本文為 2023區塊鏈備忘錄(下)。本系列將分為上、中、下兩篇,上篇為對整體宏觀環境、龐氏與週期的觀察,中篇將介紹作者當今加密貨幣產業「各個賽道」的一些分析與觀點,下篇分享幾個筆者認為各個賽道值得關注的 DeFi 項目。
(前情提要:威廉隨筆》2023區塊鏈備忘錄(上) : 潮水退去 不僅有人沒穿褲子 還有人在填海造陸)
4. DeFi :結合傳統金融、現實世界的 DeFi 將逐漸問世
DeFi 從 2020 年起已經給了我們許多的驚奇,我們看到能夠創造無限的交易自由度的 Uniswap 目前仍然是交易手續費收益的王者,Maker 仍然是 TVL 的領跑者,同時在 POS 成為顯學的時代,Lido 等質押服務也將繼續有重要的地位,在此我也分享一些我自己覺得值得探索的題目:
A.鏈上永續合約
到目前為止的永續合約最盛行的發生場所依舊是 CeFi,但隨著許多中心化交易所的爆雷,以及 DeFi 逐漸地解決永續合約流動性的問題,永續合約這種套保賭博兩相宜的流量工具,會吸引到更多用戶的注意,筆者認為,未來 GMX X4 AMM 的方向會是一個正確的路線,允許更多不同的交易對將會帶來更大的用戶需求(甚至支持合成資產),未來其他的永續合約也可能朝著這樣的道路(當然也是在 GMX 的經濟模型正常運作的前提下),同時,應該在明年會開始有仿盤想去瓜分 GMX 的市場,這在 Arbi 發幣以後會是一個挑戰。
延伸閱讀:Defi 科普》分析GMX商業模式 : 被稱為散戶的Robinhood、LP的 Citadel 證券?
但在此我認為,不論永續合約、借貸平台還是 AMM,普遍的在流動性的貢獻上不具有所謂的忠誠,因為損失是切膚之痛,任何一個用戶不撤走出事的時候死的就是他,所以,不論在什麼時候看到有多大的交易深度的項目,都不要認為他不會死,而是要知道死的時候資金體量越大的項目影響的人越多。同時,也要注意 GMX 的 GLP 做對手方的模型,在單邊行情的時候是否存在著 GLP 全部虧光的疑慮,導致系統全面崩潰的可能性。
另外,dydx 為了交易的吞吐量等設計問題從以太坊轉戰了 Cosmos ,成為了 Cosmos 上第一條廣為人知的永續合約應用鏈,這點在未來牛市交易量特別大的時候,值得注意他和 GMX 的競爭是否在性能和可組合性上產生優勢。
B. 固定利率與熊市
固定利率、固定收益的題目在過去不斷地被提起,但過去在牛市基本上很難受到太多人的注意,產品的收益相對於動輒 100% APY 以上的產品,5% 上下的收益實在是太普通了,但是隨著行業慢慢進熊市,不難發現,進入 Luna 生態系尋求 20% APY ,或者在 Luna 爆雷後,到了我也曾經認為大而不倒的 FTX 尋求較少的 8% 年化的用戶數量其實越來越多,現在的固定利率 DeFi 或許在眾多 CeFi 爆雷後,只要能夠交代清楚其收益來源,又優於美國國債等主流市場的收益,其實會開始慢慢地具有吸引力。
在此我覺得 Pelith 在去年年初出品的固定利率年鑑,在經過了一年以後,對於想要了解固定利率項目的邏輯的朋友們來說,還是值得一讀。
延伸閱讀:從變動到穩定:史上最完整 DeFi 固定利率協議大圖鑑(上)
延伸閱讀:從變動到穩定:史上最完整 DeFi 固定利率協議大圖鑑(下)
C. RWA (Real world Asseet )與合規
在經歷了區塊鏈世界屢屢出現崩塌的 2022 以後,看起來未來監管勢在必行,但許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倡議了明年是 RWA 元年,筆者認為仍然言之過早,即使身為一個區塊鏈技術的信仰者,我仍然認為要將實體資產上鏈,尤其是房地產,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誘因,加上長期的法規討論和制定,但是一但有討論和聲音,以及試點項目在特定區域落地,相關的項目絕對有短期的機會受到關注。
