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前以太坊網路情況計算,備受矚目的以太坊合併預計將於 9 月 15 日進行,這也意味著這些龐大的沉沒算力在半個月後就要尋找新的棲身之所。這些算力最終何去何從呢?會否流向其他 PoW 公鏈上呢?
(前情提要:以太坊31%算力原地解散!Ethermine宣布不支持POW分叉,9/15關閉ETH礦池)
8
月 30 日,據相關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比特幣區塊生產者申請使用高達 33 GW 的電力,這些用電需求比電網未來 10 年準備處理的需求高出 33%,約等於紐約州用電需求。
與此同時,按照當前以太坊網路情況計算,備受矚目的以太坊合併預計將於 9 月 15 日進行,當前以太坊全網算力約 899 TH/S,這也意味著這些龐大的沉沒算力在半個月後就要尋找新的棲身之所。
如今作為目前加密世界市值最大的兩個項目,比特幣和以太坊在今年也將各自成為分別代表 PoW 與PoS 的龍頭項目,從而將二者的競賽爭論帶入新的紀元。
能源視角下的「PoW 與 PoS 之辯」
作為加密世界夢的開始,PoW 機制將區塊生產者的身家性命和比特幣的發展綁定在了一起,使得區塊生產者成為比特幣最堅定的佈道者和捍衛者,賦予了比特幣極強的生命力,也成為了加密世界瘋狂的開端 —— 早期的加密大佬和頭部公司幾乎都是來自礦業領域。
此前《以太坊合併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重大影響,利好出盡就是利空?》一文中提到,以太坊合併的關鍵影響在於之後新 ETH 產出的形式:用戶可以通過質押至少 32 枚 ETH,從而參與以太坊 PoS 質押以獲得收益獎勵。
這意味著維護網路安全的主力軍將不再是區塊生產者,而是驗證者,且想成為驗證者則必須將 ETH 質押到 Eth 2 的質押合約裡。其實從這個角度看,質押至少 32 個 ETH 獲取獎勵的行為,可以簡單類比是新形勢下的「以太坊顯卡生產」—— 每 32 個 ETH 都可以類比作一台礦機,質押生成的獎勵就是塊產出。
而前後兩種「礦機」生產的核心區別之一,便在於:
- PoW 塊生產﹕需要物理礦機設備參與,實實在在消耗電力能源
- PoS 塊生產﹕不需要物理礦機,持有 ETH 即可參與,消耗的能源微乎其微
尤其是在碳中和的大議題與今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飆漲的背景之下,目前 PoS 相較於PoW 最大的敘事差異就在於PoS 網路所消耗的能源更少,「更環保」。
延伸閱讀:V神觀點》我對以太坊的影響力一直下降;PoS 安全性是 PoW 的 20 倍!
此前《轉PoS 後,以太坊真正開始威脅比特幣的地位了?》一文中提到,2021 年 6 月聯合國官網發文提出了比特幣帶來的高能耗問題,估計比特幣網路消耗的能量比哈薩克斯坦和荷蘭等國家都要多。
同時,其認可了加密行業尋找低能耗解決方案,並以以太坊轉 PoS 機制作為正面例子,稱這樣可以將每筆交易的能源成本降低 99.95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以太坊轉 PoS 似乎確實稱得上是符合世界主流趨勢的提前佈局。
「摩爾定律」上的 PoW 塊生產
此前有篇文章《Bitcoin becomes the flag of technology》引發熱議,其中有張配圖很有意思 —— 幾十年來單位晶片上「Transistor Count(晶體管數量)」的增長變化圖,在「摩爾定律」的支配下,呈肉眼可見的恐怖增長態勢。
映射到比特幣塊生產晶片等礦機領域,比特幣登堂入室的這十年裡,藉由比特幣等 PoW 項目激勵下對「算力之美」的追求,塊生產硬體歷經了從 CPU 到 GPU 再到 FPGA 、 ASIC 的演化,晶片製程也從上百納米到幾十納米再到如今的 7 納米,甚至更小,逐步逼近了天花板,再往下就要涉及量子領域。
那麼,在到達這個隱性硬頂之後,下一步的突圍方向會在哪裡?這不僅對塊生產是切身相關的課題,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應該也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圈內資本向來喜歡集體豪賭「減半盛事」,從 2018 年到 2020 年的熊牛週期就是如此。
延伸閱讀:彭博:距下次比特幣大爆發或只剩 2 年時間!受 BTC 減半利好推動
比特幣領域建立在這一積極的勢頭上,不斷增長的算力、新硬體、即將到來的獎勵減半等因素將決定行業和比特幣的總體增長,如今更是如此:
截至最新一次比特幣於區塊高度 751968 進行的塊生產難度調整 —— 區塊生產者難度大幅上調 9.26% 至 30.98 T,此次上調幅度為 1 月份以來的最大增幅,此前最大增幅出現在 1 月份,為 9.32%。
現在,我們則處在新一輪減半週期的腰部,距離下一次的比特幣還有兩年的窗口期,這也可能是絕大部分此輪從業者和投資者入圈第一次(或第二次)親身見證並經歷的比特幣減半「盛事」,機制設計的精妙注定會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還有哪些堅持 PoW 塊生產的項目?
