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中心之一。香港於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經鴉片戰爭被英國侵占後,逐步變成一個轉口貿易港,英國資本和當地的金融活動也逐步發展。 在二戰後香港的金融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50~60年代香港已成為地區性的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在70年代以後,各項金融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並日益走向國際。
作為金融業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香港也有許多活躍於香港的資本家、銀行家在數位資產與通證經濟多有著墨。總部位於香港的Kenetic Capital的創辦人,同時也是香港比特幣協會的創辦人Jehan Chu向動區分享了他的投資哲學、也分享對區塊鏈、加密貨幣的觀點,與對未來幣、鏈景象的想像勾勒。
「我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是因為我和Winlevoss兄弟是同一個項目的投資人,我很好奇他們會怎麼看待比特幣。但我真正被區塊鏈吸引,是在幾年前看到了一部影片Jerry Brito,他在講述區塊鏈可以透過數學的證明創造一層資料作為實際的存在證明(Proof of Existent),引發了我對區塊鏈的興趣。」Jehan Chu道出了他與區塊鏈的早期接觸。
隨後Chu在2013年開始參與、並籌辦香港比特幣協會,之後也和四位夥伴發起了香港的以太坊Meetup,於2014年當時籌辦了數百場活動,去推廣區塊鏈這項科技能帶的好處,在2014年早期就參與的人就達到2500人以上。
隨後在2016年,Chu和同夥人決定正式投資區塊鏈,便正式的開創了Kenetic Capital,也參與以太幣的群眾募資。
「Kenetic發展到現在我們認為是一個機構型的平台,我們全力專注於區塊鏈的採用(Adoption),我們最希望看到區塊鏈能被採用與應用,能真正看到這個世代的「價值創造者」能真正縝密的、成熟地開發出這項科技的應用。投入的不只是時間、金錢,最重要的是投入我們的創造力與想法(Ideas)。」
Chu指出,Kenetic提供的不只是金錢、還包含流動性的提供、場外交易,也孵化項目,希望更全觀的看待區塊鏈這項科技。
未來的區塊鏈在你眼中是什麼想像?
面對不段進化(變化)的區塊鏈,現在以各種形式,包含公、私有,亦或多層次架構的呈現,有的鏈甚至沒有區塊(Block)、使用DAG資料結構,在Chu的眼中,未來區塊鏈的想像是什麼形象:
「區塊鏈到目前仍然沒有被正式的「寫定」。我們目前所知道就是,這項有著不可限量潛力的科技已經為我們打開了大門。我們在投資區塊鏈,真正投入的並不是錢,而是那些正在參與開發、交流激盪的人們。」
因為科技本身的高速變化,Chu認為必須有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導者,跳出來作為「創辦者」來領導,在我心中。雖然Chu是以太坊的支持者,但他認為,在未來會有許多「鏈」同時並行:
「我認為有些鏈是會被拋棄的(Disposable),我們已經有『區塊鏈裡的區塊鏈』,像Pokadat、Infinity,但更重要的事,每個鏈必須有自己能建立、創造價值的方式。」
Jehan CHu表示他不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主義者,她相信除了未來會有多鏈並行之外,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治理也會找到一個平衡,無論是私有鏈、公有鏈、聯盟鏈,或是「DPoS鏈」都是可能的,他認為這是件好事。
「我們開發科技不是為了要證明什麼,我們是為了世界目前運行框架能變得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率,究竟我們該怎麼達到理想的未來仍在未定之天。」Chu結語道。
– Kenetic Capital・Jehan Chu(朱沛宗) –
權力中心、資本主義者——如何看待權力下放與分散式治理?
