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在去年 9 月要求虛擬通貨平台業者完成洗錢防制法令遵循聲明,迄今共有 26 家業者完成聲明,並落實實名制。據業者內部統計,在實名制要求下,客戶數量雖出現流失,但網路交易詐騙案件數量同步驟減,真實客戶的信任不降反升,平台總交易量並未流失。
(前情提要:比特幣ATM負責人被抓!台北頂好 西門町的 BTM 被詐騙集團當洗錢水房)
台灣金管會在去年 9 月 30 日公布「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第 17 條規定之解釋令,要求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應依金管會指定的文件、資料及方式,完成洗錢防制法遵聲明。
金管會要求虛擬通貨平台業者完成洗錢防制法令遵循聲明,迄今已滿 1 年,據《工商時報》報導,共有 26 家業者完成聲明,金管會也在業者提交書面資料後,實際到業者公司金檢及實名制。
實名制後詐騙大減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虛擬通貨平台業者內部最新統計,在實名制要求下,客戶數量出現自然流失,但自今年 7 月起,網路交易詐騙案件數量同步大幅減少,真實客戶對加密貨幣的信任不降反升,平台總交易量並未流失。
加密貨幣平台業者向《工商時報》表示,現行交易實名制規定下,個人開戶需要提供身分證正本和銀行帳戶,雙邊帳戶開戶資料必須一致,此外,還會建議開戶客戶持有加密貨幣錢包,每次交易都要經過身分驗證,才能購買加密貨幣。
目前,實名制的客戶只能用現金交易,無法刷信用卡付費。
延伸閱讀:台灣監管 | 金管會致銀行:擬「禁信用卡」作虛擬資產交易支付工具
業者指出,早在 2018 年,虛擬通貨平台就被規定客戶需落實實名制,但直到金管會依據洗錢防制法、要求平台業者合規後,平台業者才更加關注可能的詐騙交易,一方面要實際確認客戶身分,另一方面,一旦發現客戶交易疑似有問題時,需要採取行動,包括向檢調偵防單位通報等。
針對防範加密貨幣洗錢的難處,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處表示,加密貨幣/虛擬資產的風險有匿名性風險、缺乏適當 KYC(認識客戶)外,還有跨境及多層化的挑戰,像是可輕易進行跨國支付及轉帳,交易通常也涵蓋多個國家或交易實體,目前全賴傳統金融體系的金流加以掌握。
金管會加強防加密貨幣洗錢
金管會正在加強防範加密貨幣洗錢。據動區此前報導,跨國平台業者現在也必須完成洗錢防制法令遵循聲明,包括僅有技術團隊在台灣、專作國際生意的交易平台。
不過近期出現台灣首宗比特幣自動櫃員機(BTM)洗錢案,再度引發加密貨幣洗錢的關注。對此,金管會在上月表示,全台共有 8 家 BTM 業者,有 6 家業者完成法遵聲明,另有 2 家還在補件中,依洗錢防制相關辦法規定,將要求這些業者提出法遵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