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區塊鏈不能用真正的TCP/IP互聯,而需要用跨鏈通信協議?什麼是信任層?Web3的TCP/IP價值有多大?以及我們最關心的:這麼多跨鏈協議項目,誰勝出的機率更大?本文以萬字戮力解析。
#01 核心觀點和序言
核心觀點
- 由於區塊鏈設計皆有取捨,根據分工原理,多鏈生態必將長存。具體來說,明顯的分工有七種,分別為安全鏈、性能鏈、功能鏈、比特幣鏈、聯盟鏈、資本鏈和應用鏈。
- 如果說每條鏈都是一個孤立的可信電腦,跨鏈協議就是這些可信電腦的可信通訊協議,也就是說,跨鏈協議是 Web3 的 TCP/IP,潛力巨大。
- 跨鏈賽道壁壘較高,長期來看集中度會較高。現集中度較低的原因是賽道仍處於早期。
- 資產跨鏈賽道的核心競爭要素是品牌和產品體驗;資訊跨鏈賽道的核心競爭要素是 BD 能力、安全性和產品體驗。
- 現有頭部跨鏈項目的核心競爭要素對比情況如下:
序言
比起跨鏈橋這個名稱,我更喜歡稱之為跨鏈通信協議。
抽象來看,每一條公鏈邏輯上都是一台無需許可的、世界共用的、孤立的可信電腦(例如以太坊就是以太坊虛擬機EVM,它是可信的、不可篡改的、邏輯統一的一台虛擬機),而跨鏈橋就是這些孤立的電腦之間的通信協議。
因此,如果說公鏈是Web3的世界電腦,那麼跨鏈通信協議就是Web3的TCP/IP協議(區別就是,跨鏈協議比TCP/IP這種通信協議多了一個信任層),它的作用就是將這些孤立地可信電腦組合在一起,形成可信電腦的網路。
讀到這裡您可能有許多疑惑,比如為什麼一定會有多台世界共用的可信電腦?為什麼這些電腦不能用真正的TCP/IP互聯,而需要用跨鏈通信協議?什麼是信任層?Web3的TCP/IP價值有多大?以及我們最關心的:這麼多跨鏈協議項目,誰勝出的機率更大?這些問題我都將在下文一一解答。
本文的的論述脈絡如下:
第一部分解構了跨鏈問題,並引入了信任層的概念幫助大家快速了解現有90%跨鏈項目的本質。
第二部分從需求端出發,評估了跨鏈協議的價值:首先論證多鏈生態的必然性,然後闡述多鏈可組合性的意義,並釐清跨鏈通信協議在這個可信電腦網際網路中的生態位,最後我們可大致估計出跨鏈通信協議的價值以及這個賽道的市場空間。
第三部分從底層邏輯出發,對現有頭部跨鏈通信協議項目的競爭格局進行分析:首先分析這個賽道的壁壘與核心競爭要素,並順勢推斷出此賽道未來的產業集中度,然後我們根據這套框架分析現有頭部項目和技術路徑,並對它們的競爭力做出判斷。
本文更注重基於底層邏輯的分析與推演,並非跨鏈項目的技術文檔翻譯,沒有技術背景的朋友也可放心閱讀。準備好了嗎?Let’s go!
#02 正文
一、跨鏈協議的運作方式與技術路徑解析
跨鏈通信協議的功能是保證一台可信電腦(如以太坊)上的狀態資訊能夠不被篡改地傳遞到另一台可信電腦(如Solana)上。具體來說,對於A鏈→B鏈的可信通信協議,在傳輸A鏈狀態資訊的過程中需要保證三點:
- 源鏈端:協議在A鏈獲取的狀態確實是A鏈的有最終性的狀態。
- 傳輸端:協議在資訊傳輸的過程中狀態資訊沒有被篡改。
- 目的鏈端:僅有協議傳輸的狀態資訊能被B鏈接收。
我們暫且以比較簡單的資產跨鏈舉例,如果小明要將1000個USDC從以太坊上通過某跨鏈橋轉移到Solana上,則跨鏈的流程是:
首先小明要把1000個USDC打到跨鏈橋在以太坊的合約上,然後跨鏈橋將「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資訊傳遞到Solana上的跨鏈橋合約,然後該合約再將1000個本存在Solana跨鏈橋協議上的USDC打到小明在Solana的地址。那麼,跨鏈橋協議需要保證三點:
- 源鏈端:協議確認了以太坊上「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狀態,且該狀態已經獲得了最終性。
- 傳輸端:協議在資訊傳輸的過程中,「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狀態資訊沒有被篡改。
- 目的鏈端:B鏈知道「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狀態資訊確實是協議發出的並接收。
那麼,直接使用網路通信協議(如TCP/IP)能不能完成可信通信協議的功能呢?
