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又有重大變革。以往法官要花數小時、甚至數周寫判決書,但如今司法院建置 AI 裁判書自動生成系統,可望在 9 月底前上線,第一階段試行於酒駕、詐欺案件的判決書撰寫。
(前情提要:AI辦案!台灣檢警靠「ChatGPT」破獲1.5億虛擬貨幣詐騙案)
(背景補充:AI與法律的碰撞:最虧的是律師?)
台灣法官工作負擔沉重,以刑事庭法官為例,2017 年平均每位法官,每個月至少就有 63 起案件,雖然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去年每月還是有將近 60 件。其中又以酒駕佔最大宗,再加上竊盜、傷害、詐欺、毒品,這 5 類佔全部案件的 6 成 7,而寫判決書平均一件要花 10 幾個小時、甚至數週,給法官帶來龐大負擔。
台灣司法院訓練 AI 判決書模型
據自由時報、中央社報導,為了提升結案效率,台灣司法院在去年開始委請中華電信研發「AI 技術運用於司法院內量刑及裁判書生成」TMT5 語言模型架構,輸入大量起訴與判決資料供神經網路學習,經過長時間訓練調整及多位法官反覆驗證後,宣告研發成功。
AI 寫判決系統預計 29 日初步驗收,資訊處將與刑事廳討論交由部分法院試辦,再依法官意見修正,若一切順利,最快將於 9 月底全面上線。
第一階段會先試辦公共危險罪(酒駕)及幫助詐欺罪(提供人頭帳戶),原因是這兩類案情相對單純,只有單一罪名,較沒有爭議,下個試辦案件為毒品罪,預計今年底前驗收,明年再納入車禍損害賠償、消債等民事案件。
法官只要打開審判系統的新文采編輯器,點開未結案件,系統判斷屬這兩類案件時,會出現「自動生成」選項,點入後勾選「有罪/無罪」、「自白/否認」、「適用法條」、「犯罪事實是否引用起訴書」、「據上論斷包含程序或實體法條」,送出後就會自動寫判決。
法官仍可以微調,但也警告切勿過度依賴
據悉,AI 生成的判決書內容完整,還會依過往判決量刑,降低刑度歧異,法官看完判決書後,若認為須微調,可立刻修改,沒問題就製成原本結案,這能大幅降低書寫時間,有效提升結案效率。
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理事長何俊英認為,此變革可望加速審判效率,增加量刑的齊一性,但他也提醒,法官不可過度依賴 AI ,失去做基本功課的重要性,而 AI 寫判決未來若全面推行至各類案件,也要注意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