可能一回頭,你也會向筆者一樣突然發現 RWA 慢慢的進入 DeFi 了,首先是 MakerDao ,在 Maker 的抵押品中,即使不算入穩定幣,在 MakerDao 的資產列表中,RWA 的資產比例在 1 月 1 號的佔比也已經到了 12/4% ,如果想要了解細節可以去看看 MakerDao 的投票治理頁面,裡面還有關於 real world asset 的數十個治理投票,也可以看看 MakerDao 的推文了解他們如何和 TradFi 合作,最後關於 Maple (剛推出 Maple 2.0 的實體機構借貸)、TrueFi(鏈上無抵押借款)、Goldfinch(實體企業借貸)、Centrifuge 和 TradFi 的在區塊鏈上的探索也值得後續追蹤。
當然,RWA 長期而言一直面臨的問題在違約時如何強制執行,舉例來說,今天我抵押我的房產借出這個房產 80% 價值的 DAI ,當房產價格下跌的時候,如何進行清算,筆者認為,在 RWA 上一定會有更多的法律專業的第三方參與,以保證在任何一方不還款或者遭到清算時可以強制對他的抵押物進行產權的轉移(例如法拍)。最後筆者也在思考,對於 DeFi 而言有著 RWA 進入市場,絕對有助於健康以及穩定,但對於這些 RWA 資產持有人而言,進入 DeFi 的好處為何呢?或許是更容易的得以進行加密貨幣世界的投資吧。
在此必須提到的是,從以上的應用,不論是 RWA 或者其他應用都可以看出,更進階的 DeFi 基本上都仰賴預言機喂取即時性的鏈下數據,因此,筆者相信隨著 DeFi 甚至 NFT 以及 CeFi 業務線的擴展,基本上預言機勢必是一個大市場,甚至許多不同鏈、不同數據源的業務也不可能完全由 Chainlink、Band protocol 大包大攬,新的預言機仍然有機會出現,甚至結合 zk 的新技術的預言機若能實現,最終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也會有特定的應用場景和市場。
最後,筆者個人認為,雖然 DeFi 已經在各方面已經有較成熟的發展,但其實仍然有許多地方是有待成長的領域,例如體量夠大的債券以及選擇權市場,是可以提供更多專業的機構進場的重要工具,另外是更成熟的代幣經濟,在此我認為,除了是本身 for fun 的 meme 幣,不然任何項目,在找到自己的協議價值之前,就在設計代幣經濟是沒有意義的,未來靠 Ponzi model 紅起來的項目一定還有,但唯有『協議本身的業務有流量、有價值,金庫裡有收入』的項目才有資格來談論代幣模型,因為只有當累積了一定程度的用戶,項目方才會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有使用需求,以及哪一些細節處是大家對於這個協議特別有需求的地方,在了解這些點以及累積了穩定的社區用戶以後,也才有資格談論代幣經濟,否則就是直接把 token model 當作商品。
5. SocialFi : 爆發潛力無限,但路還很遙遠
去年許多區塊鏈社交的項目和協議方興未艾,例如 Lens protocol 和 Deso ,筆者個人認為,目前仍然沒有一套比較好的社交產品可以對抗傳統的 web2 社交工具,因為 web2 social 目前已經不是單一個產品的戰爭,而是致力於打造一個社交體系,例如 instegram 和 fb 本身都已經不是單一功能的產品,產品中還結合『主要社交功能』、『對話』、『交友』以及『個體商務』、『廣吿』等部分,更能夠是其他產品的登入入口,未來 web3 的產品要與其競爭,短時間內仍然不是太容易的事。
以下將簡單來分析目前市場的 web3 社交產品,來看看其中的缺失和亮眼之處。
其中 Deso 致力於建造一整套專注於 web3 的 Layer1 公鏈,團隊在此之前分別有打造過 Bitclout 以及 Basis 算法穩定幣,目前他們已經整合了 metamask ,並且在其上已經有已經有去中心化的 Twitter Diamond 以及募資平台 OpenFund 等產品,但基本上他們目前仍然不會有太多的新用戶,因為單單創造出一個可以連結錢包的 Twitter 或者其他類的社交產品,基本上並不會創造新的需求。然而,Deso 團隊本身有著強大的融資能力,Basis 和 BitClout 也都曾經帶起一股風潮,如果他們能夠創造出新的服務,而非單純地做『既有社交軟體+區塊鏈』,那筆者認為或許才有機會破局。
