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大教堂與市集)被譽為開源運動的「聖杯」,是作者 Eric Steven Raymond 所撰寫的軟體工程方法論,以 Linux 的核心開發過程以及作者自己主持開發的開放原始碼軟體──Fetchmail 為討論案例。本文以大教堂與市集模式作為導引媒介,對鏈上世界進行了深度剖析。文章出自 Coinbase 商務負責人 Harry Alford 的 《Web3 Will Be Driven By Crypto’s Networked Collaboration》,由動區專欄作者 BlockBeats 進行整理、編譯和撰稿。
(背景補充:Web 3.0 探討|從3.5寸磁碟片到 Arweave Filecoin:數據主導權的歷史變遷)
大教堂與市集一書討論了兩種不同的自由軟體開發模式:The Cathedral Model(大教堂模式)與 The Bazaar Model(市集模式)。 「大教堂」模式是典型的 Web 2.0 中自上而下的開發典範,由最上層專屬團隊作為執行主導。而「市集」模式則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開源式開發。
通常我們認為,Web 1.0 是靜態網路,Web 2.0 是社群網路,Web 3.0 將是去中心化的網路。在現階段,我們能為社群作出貢獻但是我們並不能得到什麼,但是在未來,二者將會變成合作共贏的關係。
通過打破以公司利益為中心的傳統商業模式,Web3 向我們展示了以社群為中心的規模經濟的可能性。這種合作精神及其相關的獎勵機制能夠吸引到當今各個技術領域中最有才華與野心的開發者,他們將會開發出許許多多前所未有的項目。
延伸閱讀:下一個 20 年,Web 3.0 將帶來哪些新商業模式?
正如深度作者 Ki Chong Tran 在此前發表於 Decrypt 的一篇文章中所說,Web 3 是「互聯網的下一次重大更迭,它有可能會幫助人們從如今主宰著網路的中心化企業手中奪回控制權」。支持 Web 3 的協作是由沒有單一實體控制的去中心化網路實現的。現階段,新生技術以合作代替競爭來共同向前發展,我們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事情呢?
在閉源的商業模式中,用戶需要對企業人員管理資金和執行服務充滿信任;而在開源項目中,用戶信任的不再是人,而是技術本身。在 Web 2 的時代裡,更大的網路才能活到最後;而在 Web 3 的時代裡,最終贏家將會是由大家「共建」的最大的網路。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中,不僅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到建設當中,而且通過獎勵措施的設計,參與的人越多,每個人的收穫也就越多。
延伸閱讀:深度理解 Web 3.0:由用戶控制的網路 <1> 背景和含義
從 Linux 中所學到的
Linux 是 1991 年被創造出的開源軟體,是大多數 Web 2 網站背後的操作系統,其為網際網路 (Web 2) 的開發工作帶來了典範轉移的變化,並且提供了一個清晰的例子來說明協作進程是如何驅動未來所有技術發展的。
Linux 不是由現有的技術巨頭開發的,而是由一群利用網路協作的志願者工程師開發的。網路協作是指在代幣或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自治的人們在沒有中央控制的情況下自由地共享資訊。
在這本名為《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大教堂與市集)一書中,作者 Eric S. Raymond 分享了他對 Linux 核心開發過程的觀察和他管理開源項目的經驗。
隨著網路的興起,Raymond 說到,當某種複雜的操作系統是由一小群排外的人群在精心協調時ーー這一小群人被稱為「大教堂」。大教堂是傳統的公司和金融機構,他們雖出世很久,但仍不完美。
Raymond 解釋說,Linux 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進化。
其維持質量的方式並不是靠僵化的標準或專制,而是靠一種十分簡單的策略,即每週發布並在幾天內從數百名用戶那裡獲得反饋,形成一種達爾文式選擇性變異。讓幾乎所有人都感到驚訝的是,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這種 Linux 開發模型,或者以 Raymond 的話說是「市集」模型,假定「當曝露在一群協調不佳的駭客面前,bug 僅僅是淺層現象」。
Linus Torvalds 的開放式開發準則,是他所構想出的 Linux 核心,他與「大教堂」模式相去甚遠。 Linus 的用戶是他的合作開發者們。培育社群的同時利用好協作可將創新維度提升至與用戶複雜性相匹配的程度。
Linus 做了很多正確的事情,比如儘早發布,高頻發布,增加測試用戶名單,發布鼓勵參與的公告,以及他還會聽取了測試用戶的意見 (並對此表示讚賞)。
由於 Linux 代表的是由網路參與者搭建而不是一個「大教堂」構建的軟體,Web 3 代表的是一個由大量網路參與者運行的互聯網,而不是由少數控制者控制的 Web 2 世界。
延伸閱讀:Web 3.0 專題|去中心化互聯網之路(下)Web 2.0的風險、以太坊在3.0時代的角色
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Web 3 的協作測試場
加密技術是一個圍繞用戶而非公司為中心而構建的技術模型。每個人都能通過其獎勵措施來搭建安全可用的東西。在權益證明的協議中,每一個用戶都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其中,這也是目前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摩根大通表示,到 2025 年,以太坊網路的升級可能將加密貨幣質押量提升到 400 億美元。當有了權益證明之後,用戶會有不同方式去參與其中,這將有效地預防「大教堂」情況的發生。
