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目前不乏競爭對手,這個第二大公有區塊鏈正急迫的解決受限的可擴展性議題,也促成了許多解決方案不斷出現。不過,許多項目都朝向創造更好的鏈上共識演算法邁進,但 Nervos 認為,要達成擴展性有著更好的做法。
比特幣 2008 年誕生,這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網路帶出了區塊鏈的概念。
2014 年,由 Vitalik Buterin 與其他優秀的開發者接棒打造了以太坊(Ethereum),利用區塊鏈的信任機制所設計的以太坊網路,能夠在上面運行智能合約大大地減少了信任的成本,Vitalik 曾用「單一功能計算機」與「智慧型手機」來比喻比特幣與以太坊之間的差異,更靈活的設計讓以太坊贏得了區塊鏈 2.0 的美名。
但是以太坊走到了今天,「可擴展性(Scalability)」依舊是所以區塊鏈技術的重大議題,隨著區塊鏈與密碼貨幣大量受到關注,在區塊鏈走向成為全球價值網路基礎之前,問題依舊:
公有區塊鏈究竟能否承受全球用戶的使用需求?
以太坊基金會轉型至權益證明(PoS)的設計尚未完成,目前分裂 成 Casper FFG 跟 Casper CBC,而分片技術(Sharding)目前正在開發中。儘管過程有些延宕,以太坊仍持續往規劃中的路線一步一步升級。
然而,在區塊鏈的可擴展性被認定為產業發展的一大阻礙後,許多野心勃勃的底層區塊鏈新創團隊也開始設計出領外的解決方案,從鏈上(On-chain)解決方案到鏈下(Off-chain)的第二層(layer 2)解決方案大量出現。
鏈上的解決方案像是以太坊目前開發社群首重的分片技術(Sharding),或是其他的共識機制,諸如權益證明(PoS)、權益委託證明(DPoS)、甚至設計非區塊鏈架構的分散式帳本結構,例如有向無環圖(DAG)等。
上述這些方案皆在讓區塊鏈的鏈上(On-chain)節點運作效率提升,也是從區塊鏈的第一層(Layer 1)開始著手,而這類型的解決方案目前佔了現在底層區塊鏈開發的90%。
然而,區塊鏈的發展不應、也不能只有以太坊,並只針對它解決問題,多元的競爭關係是產業成長的重要因素,在過去兩年,許多專案看見以太坊在暴漲後的擴展性問題,紛紛開啟了不同解決方案。
其中有些專案不只僅面向第一層(Layer 1)進行開發。
Polkadot、Cosmos 等項目展開了以跨鏈溝通為重點的新協議,透過串連區塊鏈之間的溝通協作來解決 區塊鏈上的擴展性問題。
當然,早已進行數年開發的閃電網路(Lighting Network)也開始實施,在比特幣區塊鏈之外的第二層(layer 2)透過鏈下通道架設開始積極擴張。
針對第二層解決方案,Nervos Network 有著不一樣的想法,其旨在透過通過發布專為第二層與區塊鏈底層的溝通協議,從初始架構改變區塊鏈目前大量依賴鏈上(On-chain)運作而受限的可擴展性。
在去年,與 Polychain、Blockchain Capital、ImToken 等風險投資以及錢包公司完成 2800 萬美元融資的 Nervos Network,其共同創辦人呂國寧與首席系統架構師謝晗劍來到台北,將與台灣的區塊鏈開發者以及社群愛好者一同探討區塊鏈底層架構的創新概念。
買咖啡也上鏈,區塊鏈究竟是不是超級計算機?