Lens protocol 是由 Aave 創辦人創立的新社交協議,Lens 的使命是希望能夠透過去區塊鏈的力量去建造屬於用戶自己的社交圖譜 (Social graph),簡單的說,在現今我們看到的社交網路例如 FB,Twitter 裡面,我們在網路上留下了許多的足跡,例如我喜歡吃美食,查了許多食記,這些足跡被臉書、youtube 用來對我投放美食、減肥藥的相關廣告,並且將這些我們產出的足跡變成商品,賣給了廣告投放商,但是作為生產足跡的用戶們,卻沒有辦法從中獲得任何的回報,也沒有辦法利用自己的這些足跡、社交網路在其他的平台上為自己帶來更多的便利,舉例來說,今天我在 FB 有五千個好友,但今天我開了 Twitter ,我卻沒有辦法直接導入這五千個好友名單,一來是這五千個好友的數據屬於 Facebook ,二來是他們可能也沒有辦過 Twitter,Lens 的出發點非常好,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目前在 Lens 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的生態正在成長,例如 Lenster(基於 Lens 的 Twitter)、Lenstube(基於 Lens 的 youtube) 然而,這些生態的出現卻沒有辦法解決一些 Lens Protocol 設計存在的基本問題:
首先,Lens 的協議設計筆者認為不具有長期發展的可能性,Lens protocol 的合約是Lenshub,其中規定了一些標準化的行為,核心的部分為 handle、follow module 以及 collect module 其中,每一個用戶會有一個 handle 也就是一個帳戶名稱,每個 handle 都是一個 ERC 721 的合約,然後每當這個使用者 follow 另一個使用者時,他會產生一個 follow-NFT(如下 polygonscan 的截圖,當我 follow vitalik 時,我獲得了一個 vitalik 的 erc721 nft) ,如果當這個使用者收藏了某個 NFT 當也會獲得 collect NFT ,透過這樣的 NFT,lens 得以在區塊鏈上紀錄每個用戶的 lens social graph 。
聽起來似乎很酷,對吧?
一點也不,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存在如下的設計瑕疵
A. 鏈上狀態的成長
在此我們必須承認,社交是一個非常高頻的使用場景,我們每天在 facebook、ig、twitter 等各大平台就已經發出了許多的『交友邀請』、『like』、『retweet』。把這高頻行為鑄造成 NFT 來作為社交網路,真的殊難想像當他有百萬用戶的時候,Polygon 上的鏈上狀態成長會有多迅猛,對於節點的負荷會有多大,我甚至懷疑這樣的設計可能比原本的 web2 設計更消耗存儲空間,把區塊鏈視為一般資料庫本來就是非常嚴重的設計觀念謬誤,何況設計出一個比 web2 更佔存儲空間的 web3 系統,長期下來,當這條鏈的狀態 (state)會累積的非常快,也會使得要成為這條鏈的節點需要越來越大,最後可能導致這條鏈變得非常中心化,因為沒有太多人能夠負擔鉅額的節點成本。
B. 隱私
沒有任何一個用戶會希望自己的交友紀錄、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收藏紀錄等足跡變成舉世皆知的事實,然而 lens 都做到了,在 Polygon 上你可以看到許多既有 lens 用戶的所有足跡,包含所有的 follow 或者 collect 的動作,這不會讓任何的用戶想要使用,筆者推斷,在這裡需要存在零知識證明或者其他的加解密技術去將這些足跡作加密,只有當使用者想要揭露給特定平台獲個人時,這些社交足跡才會被公開。因此我認為,未來 zk 相關的隱私公鏈、layer2 極有可能產生真正成功的 socialFi dApp。
C. 當你的社交圖譜成為公共財
目前的狀態下,用戶並不能真正的擁有自己的社交足跡,或者說,他有能力證明自己是該帳戶的擁有者,但是他所有的鏈上足跡和社交圖譜將全部都是公共財,基本上來說只會對用戶帶來更多的不方便。