「我不認為政府、銀行、機構的建構的世界是不好的環境。我認爲他們只是沒有辦法做好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事,這也是科技最核心價值所在。我認為中心化結構或許已經運行這個世界有千年以上,這些權力中心主義、帝國主義是很純粹的中心權力的表達,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辯論這是一個已經被『辯了很久的題目』。」
#筆者按:「去中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法國大革名時期,法國字典裡出現了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這個詞彙。此後學術界便廣泛的開始探討,去中心化作為新的治理模式是否能更好的管理一個小至一間小型公司、大則整個國家,甚至是跨國的金融體系。
現在我們來到了一個純粹中心化體制已經無法好好運行的時間點,我們看到大量成本被浪費、還有系統的弱點,資料不斷的被竊、被濫用。政府現在最核心的價值是真正的表達人民的意志,但目前的體系現存著與生俱來的脆弱與效率不足,管理架構已經無法正確的運作,這就是科技要輔助我們的地方了。
“接下來會看到兩者的權衡組合(Combination of the two)、混合體(Hybrid)”
Chu看見了區塊鏈科技能分拆(Unbundle)機構的權力,這能以像是分散式投票、權力下放、並認為最終,這些權利掌握者與權利下倡議者會成為一種角力與權衡,又或者像是P2P支付(如比特幣)。但實際上,目前比特幣等支付型貨幣(且不論目前是否實現支付能力),仍然無法取代銀行體系。
「To be honest, I like my bank…. Well, I don’t like my bank, but they do provide service.」Chu調侃似的說道。
他們(銀行)確實提供了服務,而且這些服務比特幣系統沒辦法實現。所以這意味著不該急著最大化去中心化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我們為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被問及市場在經歷了2018年的ICO泡沫,現在正被熱議的一種新的募資方式:STO, Chu會如何看待這樣的募資趨勢:
「就像先前提到的,我認為接下來會有一股系統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結合、混合體(Hybrid)風潮的湧現。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我們已經有了純粹的去中心化募資(ICO),也有傳統的證券(Security)融資,而STO代表的就是他們的混合體。」Chu繼續說道,
「我認為2019年會是一個關鍵的一年,ICO或STO這樣的融資行為會更少見,人們可以真正的造出應用,好好的證明科技該有的價值。」
談到STO是否讓原有最去中心化的募資走回傳統融資模式,Jehan Chu認為STO會提供無論是作為投資者、還是作為參與者一個新的模式,透過新的模式能將更多的資產通証化(Tokenized),雖然目前沒人知道具體會以怎麼樣的形式進行,但他提出,STO之於傳統證券融資,就好比比特幣之於現金、之於法幣:
「當我給你比特幣,我其實是給你比特幣背後科技所代表的資產價值。」Chu說道,
「我給你美金,實則是給了你來自該貨幣的發行者(美國政府)的價值保證(Promise of Value)。我認為STO,比起傳統的運作機制,能為我們帶來更「Peer-to-Peer」(點對點)的優勢、效率、也開啟了更多的機會。 」
社群的意義是什麼?
社群(Community)也被稱為社區或共同體,是指因為共享共同價值觀或文化的人群,居住於同一區域,以及從而衍生的互動影響,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單位。網路時代的來臨,也讓社群打破地域的限制,在「零與一」的世界群聚。
我們問到社群對Jehan Chu而言代表什麼,他表示:
「 我認為社群是一種集體的能量、匯集的力量,就像我們看到比特幣現金先前的分叉,我們能看到在區塊鏈能量的凝聚力有多麼的強大,也能看到這股能量倍「不可理喻的浪費」、沒有效率。」
Jehan認為在上個月的比特幣現金(BCH)分叉導致社群分化、網絡分裂我們該學到的一課就是,區塊鏈會好還是會壞,還是得看「參與其中的人們」。
人可以聰明,也可以愚昧。如果我們不停地「分叉」下去,如果談到區塊鏈真正的牽引力(Traction),就是在這裡耕耘的人,那就是社群(a power of communities),我們更該看的是:什麼讓我們聚集在這,什麼讓我們團結,而非一直強調是什麼讓我們分歧。
“Emphasize the things that unite us rather than the things divide us.“
來自Kenetic Capital的Jehan Chu這麼說道。
「要分裂我們是相當容易,但要凝聚我們可不容易。如果有人想分裂我們,其實只要不停的促成分叉(forks)就行了。」
?相關報導?
【動區專訪】新銳導演徐嘉凱——區塊鏈電影成真,看電影也能用 SELF Token 支付的秘密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