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今年上半年經歷了雲霄飛車般的歷程,從 2 月以來成交金額開始攀升,並在 5 月來到頂峰 3.2 億美元 ,不禁令人不禁懷疑,是否會繼 2018 年 ICO 後,成為另一區塊鏈泡沫?讓文章帶您了解,NFT 會怎麼跌破大家眼鏡,從令大家困惑的潛在泡沫,成為未來主流。本文由 AppWorks 合夥人 Jessica 劉侊縈撰稿,不代表動區立場。
(前情提要: 安迪沃荷畫作 NFT 化拍出 280 萬美元,百億傳統藝術市場即將入局?)
(背景補充:淺談 NFT 與元宇宙,DappReview 創辦人 :「以太坊是一個沒有炫酷前端的 Metaverse」 )
NFT 在 2021 上半年經歷了雲霄飛車般的歷程。根據 NonFungible.com 的統計,全球 NFT 的成交金額,從二月份開始持續攀升,並在五月初月成交金額來到這波熱潮的巔峰 3.2 億美元 ,再回到近期的 5,000 至 6,000 萬美元之間。
這段期間,包括 Beeple 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作品,以 NFT 賣了 6,900 萬美元;LeBron James 的一個灌籃動作,以 NFT 賣了 20 萬美元等令人瞠目結舌的交易。在這短時間內的巨大震盪,令人不禁懷疑,這會不會又是繼 2018 年 ICO 後,另一個區塊鏈的泡沫?
事實上,若我們回顧過往的歷史,當每一個泡沫過後,其實都能將產業發展推升到另一個高峰。
例如,在 21 世紀初期的 Dot-com 泡沫後,仍然留下了 Amazon、Google、Netflix、PayPal 等創新不斷的偉大企業,甚至開啟了之後 Mobile Internet 典範轉移下 Facebook、Uber、Square、Snap 相繼崛起的美好年代。
而 2018 ICO 浪潮退燒後,雖然加密貨幣走入熊市,但區塊鏈產業的長期價值,仍在持續提升,根據 CoinMarketCap.com 的統計,全球加密貨幣的整體市值,從 2018 年初高點的 8,300 億美元,繼續成長到 2021 年一度突破 2.4 兆美元,儘管資產價格上上下下,但區塊鏈產業的整體價值成長,並未隨著 ICO 退潮而結束。
與其探討 NFT 是否為另一個泡沫,我倒覺得,探討 NFT 實質上創造哪些價值、解鎖哪些成就,將更有意義。
延伸閱讀:NBA獨行俠老闆:加密貨幣是下個.com泡沫!比特幣 以太坊會倖存,像Amazon、eBay
從最基礎的來看,NFT 讓 Creator (創作者) / Curator (策展人) 開啟了另一個市場。不管名氣高或低的藝術家甚至是品牌,過去近一年來,都競相發行 NFT。有趣的是,實體世界的藝術品,對一般大眾來說,單純只有收藏、買賣兩個功能,但在 NFT 的世界,應用可說是百花齊放。
以純數位的 NFT 而言,購買的方式則十分多元,例如要先解題或擁有某些東西,購買者本身也有機會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Programmable),就像藝術品收藏項目 Hashmask,購買者能為藝術品命名。
這類在 NFT 發展初期,出現的各種原生消費行為,與其說是購買單一數位藝術品,這些行為更像是買了這個社群的會員資格,可說是數位身份的象徵。
當人人都把 Twitter 上的個人頭像,換成自己擁有的 Bored Ape 時,另一種數位身份 (Digital Identity) 的認同與價值也就此展開。而在數位當道的時代,數位身份比現實世界的身份地位來得更重要。如同 Hashmask 在自己的 Blog 寫道:
「Sometimes I feel that our digital sense of identity has already surpassed our physical sense of identity in terms of importance. This holds true,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Nowadays, having an Instagram-worthy photo of a moment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oment itself. And the trend will only accelerate, not go back. In the near future, our identity will most likely be fully digital. Who you are online will be more important than who you are at home and in the physical world.」