最後,筆者也在思考,對於一般的用戶來說,只能夠重新分配利益的社交網路,究竟對於一般用戶來說存在著什麼樣的吸引力,也是一個大問題,回顧過去的社交網路,我們可以看到,Facebook 給予用戶找回過去的人脈網路,或者認識自己想認識的人,以及讓自己在虛擬空間中有抒發、發表自己作品的空間,今天 web3 的社交平台,不能只去思考區塊鏈解決了什麼問題,而是必須真正從『社交』的角度出發,比區塊鏈視作為『輔助』的技術,讓社交平台帶來更大的便利性,才是 web3 能在社交這個領域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的方法。
當然,筆者也在思考,社交帳戶或許在未來會成為一個新的『信用貸款憑證』,尤其借貸協議 Aave 的部分團隊同時在主導社交協議 Lens 以及隱私的鏈上勳章協議 Sismo,很難讓人不做這樣的聯想。
回想過去幾年,任何 social 相關的 web2 產品,似乎都能夠在短期透過裂變傳播達到短時間大量下載和採用的榮景,例如兩年前的 Clubhouse 或者近期的 Bondee,這些產品都是狹帶著許多的創新功能,才能夠吸引到真正的用戶的注意,或許 SocialFi 賽道的設計團隊,應該先把 Social 做好了,再去看 Financial 的行為會如何在產品中發生。
延伸閱讀:剖析》虛擬社交 Bondee「爆紅10天即熄火」,Web3 資安裸奔的下場
6. 錢包:更便利的用戶入口逐漸在靠近中
三年前,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在談關於更友善的區塊鏈使用者入口,很高興驀然回首,發現這個產業慢慢的往這個方向在邁進,對於區塊鏈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在於用戶得以自己擁有自己的密鑰和資產,並且透過錢包用戶得以和所有區塊鏈上面的錢包進行交互,但是目前的錢包對於一般用戶而言卻有許多得以加強的使用體驗。
例如用戶今天在任何一條鏈上,仍舊必須透過助記詞這種操寫 12 或者 24 個英文單字的方式來確保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資產以及帳戶,這種使用的體驗不但不方便,甚至對比於傳統互聯的應用在登入的過程, web3 上目前主流的數位錢包相比, web3 錢包的使用體驗、功能性這些甚至都是落後的。
而安全性呢?我們很少聽到數位錢包因為系統漏洞而讓用戶被盜領資金,所以一般的用戶並沒有太強烈的感覺,覺得 web3 錢包更安全。
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人開始在探索錢包如何能夠更方便、同時也結合更多的功能,例如透過電子信箱或者社交帳號登入,其背後的技術分別有採用 MPC、私鑰分片以及透過這些技術結合智能合約來來讓用戶能夠用自己的信箱,或者 Twitter 、Discord 等帳戶就能夠生成一個自己的錢包,例如 Magiclink、web3Auth、Particle Network 、Unipass、openblock 等。
然而,目前這些錢包也都分別還需要面臨學習成本、設備更換難易、託管風險以及能不能提供豐富的錢包功能和是否有滑順的dApp 交互體驗等問題,當然如果是智能合約錢包的話,合約的安全和 Gas 費用等等也會是必須考量在內的問題。
同時,這幾年來也有像是帳戶抽象的 EIP 提案如 EIP 2938, EIP 3074與 EIP 4337 來支持這些錢包或者帳戶服務的開發商,例如讓錢包可以使用 ECDSA 以外其他演算法,或者提供用戶更靈活的手續費解決方案等,這些 EIP 協議如果將來被採用,也會讓許多的服務商可以帶給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
筆者個人仍然非常看好錢包或者帳戶這個賽道,因為錢包永遠是人類會高頻使用的一個品項,更何況他除了是錢包之外,在區塊鏈中我們還能夠把錢包是作為身份(DID),他能夠跟社交等板塊進行更多的結合,同時因為他能夠吸引巨大的流量,所以能夠在廣告、手續費收入等面向獲得充足的收入來源,更是少數可能我們不需要擔心他們缺乏收入的板塊了。