答案是不能,因為區塊鏈實際是由許多節點(每個節點可以認為是一台正常的電腦)組成的可信電腦。如果要直接使用TCP/IP進行資訊傳輸那必須讓A鏈的每個節點都向B鏈的所有節點發送整個區塊,也就是最後有m*n個區塊被發送(其中,m是A鏈的節點數量,n是B鏈的節點數量),此成本是區塊鏈無法承受的。因此,我們需要屬於可信電腦的TCP/IP協議,也就是跨鏈協議。
跨鏈協議的本質上是通過信任層實現的,信任層的設計決定了跨鏈項目對其資訊傳輸的安全性、成本、延遲等屬性的權衡取捨,也是跨鏈領域出現創新的地方。
信任層最直接的構建方式就是讓兩條鏈的智能合約都信任一個中間主體(這個主體可能由多個節點去中心化地組成),這個主體確認從A鏈獲得的狀態資訊,並將之傳到B鏈。具體來說,如上圖所示,假設A鏈出現了事件T需要傳輸到B鏈,那麼跨鏈協議將如下運行:1)信任層觀察A鏈最新區塊,發現事件T的資訊需要被傳輸,於是把事件T下載到信任層中;2)信任層將事件T的資訊傳輸至B鏈;3)B鏈接收到信任層傳輸的事件T的資訊,並知道事件T發生在了A鏈上。
在這套方案下,跨鏈用戶必須相信信任層不會作惡。在協議沒有程式碼漏洞的情況下,只要信任層是誠實的,跨鏈資訊就能被安全傳輸。若信任層作惡,信任層可以攔截資訊,甚至發布假資訊,從而令用戶財產收到損失。
這種信任層的設計方式及其變種可以覆蓋90%的現有跨鏈方案。具體來說,這個被信任的主體可以有以下種類(按中心化程度降序排列):
- 中心化機構:幣安橋是典型。用戶在A鏈的打款操作會被幣安的中心化服務器觀察並確認,隨後給予用戶在B鏈相應的提款權限。其優點很明顯:成本低、延遲低;但缺點也很明顯:用戶需要信任幣安(幣安完全可以在A鏈收到錢之後不給用戶在B鏈發錢)。
- 外部委員會:Ronin橋是典型。用戶在A鏈的打款操作會被外部委員會成員觀察並確認,然後對此次操作進行簽名並發送到B鏈,以告訴B鏈「本委員確認在A鏈的用戶已經完成打款了」。當B鏈收到了足夠多的簽名以後(例如在9人委員會中收到了5個簽名),B鏈就會相信委員會的多數成員並認為用戶在A鏈確實打款了,資訊則得到了傳遞。其優點也是:成本低、延遲低;但缺點同樣是:用戶需要信任這個委員會的大多數成員(委員會人數通常不多),並且還要祈禱他們的私鑰不會被盜。
- Pos鏈:Axelar是典型。用戶在A鏈的打款操作會被Pos鏈的節點觀察並確認,在Pos鏈內部取得多數共識後,再通過多簽方法將狀態資訊傳遞給B鏈。其優點是:POS鏈相比於委員會更去中心化;缺點則是POS鏈達成共識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因此延遲和成本較高。
- 預言機:Layerzero和CCIP(Chainlink)是典型。用戶在A鏈的打款操作會被去中心化預言機節點觀察並確認,再通過多簽方法將狀態資訊傳遞給B鏈。其優點是:Chainlink安全性較高;缺點是:仍不夠去中心化(Chainlink節點現在是白名單制),需要信任Chainlink。
- 無中間信任主體(輕客戶端方案):Rainbow Bridge是典型。首先,B鏈會在智能合約層面運行一個A鏈的輕節點。然後用戶在A鏈的打款操作會直接被B鏈的所有節點觀察並(通過輕節點)確認,然後再在B鏈上達成共識。其優點是:安全性極高,只要鏈本身運作正常那就無法作惡;其缺點是:因為需要在一條鏈上運行另一條鏈的輕節點,其運作成本極高。
注意,以上方案描述都是高度簡化的,筆者主要旨在說明其運作機制的本質以及其安全性的來源,若要詳細了解請閱讀其技術文檔或者其他技術文章。
除了增加中間信任主體,還有一些巧妙的方法也可以構建信任層,例如Nomad的Optimistic方案,Connect的hash鎖方案等。另外,還有些項目方試圖用zk的方式去構建信任層,但本質其實只是優化了多籤的驗證效率,並不是全新的方案。