Nervos Network 的首席系統架構師謝晗劍 (Jan Xie)曾於以太坊核心團隊(Research Team)參與兩年開發工作,與 Vitalik Buterin 一同進行了以太坊權益證明(PoS)共識演算法的早期研究和開發,也就是現在的 Casper 升級,並且一直是 Pyethereum 和 Ruby-Ethereum 的主要維護者。
其曾表示:
如果拋開區塊鏈的概念,就字面意思理解「世界計算機」,那應該是一台全世界用戶可以共同使用的計算機。
在世界計算機中,我們應該可以搭建和部署自己的應用,由世界計算機幫我們執行;我們可以在世界計算機上保存各自的數據;不僅如此,應用之間還能夠完美的協作,共同完成我們交待的任務。
我很喜歡這個想法。
但是去中心化計算機的效率,是沒辦法比得上現在的中心化的計算機,像是雲端計算的處理速度。這讓我們反思,讓節點的運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 Layer 1 設計是否是應該嚮往的發展方向?
要知道區塊鏈該怎麼走,仍須先定義出要解決何種問題,中本聰並不是為了做區塊鏈才發表比特幣的白皮書,而是想要做電子現金,而要做點對點的電子現金,必須要先解決信任問題,所以中本聰才用上了區塊鏈的技術。
而開發者在設計區塊鏈時,也許就應該權衡「區塊鏈本身究竟是不是超級計算機」。
閃電網路實驗室的創辦人 Elizabeth Stark 曾指出,若將區塊鏈比喻成網路,從最早就 TCP/IP 開始,慢慢才有了第二層、第三層、最後到了 Application,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互聯網。
第二層(Layer 2)的概念像是雷電網路、狀態通道,從論文提出到現在都過去了五年,但是還是沒有落地。Layer 2 必須充分得到主鏈的支持,但是現在所有的主鏈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 Layer 2。
現有的 Layer 2 擴展方案,包括 state channel、lasma、Truebit、Teechan 等,不論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現,都慢慢趨向成熟,不過 Nervos 認為,沒有主鏈的支持,Layer 2 的技術很難繼續發展下去。
換個架構,也許會不一樣
專為 Layer 2 開發的主鏈非常少,這也是該專案是最引人矚目之處。
如果區塊鏈上的運算能力是稀缺資源,那我們真的要考慮,買一杯咖啡的交易,到底需不需要世界計算機來運算?
謝晗劍曾解釋:
Nervos 網絡打造的信任引擎叫做 CKB(Common Knowledge Base),共同知識庫。CKB 位於 Nervos 網絡的最底層(我們稱為 Layer1),是一個全新設計的公有鏈協議。
在 CKB 之外,Nervos 還要定義 Layer1 與 Layer2 之間的信任傳遞協議,將 CKB 建立的信任傳遞到上層,保障 Layer2 DApp 的執行,保障整個 Nervos 加密經濟的運行。這是一個類似 PKI 體系的分層信任網絡,絕大部分的計算、存儲、網絡傳輸發生在 Layer2。
並補充:
只有在 Layer2 的運營節點作惡,產生信任問題時,用戶才需要與 Layer1 交互,提交密碼學證據給 CKB,CKB 根據證據和事先確定的規則進行仲裁,由此保障 Layer2 上協議的執行。Layer1 的目標是安全,Layer2 的目標是計算。
換句話說,Nervos CKB 協議的 Layer 1 上面的計算能力,就像法庭一樣。
只要再 Layer 2 上有爭議的交易才需要由 Layer 1 解決。這樣一來,Layer 1 就能提發揮區塊鏈當中最重要的機制 — 信任機制。而 Layer 1 上面的計算能力,也能得到解放。從整個經濟模型的上來看,分工合作,發揮自身最大效益。
也許就像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提到的:「市場需求量愈大.就需要更精細的分工。」
區塊鏈的可擴展性仍舊是個艱難曲折的待解難題,但目前為止,它仍不斷在增添希望。
────── 看到這裡,你想更進一步地了解 Nervos 嗎? ──────
Nervos 團隊即將來台舉辦社群Meetup!由共同創始人呂國寧、首席架構師謝晗劍與資深錢包架構師陳建明,與你面對面探討 Layer 1 Blockchain 的技術細節、錢包設計與經濟模型。
時間:2019-03-16(六) 14:00 ~ 17:00
地點:台北市復興北路276號 (BITHUB)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