儘管每條鏈背後都有一個團隊,但最終,去中心化網路的設計意味著他們不會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用戶以不同程度所進行的參與,將在治理以及可拓展性上發揮重要作用。
當開發者逐漸從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轉向更為高效且可擴展性更強的權益證明時,更多的協議將可能實現在權益證明網路中。
用戶質押代幣(加密貨幣)以運行特定網路的驗證節點。無論是服務提供商還是零售用戶、商業用戶還是機構用戶,這些用戶都被獎勵通過鎖定代幣來保護網路安全,並以網路原生代幣的形式獲得獎勵。
驗證節點可能會因諸如區塊雙重簽名或當機等不當行為而被罰沒質押代幣。懲罰包括損失現有資金和錯過未來的獎勵。只有鼓勵良好的行為來增加參與用戶的數量,才可以讓網路得以安全地蓬勃發展,這樣也無需中心化管制。
由於權益證明協議仍處於相對早期的開發階段,並且較比特幣等工作量證明協議更加新穎,因此會頻繁升級。網路運營者及開發人員依賴於網路更新和更新提案。例如,Polkadot 是是一種分片協議的 Web 3 平台,它使不同區塊鏈網路能夠無縫地一起運行。 Polkadot 利用用戶驅動型治理來升級網路。
「寬鬆協作」是指「在鏈上且自主制定的,這確保了 Polkadot 的發展能夠反映社區的價值觀並避免停滯」。當網路看到當前質押參數的限制時,他們會施加限制以確保網路的穩定性。只有社群才能改變服務條款,而其公司並不具有這樣的權力。
運行節點會獲得激勵,但不是所有用戶使用鏈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經濟獎勵回報。人們會因為有迷因(memetics)、文化、社會化的目的來使用區塊鏈網路。但區塊鏈會逐漸地在 Web 3.0 當中被淡化。
成千上萬的人在 OpenSea 上購買 NFT(OpenSea 是第一個月交易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 NFT 市場)。根據Techcrunch 的報導,這些加密遊戲玩家和藝術收藏家很可能不在乎它是否支持 Polygon 網路。 Polygon 是很火熱的以太坊二層網路,擁有更高效節能的結構。
Polygon 能讓 OpenSea 的用戶免除一切網路費用。他們也不在乎 Degenerate Ape Academy 是否構建在 Solana 網路上,其同樣是使用權益證明共識構建的區塊鏈網路。
收藏家只關心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添加罕見的卡通猿 NFT。他們沒有在區塊鏈網路上自己創建的迷因價值的意願。大多數加密遊戲玩家和藝術收藏家都不知道的是,區塊鏈網路使用得越多,區塊鏈網路就越強大。
雖然抽象概念可能暫時將新用戶帶入區塊鏈當中,但長期來看機構用戶希望通過可靠的技術消除疑慮。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區塊鏈是支持「大教堂」。
Figure 是一家評估家庭淨值信貸額度的公司。 Figure 通過提供記帳、註冊和跨多個金融資產的交易來滿足金融服務行業的需求。 Figure 開發一個基於權益證明的區塊鏈網路 Provenance。而 Provenance 網路則是由 Franklin Templeton 和 Caliber Home Loans 這類的大型金融機構運營。
儘管金融機構實行的是中心化的傳統做法,但運行節點可以收取交易費用。受此激勵,他們也會參與到區塊鏈之中。同時他們某些業務使用 Web 3 和區塊鏈技術比使用 Web 2 的方案更便宜,這讓他們更有理由參與到區塊鏈當中。哪怕是「大教堂」的模式,其也會受到權益證明這種機制的激勵。
由於團隊在管理去中心化協議方面發揮的作用較小,因此個人參與者只需一個小型組織即可參與管理區塊鏈協議。但是參與者仍然需要受到激勵。這樣用戶才會參與維護、使用和構建協議。所以說一個有著共同目標且不斷受激勵的匿名用戶聯盟,才是「市集」模式和 Web 3 的網路合作如此成功的原因。
這樣看來,區塊鏈是一種傳播媒介:一個用於儲存、轉移與交換價值的網路。正如 Raymond 所言,
Linus 一直在讓他的駭客和用戶不斷受到激勵並獲得獎勵 —— 某次能讓他們感到自我滿足的行動便是激勵,而工作中不斷的(甚至每天的)進步則是他們收穫的獎勵。
Linux 對創造性思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而這種思維模式不管是在今天,還是其令人驚喜的未來,都會在 Web 3 中大放異彩。然而,「大教堂」模式依然存在,而且 Web 2 能否完全過渡到 Web 3 也尚未可知。
科技如何才能為人們所有,Web 3 又如何完全由網路協作來驅動?一定要針鋒相對嗎?這會是一次信仰之躍。 「大教堂」不僅縱容尋租行為,而且早已深植於 Web 2 的經濟與商業模式之中。而在將來,「大教堂」應不斷向「市集」模式學習,借鑒它們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
Web 3 雖然可能不是最後一個方案,但它至少是最新的一個版本,而且創新在一開始時並不總會一帆風順、碩果累累。 Loot「一開始也是只有虛構的裝備清單,是去中心化的想像力為其增添了顏色」。只要那些富有才華的建設者們在激勵措施下參與協作,Web 3 就能開闢出一個我們從未幻想過的全新世界。
就像加密世界裡的網路協作會不可避免地對傳統商業模式造成影響那樣,「市集」模式也會部分重塑商業軟件體世界的形象。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去中心化,中心化機構也不可能成功,而那些願意接受去中心化的機構將在發展上領先同行幾十年,沒準還能對社會作出一定貢獻。
網路協作群策群力,未來可期。加密世界熱度不減,在未來也將繼續遵循 Linus Torvalds 所提出的各項原則。網路的未來將屬於那些「摒棄集權,擁抱自由的人」。
📍相關報導📍
精華整理|A16z : 「翻轉世界運作模式」!從加密貨幣技術從架構層面開始
深論|是什麼賦予了比特幣價值?打破人類認知極限,讓「社交可擴展性」再延伸
TK觀點 | Web 3.0佈局串流平台後,NFT將成音樂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