注意,雖然本節一直在以資產跨鏈作為例子,但以上方案(除了hash鎖)都可以幫助鏈上的任何資訊進行跨鏈:只要協議能保證某狀態發生在了A鏈,那麼B鏈就能讀取該狀態並接替繼續執行任務,實現多鏈互操作性。
二、空間
【多鏈生態將會長存:區塊鏈的七種分工】
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每個員工都將自己專業化,在同一個任務中乾自己有優勢的事情,再通過合作將勞動成果組合起來,這種方法能比起一個人做完整個任務要有效率得多。
區塊鏈同理,每一條鏈的設計都必定有它自己的長處與缺陷,因此應用的特定需求應該交給在該方面較有優勢的鏈來完成,相比之下單鏈完成所有任務是效率低下的行為。以下是7種筆者認為比較常見的區塊鏈分工崗位:
安全鏈:典型例子是以太坊。安全鏈主要指經過歷史考驗的、去中心化的、安全性較高、可靠性較高的鏈。區塊鏈作為信任機器,以太坊的信任成本最低,代價則是較低的吞吐量和較高的延遲。長遠來看,以太坊適合作為「金庫」,承載高價值低頻的操作。
性能鏈:典型例子是Solana、Aptos和Sui。性能鏈主要指吞吐量較高、延遲較低的鏈,代價一般則是較為中心化以及可靠性差。與以太坊相比,性能鏈的信任成本較高,導致的差別則是各國政府在未來有可能會持有btc或者eth做為貨幣儲備,但顯然不太可能持有信任成本較高的Sol。這裡註意一點,layer2(主要指rollup)不能算性能鏈,因為一方面現在的layer2性能仍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即使layer2的吞吐量能大幅提升,其最終性延遲仍無法提升,因此較難承載一些需要高頻操作的場景。
功能鏈:典型例子是Arweave。功能鏈主要指為了特殊功能設計的鏈,例如儲存,代價是犧牲了通用性。在儲存功能上,Arweave對比其他通用智能合約鏈確實有著巨大的優勢。
比特幣鏈:只有一條鏈,那就是承載著比特幣的鏈。比特幣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在全部加密貨幣中擁有最強的共識,監管對其的態度也最為友好。顯然,這個分工崗位無人可代替。
聯盟鏈:典型例子是未來的中國Web3鏈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鏈。聯盟鏈是政府支援且可能大力佈局的鏈,代價是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控制,信任成本較高。
首先,我們不必急著排斥聯盟鏈,作為信任機器,聯盟鏈也是區塊鏈的一種,只是其信任成本較高。與不透明的單個中心化服務器相比,顯然聯盟鏈更值得令人信任。其次,聯盟鏈有著極其特殊的優勢:它被政府所喜愛,可以得到大量政府的資源。例如,如果Web3在世界發生,中國大概率也不甘落後,因此中國特色Web3就會出現,也就是數位人民幣+國產聯盟鏈(就如同有牆的中國特色網際網路一樣)。CBDC也是類似的邏輯。因此,一些政府不打算放權,卻又想進行資訊電子化、增加可組合性並提升信任的場景就會被各國政府以聯盟鏈的形式滿足。
資本鏈:典型例子是BSC鏈。資本鏈主要指大資本自己做的鏈。與聯盟鏈相似,資本鏈的優勢就是有資本在後面撐腰,缺點則是較為中心化,信任成本較高。
應用鏈:典型例子是Axie的Ronin鏈。應用鏈主要指頭部應用自己做的鏈,好處是可以捕獲鏈的價值、以及性能不會受別的Dapp影響,代價則是安全性較低,信任成本較高,可組合性也較低。
筆者認為,前五種分工長期存在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它們都有極強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最後兩種分工的優勢與不可代替性較小,長期來看有可能會消失。
【多鏈分工的互補組合】
