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現有的應用協議轉變成 App-chain(類似 Uniswap 可以直接變成 Unichain),還是應用直接以 App-chain 的形式啟動(dYdX 以 App-rollup 啟動,轉變成 App-L1),最終都意味著未來一兩年內可能會有幾十個新的鏈(L1,App-chain,App-rollup,Subnet)。
(前情提要:Nascent 創辦人分析 Uniswap 轉為UNIchain的必然性)
(背景補充:以太坊非技術科普|你的 Layer 2 Rollup 白話翻譯機 )
0. 更多的 Rollup,更多的鏈
在 Rollup 的敘事越來越吸引目光,同時整個行業對 App-chain 性能、主權、部署的要求越來越高的過程中,StarkEx 的 App-rollup 服務、Celestia 的可複用 Layer1 安全層、與其他高性能 DA 方案成為了搭建 App-chain 中的主流選擇。
過去 App-chain = App as an L1: 之前,一個應用要自己做一條鏈,需要耗費很大的開發成本,如果是 PoS 機制,那麼還得有額外的資本支出用於啟動初始的節點。雖然有各種 SDK 和共識引擎的存在,做一條鏈依舊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
現在與未來 App-chain = App as an L1 + App as a Rollup + App as a Validium……:光是基於以太坊的 Layer2 就 有25 個,其中包括了一半應用鏈(或者叫 App-rollup, 比如以前的dYdX)和通用 Layer2 Rollup(比如 Arbitrum),在 Celestia 等項目的成熟過程中,我認為未來會有好幾倍的新 Rollup 被構建出來。
除此之外,Cosmos 上的 App-L1,Avalanche 上的 Subnet 也會層出不窮。
無論是現有的應用協議轉變成 App-chain(類似 Uniswap 可以直接變成 Unichain),還是應用直接以 App-chain 的形式啟動(dYdX 以 App-rollup 啟動,轉變成 App-L1),最終都意味著未來一兩年內可能會有幾十個新的鏈(L1,App-chain,App-rollup,Subnet)。
1. 應用鏈> 鏈上應用
最近,Dan Elitzer 以 Uniswap 為例,分析了 Uniswap 為什麼一定會轉變成一條單獨的應用鏈。
Uniswap 協議收取的七日平均費用僅次於以太坊主網,是 BNB Chain、Aave、Bitcoin、GMX 的總和。
作為這麼一個擁有穩定收益、運行良好、人人使用的 AMM 協議,Uniswap 為什麼可能會從鏈上 Protocol 變成 App-chain 呢?
對於 Uniswap 來說主要有四個好處:
a) 代幣價值捕獲
UNI 代幣本質上是個 Meme Coin,目前只能用於治理。這對 UNI 持有者來說,極大程度上UNI 的價值無法直接捕獲 Uniswap 協議和生態的增長和收益。
根本原因我認為主要還是監管的問題,由於產品本身的功能比較敏感,為了合規,Uniswap 的組織架構也比較特殊。
Uniswap V2 和 V3 都有 Protocol Fee 的概念,但現在這個 Fee Switch 沒有被通過治理方式來打開。如果打開,那麼直觀來說,一年可以直接給 UNI 持有者帶來幾億美元的收益(不考慮對LP 收益和流動性的副作用),這對 UNI 代幣的價值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加成。
延伸閱讀:Uniswap提案開啟「UNI手續費開關」獲近100%支持,UNI單周狂飆41%
同時 Uniswap 如果變成一條 PoS 的鏈,那麼 UNI 代幣可以作為質押代幣與 Gas 代幣,對UNI 的價值捕獲可以起非常積極的作用。
b) 協議經濟機制
對於一個 Uniswap Pool 來說,最直觀的兩個參與者就是用戶和 LP,但是對於整個協議的使用來說,參與者還包括網路節點以及 MEV Bots。
對於一個用戶來說,進行一筆 Swap 需要很多方面透明與不透明的手續費:
- Swap Fee:付給 Liquidity Provider ~0.171%
- Gas Fee:付給以太坊網路節點~0.235%
- MEV Tax:付給 MEV Bots 與以太坊網路節點(上圖中50% 以上的交易量都是MEV Bot,他們偷偷搜刮用戶的收益)~0.254%
這些費用加在一起與中心化交易所對比,是很高的。
對於這三個 Fee 來說,Uniswap 目前其實是沒有辦法直接調控的。
但是如果 Uniswap 轉變成 App-chain,那麼就可以直接對 Gas Fee 與 MEV Tax 進行優化:
- Gas Fee:付給 UNI 網路節點< 0.235%;
- MEV Tax:付給 MEV Bots 與 UNI 網路節點,同時可以通過新的機制來減少MEV Tax 總和 < 0.254%;
這樣之後,Uniswap 可以掌握對手續費和協議經濟機制的主動權,通過治理等手段來對經濟機制進行主動調控。
c) 交易體驗
如果作為一條獨立的 App-chain,那麼 Uniswap 完全可以通過新的技術來進行協議的構建,而不需要考慮 EVM 兼容、通用合約部署等技術維度。所有的鏈上體驗都直接賦能給協議的功能與協議周邊生態的構建。
對於用戶來說,可以體驗到:
- 更高的 TPS:鏈可以專門對交易等操作進行優化
- 更低的手續費:更低的 MEV Tax + 更低甚至像未來的 dYdX 一樣為 0 的 Gas Fee
- 更好的整體系統:生態會更加垂直地被構建,一切都為了鏈與 Uniswap 本身
d) 應用主權