在以太坊轉 PoS 之後,仍採用 PoW 機制的老牌項目按市值排列的話,還剩下 ETC 、 LTC 、 BCH 、 BSV 、ETC 、 DASH 、 BTG 、 RVN 等等,其中我們盤點一些近來的熱度項目及發展現狀(尤其是,理論上以太坊合併後顯卡礦機可轉移挖的項目—— ETC、 XMR 、 RVN 等)。
1. 熱度高的 ETC
正如文初所言,ETH 由 PoW 轉 PoS 算法後,那些已經成為沉沒成本的礦機和算力,勢必會尋找一個新的目標的,而歷史淵源最深且算法一致的 ETC 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但也承接不了太多)。
所以作為以太坊合併的相關話題,ETC 最近以承接以太坊沉沒算力的可能選項之一,而備受熱議,尤其是在關於分叉的討論日漸,甚囂塵上的背景下。
當然了,ETC 有一個不得不保持關注的歷史遺留問題:當年造成 ETH 、 ETC 硬分叉的「The DAO」攻擊事件,目前攻擊者的地址仍有高達約 360 萬枚 ETC,當下市值逾 1 億美元,無疑是高懸在 ETC 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落下,仍是未知數。
2. 向 PoS 轉向的 Zcash
Zcash 則是另一個選擇 PoS 的老牌 PoW 項目,早在2021 年8 月, Zcash 開發公司ECC 就表示考慮將 Zcash 從 PoW 轉向 PoS 機制,認為在 PoS 中大家可以保留 ZEC 用於 Staking,從而成為長期投資者,同時也能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性能。
而今年 5 月也正式啟動將 Zcash 向權益證明(PoS)轉型初始階段的研究,包括錢包用戶體驗和安全性、跨鏈互操作性、權益證明安全性、ZEC 發行量、鏈上治理、降低協議複雜性等。預計今年伴隨著以太坊轉 PoS 的探路,Zcash 的 PoS 轉向之路也會加速。
3. 進入尾部釋放紀元的 XMR
6 月 8 日,門羅幣(Monero)發推表示,門羅幣的區塊獎勵「挖完」了,此後每個區塊將徹底變更為 0.6 個 XMR 的固定區塊獎勵,這也意味著門羅幣的區塊生產者收益,將正式以手續費為主。
作為老牌的工作量證明機制(PoW)項目, 門羅幣(Monero)此舉也算是為 PoW 開了個頭,率先進入代幣的尾部釋放紀元。
4. 落寞的渡鴉
渡鴉幣(RVN)於 2018 年發行,當初一度憑藉無 ICO、無預塊生產的比特幣式公平發行機制大火起來,不過也正因為是純粹的社區項目,項目進展極為緩慢,近年來價格方面進入了漫漫熊途。
但除了頭部 PoW 項目,其市值以及塊生產算力一直都在 PoW 項目中屬於佼佼者,根據 crypto51 網站的數據表明,RVN 目前受租賃算力攻擊的可能性也遠低於 20%,1 小時攻擊成本 4117 美元,甚至要高於 BSV 和 DASH 等項目。
作為和 ETC 一樣擁有一定算力深度和塊生產共識的「老項目」,預計會在以太坊合併後承接一小部分的算力轉移,值得關注後續發展狀況。
5. 試探水溫的 Conflux
作為中國項目中,關注度較高的區塊鏈網路,Conflux、Nervos 等是少有的採用 PoW 機制的新公鏈網路。
其中上個月 Conflux Network 發起社區提案,計劃將自身的 PoW 塊生產算法更改為 Ethash,以使以太坊區塊生產者更容易將算力切換到 Conflux,不過目前並無更多消息流出,應該只是試試社區態度。
延伸閱讀:以太坊礦工救星?Conflux發起社群提案:將 PoW 挖礦算法改為 Ethash
小結
當以太坊採由工作量證明(PoW)算法,轉向權益證明(PoS)共識算法,那現有的塊生產設備將何去何從?你又看好哪些潛在項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