經過了精密的分工,現在我們擁有了七台各有長處的可信電腦。假設跨鏈協議技術已經發展成熟,可以允許這些鏈的合約都充分享受互操作性,那麼這七台機器可以如何合作呢?下面筆者將舉一些比較互補的例子:
- 安全鏈+性能鏈:這一組合非常互補。用戶可以把大量資產和高價值的操作放在安全鏈,每當需要高頻操作的時候再跨到性能鏈上,操作完後再跨回來安全保存。比如,當用戶想玩鏈上德撲時,用戶可以把一定的金錢轉移到性能鏈上的德撲應用中(類似於買籌碼),並享受性能鏈帶來的高吞吐、低延遲、低gas費的鏈上翻牌、出牌、下注操作,玩完之後再把贏來的(或者輸剩的)錢轉回安全鏈保存。跨鏈gaming、跨鏈DAO投票、跨鏈NFT、跨鏈SBT等場景也類似。
- 功能鏈+通用鏈:暫時以儲存鏈作為例子。以太坊在實施proto-danksharding之後,每個以太坊全節點要儲存的歷史數據將會飛速增加。以太坊做出的對應措施是推出了EIP4444:全節點將會刪除超過一年的歷史數據。但顯然這些數據是非常珍貴的,我們只能指望有至少一個相關機構會把這些數據存下來。但當可信通信協議技術成熟之後,直接讓以太坊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地、無需信任地把這些珍貴數據儲存在儲存鏈上顯然是個更安全且自然的方法。
- 比特幣鏈+通用鏈:比特幣仍是加密世界最大的資產類別,將這部分資產引入通用鏈中的defi中可以釋放比特幣的大量價值。
- 聯盟鏈+公鏈:公鏈將承載大部分Web3應用,但某些受政府限制的地區或場景可能將不得不使用聯盟鏈。將公鏈與聯盟鏈相連接可以使它們互通有無,提升效率。例如,中國特色Web3的數位人民幣顯然有兌換外彙的需求,而中國聯盟鏈與公鏈之間的跨鏈協議則能提供讓數位人民幣與海外貨幣兌換的渠道。
- 所有鏈聚合:流動性在公鏈的資本戰爭中被割裂得極其嚴重,這本身是一種資本效率非常低下的行為。跨鏈協議可以把這些割裂的流動性重新聚集起來,提升Dex、借貸等defi協議的資本效率。
【跨鏈通信協議:多鏈可組合性的基石】
越好的跨鏈通信協議,做到跨鏈可互操作性的代價就越小,越能讓在不同鏈上的合約像是就部署在同一條鏈上一樣。跨鏈通信可能的代價包括:成本、延遲、安全性等。現有跨鏈橋的缺點仍較多,巨大的跨鏈代價使得一些很明顯的多鏈應用無法出現,例如把大量BTC引入智能合約鏈的DeFi生態(現在WBTC只幫助了1%的BTC跨鏈到以太坊,因為其過於不安全),或者把全鏈流動性都聚合到一起。
進一步來說,跨鏈通信協議的發展很可能改變公鏈的競爭格局。現在公鏈的兩個重要壁壘為:
- 公鏈生態項目之間因可組合性而形成的網路效應,
- 流動性。這些也是以太坊現在最大的壁壘。
而跨鏈通信協議的發展很可能會削弱這部分壁壘,因為:
- 其他鏈上的項目通過跨鏈協議一樣可以享受以太坊上優質項目的可組合性,
- 其他鏈可以無摩擦地獲得/奪取以太坊上的流動性。
這會使得今後公鏈需要更靠產品本身的特性取勝,可能會倒逼以後的公鏈越來越專業化,做好自己分工崗位的工作,再和其他鏈配合承載一個Dapp的多種需求。
總的來說,跨鏈通信協議就是Web3的TCP/IP協議,可以幫助各有優勢的可信電腦(區塊鏈)組合在一起,形成可信電腦(區塊鏈)的網路,使得區塊鏈們能分工合作,發揮巨大價值,就如同網際網路讓全世界的電腦都匯總到一起互相合作一樣。現在的跨鏈協議還未成熟,巨大的跨鏈代價導致許多明顯的、能提升效率的多鏈應用還無法出現。隨著技術的成熟,會有越來越多的多鏈應用出現,而作為多鏈應用的重要組成環節,跨鏈協議將會捕獲越來越多的價值,市場空間巨大。
三、競爭格局
行業壁壘較高,長期來看集中度較高
長期來看,因為跨鏈協議的壁壘較高,且需求較為同質化,可以預計長期來看跨鏈橋的集中度會變得較高,而不像現在那麼分散。(壁壘也稱護城河,定義為企業抵禦競爭對手對其攻擊的可持續競爭優勢。行業壁壘越高,越容易壟斷,否則越趨於完全競爭。)
具體來說,跨鏈通信協議有以下強大壁壘:
