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 Layer2 資金量體將超越以太坊 Layer2,這是必然趨勢。
(前情提要:評論》為何比特幣生態「必將」超越以太坊?)
(背景補充:銘文搞壞Arbitrum!凌晨斷線1.5小時,官方:交易激增導致排序器當機)
前天 Arbitrum 網路從 10:29-11:57 停止運轉了約 90 分鐘,為什麼以太坊 L2 會當機?
Arbitrum 官方給出的回答是:
因為銘文協議帶來的使用者量激增,導致 Arbitrum 的 sequence 也就是定序器停止工作,最終導致網路當機。
為什麼使用者量激增能導致 Arbitrum 當機?比特幣鏈上打了十幾萬種銘文也沒見當機?因為,Arbitrum 的定序器是中心化的,只有官方一個節點在執行網路,所以,當這個節點(定序器)出問題時 ,網路肯定會當機。
其實你可以簡單理解為 Arbitrum 這個 POS 網路帳本的執行就是靠官方自己的節點(定序器),但是,為啥使用者還敢用它,因為,Arbitrum 的帳本會 Roullp 後(捲起來壓縮)打包給以太坊網路,讓以太坊網路節點驗證帳本,從而來保障帳本安全,以太坊 L2 基本都是這個思路。無論 OP-Roullp 還是 ZK-Roullp 都是把帳本打包給以太坊主網,讓主網節點來驗證二層帳本。這樣做的核心目標就是讓二層的帳本可信。
打個不太雅觀的比喻:兒子是沒錢的,兒子的信用也不值錢,因此,兒子從老子的那裡拿支票當錢花,用老子的信用為兒子擔保。以太坊的二層帳本本身是沒有信用的(定序器中心化,何來信用?)二層帳本的信用是依附於以太坊一層的,這是目前以太坊 L2 比較主流的設計。
當然,這樣設計目前已經是最優解,但是,會有幾個問題:
1、第二層會有單點風險,因為排序器中心化,比如,容易出現當機。
2、第二層的資產不抗審查,可以被強制凍結。
這是幾乎所有以太坊二層都面臨的問題!
以太坊二層網路有這樣的問題?那麼比特幣二層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比特幣二層和以太坊二層在設計上會有哪些異同?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明白幾個問題:
1、什麼是 Layer2?Layer2 的本質是什麼?
2、Layer2 的設計原則是什麼?比特幣 Layer2 和以太坊 Layer2 在設計上會有哪些異同?
3、比特幣 Layer2 的正確道路
什麼是 Layer2?Layer2 的本質是什麼?
Layer2 的概念被人們熟知是因為以太坊生態,但是,Layer2 的概念卻不是以太坊生態原創,而是來源於比特幣。
比特幣 0.1 版本的程式碼裡保留了一份原始版本的程式碼,是中本聰留下的。這段程式碼支援使用者在交易被礦工打包確認之前更新交易。如果一個使用者的餘額增加,另一個使用者的餘額就會相應減少,一旦使用者完成了交易,他們就可以只向主鏈網路傳輸一個交易結果然後關閉他們的支付通道。基於 「支付通道 「後來誕生了閃電網路,閃電網路是比特幣最早的 Layer2,也是加密世界裡最早且可行的 Layer2
因此,在我們談什麼是 Layer2 時,不能僅以 以太坊 Layer2 馬首是瞻,也不能以以太坊 Layer2 的設計方案為唯一衡量標準(畢竟以太坊 Layer2 是經過這兩年的發展才基本確定了 roullp 這個設計方向的可行性),而是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需要了解 Layer2 的本質是什麼?這樣才能設計出切實可行的 Layer2。
無論是比特幣 Layer2 還是以太坊 Layer2,其誕生的背景都是當 Layer1 主網無法實現更復雜更高效能的應用場景時,需要把 Layer1 資產跳脫到 Layer2 去實現。以太坊需要 Layer2 去拓展其效能,比特幣則更需要 Layer2。比如,BTC 可以在閃電網路裡實現快速高效的支付場景;ETH 則可以跨到 Arbitrum 去速度更快、Gas 更低且更復雜的智慧合約場景。
因此,無論是比特幣 Layer2 還是以太坊 Layer2,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讓 Layer1 的主網資產跨到 Layer2 實現更復雜更高效能的應用場景。因此,Layer2 的本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跨鏈方案 + 一個高效能且無需信任的二層網路。
那麼,無論是比特幣 Layer2 還是以太坊 Layer2,在設計時都得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則:
1、必須實現 Layer1 資產無需信任地跨到 Layer2,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2、Layer2 網路的帳本一定是安全且無需信任的
只有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才是一個切實可用且完全去中心化的 Layer2。
比特幣 Layer2 和以太坊 Layer2 在設計上會有哪些異同?
