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對許多幣圈的投資者而言,恐怕是極其失望的一年,總體加密貨幣市值從年初的 8000 億美元跌到只剩 2000 億美元左右,而過往百花爭鳴的 ICO,到了下半年也開始欲振乏力,老韭菜被割久了也會變精明,沒有後進的韭菜接盤,誰也炒不起幣價。
幣圈的塵囂已沈澱下來,是時候理性看待區塊鏈技術的價值了。
其實,所謂的熊市根本不存在
如今的幣圈, 90% 以上的市值都是投機的成分,若以幣本身的內含價值來看,根本不存在所謂牛市熊市之說,總體幣價的滑落,不過是反映幣價趨向真實價值的過程。
舉例來說,今年年初的以太坊市價曾一度漲到 1300 美金以上,但不論是以太坊的效能表現(TPS 15~30,遠低於一般中心化系統),還是以太幣本身的實用程度(根本沒有多少 DAPP 能用),都不可能支撐 1300 美金的價值。沒有人會花這麼多錢去購買一個「超慢速」去中心化電腦的使用權,大家之所以會購買以太幣,是期待它之後會繼續漲上去,一但信仰幻滅,沒有後進者接盤,幣價自然會崩跌。
以太坊只是一個例子,事實上,目前市值前百大的加密貨幣,其真實的商業價值都遠遜於市值,如果區塊鏈技術再不出現大規模的落地應用,整體幣價只會越發下跌,別說 to the moon,幣民不要摔死就該萬幸了。
「對技術的錯誤期待」造就了幣圈泡沫
為什麼幣圈會如此泡沫?筆者認為這是各個媒體與專家,過度誇大區塊鏈技術的結果,如果你對區塊鏈技術有足夠認識,就會知道很多的應用想像,大多在技術面上無法落地,或是根本用不著區塊鏈。
「越不懂技術的人,越對區塊鏈應用大放厥詞」
正是如此,有心人士才能夠利用大眾的無知來圈錢。現在很多的 ICO ,都莫名妙地把各種應用都套在區塊鏈上,彷彿多了「去中心化」、「XX 挖礦」等 buzzword 就真的沖天了,這些項目都把區塊鏈當作募資手段,而非將其特性應用於解決核心痛點上,發幣,反而成了真正的目的。
認清區塊鏈的本質
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在於去中心化,作為一種分散式帳本的技術,區塊鏈上的任何的資料更動,都必須同步在每個節點上,如果帳本分歧,還得透過共識演算法收斂成一致的帳本。
聽起來有點抽象,我打個比方:
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的網路,想像成是一群記帳士在記帳,當網路中出現交易行為,各個記帳士就根據自己看到的狀況,把交易寫入帳本中,然後再把自己寫好的帳本傳給其他人看,如果大家寫的帳本不一樣,就透過大家一致認可的方法(共識演算法)取得共識,從而得到一致的帳本。這樣的作法雖然民主,但卻缺乏效率,記帳速度不可能比單一記帳士還快。
換句話說,區塊鏈是一種犧牲「效率」換取「去中心化」特性的系統,藉由把帳本(資料庫)的管理權與寫入權,分散給網路不同的節點,達到去中心化的效果,如果某業務場景,並不需要去中心化的特性,那麼硬套上區塊鏈反而會讓效能變差,何必呢?
區塊鏈泡沫與 .com 泡沫有本質上的不同
很多人會拿區塊鏈泡沫跟 2000 年初的網路泡沫做對比,但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網路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尚未成熟,那時候網路的頻寬不夠,可連網的裝置數量也不夠多,所以很多網路服務做不起來。而區塊鏈的技術在 2018 年已有長足的進步,就拿今年最火熱、目前已正式上主網的底層公鏈 EOS 來說,其 TPS 已達 3000~4000 的水準(上限可破萬,但沒這麼多 transaction),除了某些需高頻寫入資料的場景,這樣的 TPS 也足以應付各式種類的應用了,但目前 EOS 上有有什麼比較成氣候的 DAPP 嗎?
沒有。
筆者撰文之際,特地查了 DappRadar 的資料,EOS 上日活躍用戶超過 300 的 DAPP 只有 7 個,而以太坊只有 6 個,EOS 處理交易的速度,起碼是以太坊的 100 倍以上,但稍具規模的 DAPP 數量卻差不多,由此顯見,區塊鏈的效能問題並非其應用無法落地的真正原因。
老實說,區塊鏈應用無法落地的真正原因,在於目前沒有太多可行的商業模式,非得要用區塊鏈運作不可。許多底層公鏈的項目都預計在 2018 年底或 2019 年初上主網,屆時一定會有更多更強的公鏈出現,就更不能拿「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作為藉口了——我們把錘子越造越好,但能敲的釘子卻沒幾個,這正是目前區塊鏈產業的最佳寫照。
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目前有許多 ICO 的項目,為了應用區塊鏈,特意想像出一個或許適合區塊鏈機制,但沒有足夠商業價值的場景。
「我們創造工具,是為了增加效率,而非為了「使用工具」本身。」
舉例來說,很多項目會把區塊鏈資料不可篡改的特性拿來大作文章,諸如畢業證書、志工時數等資料都拿來上鏈,但事實上,這些資料真的有必要上鏈嗎?我們有這麼擔心這些資料被竄改嗎?有必要為了終端客戶不怎麼 care 的「資料所有權」,去更動資料庫系統嗎?