- 規模效應:首先作為軟體,每多服務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為0,每多服務一個鏈/項目的定製成本也較低,因此邊際成本遞減,有規模經濟效應;其次,品牌是跨鏈協議非常重要的競爭要素(下一小節會詳細解釋),而品牌同樣也是一次固定投入項目終身受用的競爭優勢,那麼規模越大的項目每單位用戶的行銷成本就越低,因此同樣具有規模效應。
- 轉換成本:多鏈項目中途更換跨鏈協議成本較大,因此轉換成本較大。
同時,跨鏈通信協議賽道與餐飲、時裝、NFT等消費賽道不同,它的需求是高度同質化的:
- 無論是2B還是2C,跨鏈橋賺的是理性的錢,而不是感性的錢。
- 用戶的需求只有跨鏈資訊傳輸一個(資產跨鏈也屬於資訊傳輸),需求高度同質化,只是對於不同用戶來說,安全性、成本、延遲等屬性的偏好有一定差別。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預言機賽道,其壁壘同樣是規模效應與轉換成本,需求也同樣同質化,其結果就是集中度非常高——Chainlink壟斷了整個市場。筆者認為,如今跨鏈項目層出不窮,集中度較低的原因是此賽道還處於早期(相比之下預言機賽道已經比較成熟),協議端仍在不斷迭代新的方案,應用端的多鏈應用也尚未興起。但如果從跨鏈賽道的第一性原理進行分析,跨鏈賽道長期來看集中度較高。
核心競爭要素
要分析一個賽道的競爭格局,首先要分析該賽道的核心競爭要素(例如,在跨鏈賽道裡,到底是安全性更重要?還是可重用性更重要?還是TVL更重要?哪一個是核心競爭要素?),否則就會陷入A項目與B項目各有優劣從而無法比較的怪圈中。
對於需求方來說,跨鏈項目一般可能提供資產跨鏈和資訊跨鏈兩種服務。資產跨鏈主要指token跨鏈,如某用戶想將ta在A鏈的1000個USDC轉移到ta在B鏈的帳戶上。由此可見,資產跨鏈服務是to C(面向消費者)的。資訊跨鏈主要指為多鏈項目提供任意資訊跨鏈服務,例如上文提到的多鏈Dex、多鏈遊戲等。由此可見,資產跨鏈服務是to B(面向項目方)的。需求端的不同使得資產跨鏈和資訊跨鏈賽道的核心競爭要素相差很大,因此下文筆者將對這兩個賽道分開分析,即使大部分明星跨鏈項目會同時提供這兩種服務。
跨鏈賽道的競爭要素有很多,下文我將按照重要性降序排序列出其中最核心的競爭要素,並為了能專注討論重要的事情而暫時忽略其他不太重要的競爭要素。
資產跨鏈(to C)
1)品牌:毫無疑問,在黑暗森林中,對涉及錢的操作,用戶是最在乎安全性的。具體來說,用戶是不會使用一個從未聽過、從不信任的渠道發現的資產跨鏈橋的,無論它聲稱自己有多便宜、絲滑(你會用一個不認識的人在推特給你推薦的跨鏈橋嗎?)。然而,如果把安全性作為資產跨鏈的核心競爭要素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也是很多技術出身的項目方和投資人常犯的錯誤。
首先科普一下經濟學。經濟學家將商品分為三類,分別是搜尋品、體驗品和信任品:
搜尋品是用戶購買之前就可以通過觀察來判斷質量的商品,典型是桌椅板凳之類的家具。
體驗品是用戶購買之後,用了一段時間才能判斷質量的商品,典型是汽車。
信任品是用戶購買了、使用完了以後仍無法判斷其質量的商品,典型是保健品。
越難被用戶判斷質量的商品,品牌行銷的作用就越大。現實生活中顯然的情況是,保健品的行銷費用要遠大於汽車,而汽車的行銷費用要遠高於桌椅板凳等家具。
對於安全性來說,跨鏈橋屬於信任品,因為絕大部分用戶是無法理解跨鏈協議的技術方案以及驗證跨鏈橋的安全性的。此時,用戶只能去信任其品牌:去選擇使用有公鏈官方背書、大資本撐腰、大KOL宣傳,且頻繁聽說的橋。因此,雖然用戶實際在意的是跨鏈橋的安全性,但由於資訊不對稱,實際上項目方吸引用戶的核心要素是品牌。就好像保健品消費者實際上是希望保健品裡真的有神奇配方能讓其身體變好,但實際上消費者們只會被最懂行銷最會建立品牌的保健品吸引。