7. Data:數據黃金在區塊鏈行得通嗎?
將鏈上數據標準化以及標籤化是近幾年來成長得非常快的領域,尤其是在圍繞著中國這個相信數據黃金的國度,更是產生了非常多試圖以數據驅動的 web3 項目,例如 web3 data 的數據分析平台,以及 web3 的任務平台,web3 的社會網絡關係平台等等,筆者認為,將 web2 的發展的成功秘訣套用到 web3 上或許是個不可避免的邏輯謬誤。
首先,確實在 web3 上產生非常多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卻不足以支撐所有的商業行為分析,因為區塊鏈終究不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頂多我們只能說區塊鏈是下一代網際網路中的一個關鍵技術,但他的網路仍然有太多地方和互聯網世界沒有完全的交集,所以筆者認為,web3 on chain data 的分析類產品或許是重要的,但是他的服務範圍並不一定那麼的方方面面,筆者會認為如果要從事 web3 data 相關產業的創業者,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 在 web3 數據是公有財的事實下,你獨有的服務為何?
a. 與 web2 數據的結合
筆者認為,當今 web3 的數據其實已經是公共財,任何一個團隊能夠取得的資料,基本上其他團隊也可以做到,而且像是 Dune 這種全面開放給所有人的工具,能夠滿足大量的使用需求,同時現在不論是 Nansen 或者後起之後 0xscope 的產品如 Watcher ,基本上也都能夠滿足一些基礎的用戶對於資料看板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是一個數據分析的收費平台,勢必得去思考如何結合一些競爭對手不具備的資源,例如用戶在 web2 的某些網站產生的數據等。
b. 自己獨有的數據標準化與標籤模型
數據如果大家都有,那剩下的就是獨有的模型分析以及豐富且細緻的標籤模型,目前有許多的鏈上行為仍然有待被解釋,如今天我們看到一個績效特別好的地址,我們會想知道他是哪一類型的操作方式使他能夠獲利,是短期的買低買高,頻繁的套利交易者,還是長期價值投資等,這時候具有強大且精準的解釋能力的數據平台就能夠凸顯價值,像是 Nansen 在這點上就表現得很出色。 未來筆者相信,不論是空頭、市場行銷,只要任何有關於鏈上行為的產品,就會有『了解哪些是忠實用戶』,以及『忠實用戶行為』還有『潛在客戶群』等等需求。
c. 可以提供其他 web3 業者以及用戶更好的運營服務
近期也可以看到一個在 web3 data 的領域開始出現以學習、完成任務來作為服務的平台,例如 Hooked protocol ,以及如 Aki, quest3, port3 以及 genki ,他們主打的方式都是 learn to earn 或者 task to learn 這種模式,其實終極而言仍舊是一個廣告與數據平台的功能,而且目前並沒有什麼超越 web2 既有服務如 gleam 太多的地方,但是筆者傾向願意去多花點注意力在短期內很多人不約而同靠近的賽道上,至少去了解他們在卷什麼。
- 這項服務是誰需要,如何和他們收費?
認識需要產品的服務對象是誰很重要,尤其當要做的是 data 相關的工作,除了最單純的輸出分析報告的這種數據服務以外,其他種的收費方式可能迴路會顯得更長,舉例來說,如果你今天是要把你的數據分析資料,直接賣給非常高階的區塊鏈研究員或者是給機構串接該服務的 api ,那你可以只採用最簡單粗暴的用銀貨兩訖的方式即可,像是 Nansen 或者 0xscope 都在這個範疇。
然而,如果今天是要形塑一個用戶會在上面留下某些足跡的平台,並且將這些足跡販售給需要的 B 端客戶,那麼整體服務的迴路就會拉長,這也是那些目前湧現的 web3 gleam 或者 web3 影響力網絡等新的服務需要去面對的問題,他們會需要有面對 C 端的介面,並且需要很清楚自己能夠給客戶輸出的是什麼樣的數據服務(可能就會有點像是上述的 socialFi 的迴路,但是 Scoial 的內容往往做得很重)
- 有必要發代幣(token)嗎 ?