許多項目一開始就走錯了,為了一個不存在足夠商業價值的應用場景,大費周章設計出區塊鏈系統,還在其上發幣,類似的項目筆者看過太多,有時候還真搞不懂是為了圈錢,還是項目發行人的腦袋不夠清楚。
要檢視一個 ICO 案是否真的靠譜,可以問問以下 3 個問題:
- 應用場景是否真的有足夠商業價值?終端客戶是否真的 care 或願意花錢解決這個痛點?
- 比起中心化的系統,區塊鏈是更好的解法嗎?
- 廠商願意花錢佈建區塊鏈系統嗎?這麼做符合成本效益嗎?
如同筆者在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六大挑戰中所述,如果區塊鏈的應用不能比中心化應用更加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光在透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這幾個特點上做文章,是沒有意義的。
區塊鏈是實現「網路民主化」的推手
筆者身為區塊鏈產業的工作者,並無意貶低區塊鏈,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務實理性看待區塊鏈,即便區塊鏈有諸多限制/問題,筆者仍認為區塊鏈有機會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的基石。
區塊鏈之所以與 AI 被並稱為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兩大技術,在於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長久以來的「信賴機制」——將人類信賴的對象從單一權威轉移到多數個體,這跟政治的民主化很類似,人類的政治歷史已經歷了從獨裁到民主的過程,但網路發展卻背道而馳,逐漸往中心化靠攏。
在網路漸趨發達的時代,人類世界越來越多的運作邏輯都被編譯為程式代碼在網路上運作,於是掌握代碼設計/執行權力的企業,其勢力也越趨龐大。 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 等網路巨頭掌握了我們看待資訊、與人互動、消費購物的方法,只要 Google 願意,它甚至可以左右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選情,有潛力的新創企業也一一被這些大公司收購,歷史告訴我們,過度的權力會帶來腐敗,當網路被寡頭佔據,我們可就要小心了。
而區塊鏈正是實現網路民主化的最佳推手。
在比特幣發明之前,任何「非實物交付」的價值轉移,我們都需要信任第三方來紀錄交易訊息,而比特幣的出現,使得價值轉移得以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運作,區塊鏈將網路從信息網路( Internet of Information )提升到了價值網路( Internet of Value )。
而以太坊等去中心化的計算網路,則藉由多個節點共同執行程式並儲存運算結果,提供了一個可以分散儲存資料與執行代碼的平台。因為代碼公開透明,用戶可以確保自己所使用的應用程式,確實按照規則執行,而不會被人為操作。
獨裁有獨裁的效率,民主有民主的自由,區塊鏈為我們勾勒出「去中心化未來」的可能,與其說區塊鏈是技術,更不如說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實驗。
區塊鏈不一定會成功,我們都在等待奇點的到來
李開復曾說, AI 跟區塊鏈都是很有潛力的技術,但 AI 確定可以改變世界,而區塊鏈尚在未定之天,這點筆者百分百贊同。
AI 是由機器模仿人類思維,強化工作效率與產出,而區塊鏈則在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信賴模式,前者可單純由技術推動,而後者必須經過更長時間的摸索以及參與者集體的共識,才可能有大規模的落地應用。
隨著各個底層鏈項目在 2019 年都將逐漸上線,區塊鏈的效能將可望獲得大幅度提升,我跟許多人一樣,都在等待奇點的到來。區塊鏈的社會實驗是否會成功,還有賴能否找到真正適合的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未來 2 年將會是關鍵,可能只有少數聯盟鏈可以運作得不錯,也有可能公鏈應用會大規模落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反轉區塊系列:
- 10/2(二)後區塊鏈時代,我們該做什麼? – By 果殼
- 10/5(五)我們拋下的,是對去中心化的幻想 – By 果殼
- 10/8(一)當幣圈泡沫幻滅後,該如何看待跌落神壇的區塊鏈文化? – By Benson
- 10/11(四)區塊鏈是一場泡沫嗎?談談分散式金融科技的必然 – By Pei
- 10/13(六)我們熟知的經濟與金融,將被區塊鏈引向何方? – By 財金哥&區塊妹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