但這並不代表to C的跨鏈橋的安全性完全不重要,而是說項目本身的安全性是為了品牌而服務的:橋本身安全性越高,公鏈採用、資本助力、Kol宣傳的機率越大,項目方用實際上高安全性的方案去做PR也能更好地佔據用戶心智。
2)產品體驗:產品體驗主要包括跨鏈成本、延遲。由於資產跨鏈本身是個低頻操作,稍高的成本和延遲是可以忍受的,當然成本越低、使用越絲滑越好。
資訊跨鏈(to B)
1)BD能力:資訊跨鏈是個to B業務,拿到足夠多的頭部標杆客戶對項目來說非常重要:當標杆客戶的數量足夠多了以後,長尾項目會自動跟隨使用,就像Chainlink。而在各個產品各有trade-off的情況下,BD能力則成為了跨鏈項目早期能否拿下足夠多的頭部項目從而提升品牌力和收入的關鍵。
2)安全性:第三方跨鏈協議如果出現漏洞會導致多鏈項目本身受到毀滅性打擊(例如全鏈Dex的資產可能會因為跨鏈協議的漏洞而被盜),因此安全性對於項目方來說十分重要。同時,與普通用戶不同,項目方有一定能力驗證跨鏈協議的安全性,並不會只看品牌就做出決定。
3)產品體驗:包括成本、延遲。資訊跨鏈協議承載的Dapp一般跨鏈操作也相對低頻(如全鏈dex提供流動性只需跨鏈一次,跨鏈DAO投票放出投票與收回投票結果只需跨鏈兩次),因此稍高的成本和延遲是可以忍受的,當然成本越低、使用體驗越絲滑越好。
跨鏈項目競爭格局
因篇幅有限,筆者只選擇了以下五個項目/技術路徑進行競爭格局分析,如有疏漏敬請諒解。下面是五個項目/技術路徑核心競爭要素的總結:
外部委員會
外部委員會方案就是安排若干個外部委員充當信任層(忘記信任層模型的朋友可以回去看看第一章)。外部委員會方案因為其開發簡單、通用性高、成本低、延遲低等特點,成為了市佔率最高的跨鏈方案。直到現在許多鏈的官方橋仍採用外部委員會+多簽方案,如Solana的Warmhole。然而,由於較為中心化,外部委員會方案的安全性較低。筆者認為,外部委員會方案在中長期將走向沒落,原因有三:
- 沒有全鏈競爭力,難以成為頭部:當外部委員會橋作為官方橋時,其品牌是較好的,該公鏈的用戶也願意使用。然而,當其作為第三方橋走出當前公鏈時,其品牌力會一落千丈,因為外部委員會確實是落後且不安全的方案,很難獲得好的背書,也很難使用這套方案給用戶洗腦。而基於我們對中長期產業集中度的討論,在賽道走向成熟後,大概率會由少數幾個頭部跨鏈協議覆蓋所有公鏈壟斷市場,而不再是每條公鏈自己做自己的橋。因此,無法「走出國門」、沒有全鏈競爭力的外部委員會橋大概率會在未來沒落。
- 隨著行業成熟,外部委員會不再是唯一可選項:以前大家選擇開發外部委員會跨鏈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方案成熟,開發簡單。相比之下,開發一個「預言機橋」或者「輕客戶端橋」是困難得多的事情。然而,當頭部第三方橋出現之後,新公鏈完全可以接入一個安全的第三方橋,而不是不得不分出本就不多的精力自己開發一個粗糙的外部委員會橋。
- 對於資訊跨鏈,安全性非常重要,外部委員會方案極難獲得多鏈應用的採用,實際上暫時也沒有外部委員會項目在資訊跨鏈賽道做了相關佈局。
總結:對於全鏈跨鏈通信協議,外部委員會方案品牌力較差,但其產品體驗如成本和延遲等較好。總的來說,外部委員會方案在其他技術成熟之後大概率會走向沒落。
Layerzero
簡單來說,Layerzero利用Chainlink充當信任層,安全性基本與Chainlink等同。具體技術細節可以參考layerzero白皮書或其他技術文章。Layerzero現在估值10億美金,目前主網已上線,其團隊自己製作的多鏈資產跨鏈橋Stargate目前TVL為5億美金。
資產跨鏈競爭要素分析
- 品牌(T2):Layerzero品牌較好有兩個主要原因:1)A16z、紅杉、FTX、幣安、Multicoin等知名機構都是Layerzero的資方,明星機構背書與宣發可以為Layerzero帶來明顯的品牌優勢;2)Layerzero的安全性主要由Chainlink保證,因此Layerzero可以藉助其安全性以及Chainlink的名氣做更好的宣傳以建立品牌。