最後這是一個靈魂拷問,筆者個人認為,這不是在 data 領域才會遇到的問題,但是 80% 的 data 相關項目是不需要的,因為他們的服務是可以直接收 u 或者現金完成,這樣一來不僅業務能夠集中在真正需要的事物上,也避免濫發代幣的問題。如果真的要說哪種 data 相關的項目會需要發行代幣,我認為應該會是下面幾種情況:
a. 需要社區共同維護、創造某種資源
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個需要社區用戶共同來維護標籤庫的數據分析平台,那或許代幣就可以成為這個平台的價值流通工具。
b. 有一定的專案財產可以運用
正常來說,即使是區塊鏈專案大多也都會有收入方式,對於一個是由社區共同生產的專案而言,收入如何使用可以透過代幣進行分配,這個時候這個專案就會逐漸從『公司』變成『去中心化自治營利組織』。在此個人認為,像是 the graph 的收費模型可能也會開始被其他的新專案參考
最後,筆者也必須誠實的說,對於新興的賽道而言,代幣和 DAO 等等概念似乎具有一定程度的投機色彩,會讓一個還沒有任何產品的項目在為上線前就顯露出幾分性感,以利於在早期募資時期獲得更大的注意,但長期而言並不是仙丹妙藥,甚至可能會讓項目陷入『怎麼來怎麼去』的窘境。
8. GameFi 仍然是爆發力最強大的賽道
GameFi 在 2021 和 2022 年可能都是最充滿情懷和傷害的賽道,這個賽道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到最多的用戶和最多的資金,但也崩跌的最嚴重的賽道,即使在目前這個處於小幅回升的階段,許多主流的代幣,仍然距離 ATH 的價格有 80% 以上的跌幅,截至 1 月 23 日 Axs(-92%),Sand(-90.4%),GMT(-84%)。
筆者認為,過去的 GameFi 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挑戰:
A. Play to Earn 代幣模型的偏誤
許多的項目的 play-to-earn 並不具備實質的產出或者系統回饋,舉例來說,今天 Axie Infinity 的玩家透過遊玩遊戲獲得遊戲代幣 SLP ,基本上他的這次遊玩的經歷並沒有辦法創造產值,因此當項目方用代幣作為獎勵的時候,基本上會處於『前金補後金』的狀態,因此造成整個生態的不可持續性。這點在 Axie Infinity ,DeFi Kingdom 和 StepN 都可以看得出經濟模型對於整個項目的用戶參與和交易量的影響。
B. GameFi 實際的意義: 更開放的鏈上娛樂系統
但是過往經濟模型的失敗並不代表著 GameFi 失去意義,GameFi 能夠讓遊戲內的資產在一個更透明,更具有流動性與可組合性的情況下運行,也帶給遊戲以及玩家更多的可能性和有趣的體驗,盤點過去,筆者會認為 Axie 、StepN 到近期的 TreasureDao 都帶給了我不一樣啟示
首先,起於 2019 年的 Axie ,筆者認為他能成功的關鍵在於該團隊能夠從熊市熬到牛市,並且透過社群的培育使得自己在熊市得以壯大自己的用戶基數,相反的,StepN 則是可惜在他登場的時間是牛市的結尾,大家手裡都還有充裕的資金,但也沒有辦法預測危機來得多快,因此造成了 stepN DAU 百萬的瘋狂以及迅速的殞落,成長的速度太快也讓核心團隊難以妥善地做好項目和社群管理。所以筆者個人真的認為,在熊市 launch 一個 gameFi 項目似乎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可以在沒有太大的幣價壓力下,更健康的發展其經濟模型以及產品閉環,讓他們得以和 2b 端有更多合作的機會,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於 StepN 以及 GameFi 的經濟模型,筆者在去年有寫過一篇相關的拙作可供參考。
延伸閱讀:威廉隨筆|在牛熊轉換之際,聊聊 GameFi 的本質和未來