就像 dYdX 從 StarkEx 出逃一樣,Uniswap 如果變成一條 App-chain,那麼就可以聚集以上的優點,對自己的代幣、整個協議的功能與升級、整個網路與協議的治理、整個生態的構建與基礎設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e) App-Rollup 的附加特性
如果 Uniswap 變成一個基於以太坊的 App-rollup,那麼就有更多的優點了,比如性能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整個鏈的構建更加快捷與輕量級,且也不會與以太坊的生態離得太遠。
但是對以上其他幾個優點可能有削弱,比如還是需要把大部分的價值(佔L2 總Cost 的~60%)都作為 DA Fee 返還給 Layer1,Gas Fee 的支出沒有辦法更加顯著地減少,如果單 Sequencer 的情況下,那麼就意味著大部分的 MEV Tax 都被它捕捉了。
2. 應用鏈的缺點
儘管應用鏈形態這麼多優點,但是相比鏈上應用形態也有幾個小缺點,也可以引出了我們下一節中想要討論的互通性問題:
a) 共識與生態
一個鏈必須要有 Social Consensus。而目前的狀況下,一個應用如果橫空出世,直接以鏈的形式上線,很難有共識,因此非常多的應用才以協議或者 Rollup 的形式登陸到以太坊網路上,借助以太坊已有的安全性和社會共識。
以 Uniswap 為例,作為 Vitalik 親自取名的應用,它與以太坊綁定地非常深,如果從以太坊主網內「逃離」,那麼必然受到很多以太坊方面與用戶的阻力。
同時,Uniswap 最大的價值是在一個全球性的無需許可的最大的去中心化網路(以太坊) 無需許可地發行資產(ERC-20),如果它變成是在自己的鏈上發行資產的話,吸引力會稍微小一些。相比之下,dYdX 這種專用的 Trading Platform 做應用鏈的意義更大一些。
b) 互通性
回到我們一開始所說的觀點,之後會有幾十條新的 App-L1,App-rollup,App-subnet。如果都變成鏈,形成自己的網路,那麼和Web2 的網路的區別就更小了……
同時我認為這些 App-chain 中的 App-rollup 很多都會變成 Sovereign Rollup。那麼它們就沒有了以同一個 Layer1 底層搭建自帶的 Trust-minimized 橋樑,從而以其作為互通層。
它們需要通過 Cevmos 等架構來通過 Trusted Bridge 與其他 Cluster 或者帶 IBC 網路實現互通,架構上沒那麼簡潔,同時概念也比較新。
這個事情我認為確實看上去非常好,但是真正工程實現上來說會非常麻煩。本身以太坊上的 Secured Rollup 就只需要構建自帶的 L1- L2 Bridge 就可以,但是現在卻需要 Evmos Settlement Layer 與其他網路(或者幾個 Evmos 之間互相)構建橋樑。
3. 應用鏈與多鏈時代的互通性解決方案
互通性問題的例子,以 Uniswap 為例,極端情況下,如果它的主體變成鏈,大家要獲取最佳的報價可能得在 Swap 的時候先跨鏈到它上面再 Swap 再跨回來。
對於應用鏈+ 多鏈時代的互通性的解決方案,我想到的最有效果幾個方案:
a) 複製黏貼
1. 每個鏈上都主動 Fork 重點協議
也就是延續現在 Uniswap 所採用的方案,在每個鏈上依舊部署一個新的 Uniswap 協議。自己的 App-chain 則作為一個專用於交易的 Add-on,這其實也是類似 USDT、USDC 等資產的做法。
這個做法其實可以說是沒解決問題,沒解決互通性,只是把自己複製了好幾份,每一個協議都擁有割裂的流動性和交易活動,它們只是都以 Uniswap 的名字來運行。
然而,這個方案其實我是比較贊同的,並不反對。因為 Web2 系統中流動性也是一樣分散的,或者說麥當勞也是在各個城市 Fork(雖然它肯定沒必要做自己的「App-chain」)。
b) 創建鏈接
1. 每個鏈都接入 IBC
每個應用鏈(和鏈)都接入 IBC 是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方案,可以直接地解決互通性問題。
這個方案的缺點就是:
現有的鏈不一定能直接連(比如以太坊要連接 IBC 的話就需要 ZK),Cosmos 鏈性能不一定夠(所以 App-rollup);
用戶體驗實際上還不如前一個方案(雖然 IBC 很快,但是來來去去還是要十幾秒,所以兩種方法可能需要結合);
2. 每個鏈上都有 Trust-minimized Bridge
我們直接忽略並非 Trust-minimized Bridge 的互通方案,要做到互通且安全,那麼就需要Light Client Bridge(本質上原理和 IBC 一致),或者 L3 之間的 Trustless Bridge。
這個方案的難點主要是各種驗證 (Validator、Signatures) 的開銷太大,沒法鏈上 (EVM) 進行。但是驗證 ZKP 的開銷更小,因此最近有很多家在做 ZK Light Client。
對這個方向我非常認同,但是實現難度比上一個還要大,是很長久的解決方案。
4. 總結
鏈上應用轉變為應用鏈絕對是大勢所趨,能帶來更好的主權、代幣價值捕獲、鏈內的體驗提升。
然而,幾十條新增的鏈會創造流動性割裂和互通性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麼通過Fork 基礎設施到不同鏈上,要麼接入可信互通協議。
應用鏈的火熱代表著區塊鏈或許走上了Web2 時代應用「各自為政」的道路,但依舊沒有改變去中心化和公開透明的大方向。
📍相關報導📍
Vitalik撰文「以太坊Layer3的願景」: 怎樣的L3才合理?不該重複堆疊Rollups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