- 產品體驗(T2):以Chainlink作為信任層是個折中的選擇,在保證了安全性之餘延遲和成本也較低,因此產品體驗較好。
資訊跨鏈競爭要素分析
- BD能力(T2):現在資訊跨鏈賽道仍處於極早期,所有項目基本都還沒有頭部項目集成。Layerzero上暫時較出圈的應用就只有自己做的跨鏈橋Stargate和多鏈NFT Gh0stly Gh0sts。不過就現在的情況來說,Layerzero背後的大量資本可以給Layerzero今後的BD提供較大助力。
- 安全性(T2):Layerzero的安全性基本與Chainlink等同,相對於大部分跨鏈協議其安全性較高。
- 產品體驗(T2):產品體驗同上。
總結:Layerzero選擇Chainlink預言機作為信任層,對安全性與產品體驗做出了一個很好的平衡。其品牌和BD能力也因為其強勁的資方陣容而處於較高水平,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LayerZero多鏈野心》9月版本支援非 EVM 鏈;技術簡析、生態項目一覽
CCIP (Chainlink)
CCIP (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 Protocol) 是預言機巨頭Chainlink正在開發的下一個核心功能,旨在連接所有公鏈,做到全鏈資訊跨鏈。CCIP同樣利用Chainlink充當信任層,安全性基本與Chainlink等同。
但CCIP開發進度較慢:Chainlink的聯合創辦人Sergey Nazarov在21年9月宣布正式啟動CCIP項目,到如今仍未有任何產品上線。筆者估計開發進度較慢的主要原因是Chainlink對CCIP安全性的重視,畢竟如果CCIP出現漏洞,Chainlink的Price Feed以及其他業務也會受到質疑。按照對CCIP工程量的估計,筆者認為CCIP明年上線的機率很大。
Chainlink目前FDV為77億美金,是穿越牛熊的預言機巨頭,目前主要功能是為Defi協議提供預言機Price Feed服務。實際上Chainlink做跨鏈通信服務是非常合適且自然的:現在預言機的作用主要是將Web2的資訊可信地傳輸到Web3的孤立區塊鏈上,這和將一條孤立區塊鏈上的資訊可信地傳輸到另一條孤立的區塊鏈上沒什麼區別(Chainlink的名字就是鏈的連接)。
資產跨鏈競爭要素分析
- 品牌(T1):Chainlink是穿越牛熊的預言機巨頭,已經壟斷了預言機市場,幾乎所有需要預言機的正經項目都會使用Chainlink。目前,整個加密世界有200億美元受Chainlink保護,有1000+個項目與Chainlink達成了合作。這些都為Chainlink累積了非常好的品牌,在用戶心中Chainlink已經成為了安全的代表,甚至比Solana、BSC等經常被質疑中心化的公鏈更安全,即使當前的Chainlink其實也有些中心化。
- 產品體驗(T2):CCIP同樣是利用了Chainlink預言機作為信任層,在保證了安全性之餘延遲和成本也較低,產品體驗較好。與Layerzero相比,CCIP的產品體驗可能會稍好一些,因為Chainlink預言機可能會為了CCIP做部分優化,但整體相差應該不大。
資訊跨鏈競爭要素分析
- BD能力(T1):Chainlink作為穿越牛熊的預言機巨頭,其生態非常強大,現已有1000+個項目與Chainlink達成了合作。相比於初創項目,Chainlink擁有強大得多的生態合作資源,這使其很有可能獲得明星項目的合作,在CCIP推出後快速建立明星客戶,並引起大量新型多鏈項目效仿,最後像其在預言機賽道一樣壟斷跨鏈通信賽道。