回到了最近非常熱門的 treasure dao,treasure dao 一路其實經過了非常多的變化,才找到今天鏈遊平台的定位,每個月至少固定推出一個小遊戲,並且共用同一個代幣,甚至讓 NFT 可以跨遊戲沿用,其實這正闡明了區塊鏈的潛力,未來如果有 GameFi 能夠沿用這種 NFT 或者治理代幣能夠在多個遊戲間使用的邏輯,筆者相信不論對用戶增長和社群長期的參與都會有幫助,當然,不變的重點依舊是遊戲的本身的可玩性,以及經濟模型和代幣能不能真的賦能到有實質貢獻的用戶身上。
最後,筆者必須承認,自己對於 PFP 相關的 NFT 仍然較沒有洞見,我身邊一位厲害的前同事 Ryan 曾經提到,目前的藍籌 NFT 是以太坊敘事,我認為從藍籌 NFT 的價格表現上這十分的有道理,也覺得在行情好的情況下,NFTFi 相關的應用會逐漸發展蓬勃。
但是我相信能夠有更多技術創新底子的團隊能夠帶來更多經典的 NFT 案例,像是早期的 Cryptopunk 和近期的 Azuki 都有足夠深厚的技術背景,未來這類型的團隊可以重點關注,當然,像是 BAYC 和 CloneX 這種擅長做異業合作營銷或者 NFT 賦能的 NFT 項目,則是能夠關注他們的實際的賦能業務的成長,例如 Dookey Dash 的遊戲 NFT 自從 119 開賣以來,目前已經消耗了 106122 個 Apecoin,市值約 60 萬美金,如果按照這個進度,那麼這個 NFT 的銷售至 2/8 截止日,應該要帶來上百萬美金的收入是綽綽有餘的,當然不知道團隊的每月開銷為何,大手大腳缺乏會計系統和不太懂的節流也一直都是 crypto 項目的隱憂。
C. 裝置以及政策的開放都將影響 metaverse 和 gamefi 前進的速度
從 Eletric Capital 的開發者報告中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在 2022 年,80%的錢包第一個交易都是和 NFT 相關,這可能代表一件重要的事實是,目前用戶對於非託管錢包的最大需求已經主要集中在 NFT 身上,DeFi 相對的可能更多是菁英用戶的遊樂場,另外,去年的文件裡也指出,Apple 對 NFT 購買的態度轉趨開放,在他們的 3–1–1 章節中說明,他們對 NFT 在 app 內購買以及販售等行為,如果真的實現,那屆時手遊版的 GameFi 發展性將會更大,我們在 StepN 上已經見證了手機鏈遊得出圈能力,相信未來大的裝置機構的進場,絕對也是一大關鍵。
另外,Apple 的 VR 裝置目前也正在進行中,並且已經和 Disney 等大廠在商討 VR 的內容,這一步加上 NFT 在蘋果裝置內直接購買這兩個功能,勢必是 GameFi 未來發展的一大助力。
結語:未來加密貨幣行業將不存在
這是一篇我花了許多零碎的時間寫的備忘錄,回過頭來發現自己似乎認為每個賽道的代幣經濟都還有待加強,但我想這也是 crypto 最性感也最危險的地方,站在技術以及人性的十字路口也是中本聰給這個行業注入的基因。
還記得大約十五年前,我們會常常聽到『網路業者』,但這個詞彙已經在這幾年慢慢的消失了,原因是因為現在網際網路已經滲透我們的生活,已經不會有任何一個行業能透脫離網路而獨立存在,但是在網路剛起步的時候,其實許多人甚至覺得只有電玩等等新興行業才會需要用到網路,區塊鏈也一樣,在最起初都是由一群對這個技術提前認識的人開始創業,進行許多『破壞式創新』,例如區塊鏈對金融領域來說就是,許多非金融領域的人進入,讓許多的金融產品,可以在一個完全自由、無需許可的虛擬空間產生交易所、期貨等服務,慢慢的,會有更多有專業背景的進入這個行業,去補足在各個賽道上所需要各種服務,漸漸的區塊鏈會變成各個需要這個技術的各行各業中的一個部門,而區塊鏈所創造出的資產(FT 或者 NFT),也會慢慢的變成全球納管的資產,繼續的和這個世界去磨合。
最後,謝謝這一年以來許多和我常常交流的 crypto 朋友們,包含 Robin 、Ian等,以及許多在 Impossible Finance的同事和所接觸到的 crypto 項目的創辦人,你們的洞見都讓我學到了太多,也謝謝身邊全力支持我不論盈虧繼續投入 crypto 的愛人、家人們,你們是我堅持努力的動力,2023 可能會是一個看似無聊,但只要保持敏銳、充滿幹勁一定會收穫滿滿的一年,L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