有時候我覺得在重要性上,我們的數位身份感彷彿超過了我們的實體身份感。 這並沒有錯,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更能體現。 現今來看,在 Instagram 上拍的照片似乎比實體拍下的那一刻本身還要重要。 而且趨勢只會加速前進,不會倒退。 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身份很可能會完全數位化。 網路上的身份也將比您在家中和現實世界中身份來得更重要
而 NFT 防偽造和紀錄永遠寫在鏈上的特性,也使得它的應用,可以延伸到真實世界中。
例如,某場 NBA 比賽的主場球隊,透過球隊 App 直接販售 88 張 NFT 紀念球票,除了迅速銷售一空外,不難想像這些 NFT 擁有者,未來將有他們專屬的活動,而這些 NFT 除了是球票外,也可能成為 Backstage Pass 等。
更進一步想要探討的是 NFT 開啟的 Creator Economy。如何讓創作者能夠直接享受到流量帶來的收益算是老掉牙的議題了,訂閱或直播打賞都是 Internet 下的產物。但直到 NFT 的出現,才找到每個產業環節的平衡。
時間往回推 10 年,Internet 下放了獲取知識的成本,社群媒體打開了媒體與創作者面對大眾的管道,造就出人人都可以是網紅或 YouTuber。
當人們每天在社群媒體發文,上傳照片、音樂甚至是影片,也將這些檔案複製到 Facebook、YouTube、TikTok 等平台,在複製貼上的同時,也等於把內容的擁有權轉給了平台,當社群平台運用這些內容變現,賺取巨大的財富後,這背後的反撲,便是你我熟知的個資、反壟斷等問題。
我們看過很多新創團隊試圖要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推出訂閱制,讓做出好內容的人,也可以享受到應得的經濟價值。
然而,這存在著一個本質矛盾,想像一位歌手創作出一首歌,當然會希望越多人聽到甚至是喜歡才會是最大的滿足,但設一個付費或訂閱的門檻在前面,直接就限制了能接觸到這首歌的聽眾,經典好歌的定義應該為何?究竟是讓最多人翻唱、欣賞,還是創造更多訂閱、銷售?Internet 現行的數位內容機制,並無法解決這個本質矛盾。
延伸閱讀:矽谷創投 a16z:「未來的四大科技」會如何翻轉人類10年後的生活?
另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不管哪種商業模式,都仍然會被各種數位、社群平台掐著脖子。今天 Instagram 封鎖了你的帳戶,或 App Store 下架了你的 App,甚至 Facebook 降低觸及率,你都可以向平台反映,但最後決定權仍然在不在你的手裡。
遊戲玩家在某個遊戲裡買了一個虛寶,這個物件表面上屬於遊戲玩家了,但他並不能讓遊戲玩家決定是否能在其他平台使用。原因就是,這些數位資產的擁有權,都不屬於創作者或購買者個人,而是由各種平台宰制。
NFT 的特性,讓這些問題有機會被突破。它在大眾都能觸及的情況下,清楚記載這個內容的原始創造者和之後的分潤機制。甚至未來每一次的轉手或再創作,原始創作者也都能持續受惠。當你我有辦法掌握所有權時,創作者與平台間的力量,才有機會平衡,而資產的價值,才能真有機會賦能更多創作者。
當人們擁有可靠的民主自治機制,財產所有權不需要靠單一政府保障,這才是人權真正的進步。
—
作者簡介:
劉侊縈 (AppWorks 合夥人)
主導東南亞市場以及區塊鏈領域的投資,擅長激發創業者的潛能,熱愛與他們討論商業模式
。2010 年進入渣打銀行負責數位行銷和產品線上跨售,讓她燃起對 Consumer Internet 的熱情
,2014 加入 AppWorks 擔任經理,先後負責加速器、東南亞投資案等,2019 年升任合夥人。畢
業於南加州大學 (USC) 商學系,談到美食和旅行時,眼睛會發亮。
📍相關報導📍
未來已來!廣告、訂閱模式後,不要錯過 NFT 的媒體浪潮 — AppWorks李欣岳
蘇富比賣出「WWW之父」的原始碼 NFT ,結標價破 540 萬美元
FOX | 福斯娛樂集團重押 NFT!「1億美元創新基金」投入旗下區塊鏈實驗室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