- 安全性(T2):Chainlink的安全性會較Layerzero稍好一些,但整體差別不大。稍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Chainlink有獨立的反欺詐網路保證預言機和CCIP的正確運行,二是Chainlink可能會為了CCIP做一些特殊的優化。
- 產品體驗(T2):產品體驗同上。
總結:CCIP選擇自己的Chainlink預言機作為信任層,對安全性與產品體驗做出了一個很好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推出CCIP的Chainlink在前兩個週期累積了其餘初創公司難以追趕的品牌與生態資源。唯一的問題是CCIP還未上線,需繼續觀察CCIP的未來發展。
延伸閱讀:初探 Chainlink 質押為何是「$LINK 催化劑」,與 CCIP 基建的野心
Axelar
Axelar利用其自己的POS鏈作為信任層,安全性與其POS鏈等同。Axelar目前估值10億美金,Axelar在以太坊上的TVL僅為8000萬美金。
資產跨鏈競爭要素分析
- 品牌(T3):Axelar品牌一般,從其TVL的情況可見一斑。筆者認為原因有二:1)其POS鏈方案確實不是安全性很好的方案,其頂頭資方只有Polychain和Dragonfly,宣傳資源和背書與Layerzero相比遜色一些,更是無法與CCIP相比。
- 產品體驗(T 2):現在Axelar鏈的節點數較少,因此POS鏈達成共識的速度較快,成本也較低。
資訊跨鏈競爭要素分析
- BD能力(T3):其頭部大資方只有Polychain和Dragonfly,BD資源相對有限。
- 安全性(T3):現在Axelar鏈的節點數較少,比較中心化,實際上不太安全。
- 產品體驗(T2):產品體驗同上。
總結:雖然Axelar估值與Layerzero相同,但其品牌、BD能力與安全性都不及Layerzero,並且其公鏈敘事實際上意義不大,需要繼續觀察其競爭要素在之後能否有所發展。
延續閱讀:盤點》矽谷加密創投們,都看好哪些 Web 3 前景和項目?
輕客戶端
輕客戶端(客戶端與節點是同義詞)方案是安全性最高的跨鏈方案,它無需信任層,因此可以做到trustless,代價是其運行成本極高。簡單來說,如果有A鏈的資訊要傳輸到B鏈,首先B鏈的智能合約需要運行一個A鏈的輕節點(實際上是B鏈的每一個節點都要運行一個A鏈的輕節點),也就是說B鏈會不斷同步A鏈的區塊頭。當有資訊需要跨鏈時,輕客戶端方案無需信任層,只需一個relayer將A鏈的資訊傳輸到B鏈,B鏈就可以用正在運行在B鏈上的A鏈輕節點對A鏈的資訊進行驗證。注意,我們不需要信任relayer,因為如果它作惡傳輸了假資訊,B鏈對資訊進行驗證時會發現假資訊和A鏈的區塊頭不匹配,從而拒絕該資訊。
輕客戶端方案的最大問題是其運作成本太高。假設要進行從Solana到以太坊的跨鏈,以太坊必須在其合約層運行一個Solana的輕節點(實際上是以太坊的每一個全節點都要運行一個Solana的輕節點),這將付出巨大的gas fee成本,在Layerzero白皮書中就曾提到在以太坊上運行輕節點需要付出數百萬美金/天的成本。對此,Rainbow Bridge(Near的官方橋)的解決方法是,每16個小時才提交一次區塊頭(而不是15秒),這導致用戶跨鏈的延遲最高可以達到16個小時,極大的影響了產品體驗。
總結:輕客戶端方案是目前安全性最好的方案。然而,由於其運作成本太高,目前沒有成熟的多鏈輕客戶端項目出現。
📍相關報導📍
乾貨|去中心化身份 DID 賽道最細梳理+ DID 靈魂三問
Compound III 協議即將推出 : 主打跨鏈、Chainlink餵價,首波部屬USDC借款
埋伏 Layer2 空投》盤點StarkNet生態十大項目 : 跨鏈橋、DEX、NFT…
USDC推跨鏈、將擴及Cosmos NEAR等5條公鏈;Circle與傑克多西TBD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