我們搞清楚了 Layer2 的本質是什麼,也搞明白了 Layer2 設計的基本原則,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比特幣 Layer2 和以太坊 Layer2 在實際設計上有哪些異同?
必須實現 Layer1 資產無需信任地跨到 Layer2
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以太坊的方式是:Layer2 官方在以太坊主網首先部署一個託管資產的智慧合約,當用戶從以太坊主網把 ETH 跨到 Layer2,使用者的 ETH 被鎖定在該智慧合約並在 Layer2 網路 1:1 生成新的 ETH。當用戶發出跨回主網的指令時,Layer2 的 ETH 銷燬,同時觸發 Layer1 上的智慧合約把 ETH 解鎖給使用者。這是以太坊 Layer1 和 Layer2 的跨鏈實現方式。是通過以太坊的智慧合約以及 Layer1 和 Layer2 網路通訊實現的,可以實現去信任化。
那麼,比特幣的 Layer2 該如何實現去信任的 BTC 跨鏈呢?
在 2021 年比特幣 Taproot 升級之前,是無法做到完全去中心化的 BTC 跨鏈的,但是,由於 Taproot 升級帶來了 Schnorr 簽名和 MAST 合約,讓完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幣跨鏈成為現實。
Schnorr 簽名是一種比橢圓曲線簽名更適合比特幣的簽名演算法(不是我說的,當時中本聰創造比特幣時,其實是想用 Schnorr 簽名的,但是當時 Schnorr 簽名還未開源,2009 年 Schnorr 簽名開源後,經過長達 12 年的考察和驗證,最終於 2021 年比特幣 Core 通過 Taproot 升級把 Schnorr 簽名正式引入了比特幣,以太坊也一直想支援 Schnorr 簽名,但是由於升級簽名演算法涉及以太坊的帳戶體系等複雜問題,因此以太坊一直沒有升級為 Schnorr 簽名。)
Schnorr 簽名最大特點是聚籤,可以實現 1000 個比特幣地址來簽名管理同一筆資產,不僅可以實現簽名的隱私性,還可以讓 1000 個簽名提交的資料合並為一筆,徹底解決多重簽名帶來的資料堆積問題,因此,Schnorr 簽名可以突破原來比特幣最多 15 重多籤的限制,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簽名管理。
而 Mast 合約,全稱 Merkle Abstract Syntax Tree,是使用默克爾樹來加密複雜的鎖定指令碼,其葉子是一系列相互不重疊的指令碼,支出時,只需披露相關指令碼以及從該指令碼通向默克樹根的路徑。
簡單理解 Mast 合約就是等效於 VM 的功能(類智慧合約功能),可以通過指令來執行既定的操作,比如,Mast 合約 + Schnorr 簽名的組合,可以通過觸發 Mast 合約來讓參與去中心化資產管理的 1000 個節點進行簽名,從而智慧化地按照合約制定的規則來執行比特幣的進出與花費,這裡沒有任何人為的干預,完全靠合約執行,從而實現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管理。
Schnorr 簽名 + Mast 合約的有機組合,就可以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 BTC Layer2。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以 BTC Layer2 專案 BEVM 為例(BEVM 就是使用了 Schnorr 簽名 + Mast 合約來實現的),來看完全去中心化的 BTCLayer2 是如何實現的。
當用戶把比特幣主網的 BTC 跨到 BEVM 時,使用者的 BTC 進入 1000 個節點託管的合約地址內,然後,同時在 BEVM 即 BTC Layer2 網路按照 1:1 的生成新的 BTC,當用戶發出把 BTC 從 BEVM 跨回主網的指令時,BEVM 網路節點將觸發 Mast 合約,1000 個託管資產的節點將按照既定的規則自動簽名,把 BTC 返回到使用者地址。整個過程,實現了完全的去中心化和無需信任。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通過使用 Taproot 帶來的 Mast 合約 + Schnorr 簽名的組合,比特幣也可以和以太坊 Layer2 一樣實現完全去信任的跨鏈,這是實現完全去中心化的 BTC Layer2 最重要的第一步。
Layer2 網路的帳本一定是安全且無需信任的
以太坊 Layer2 的帳本是由定序器管理,在處理交易時,是按照一定比例,一般是 10:1 的比例,把 Layer2 的帳本 roullp 後打包上傳到以太坊主網,然後由以太坊節點驗證,但是,以太坊 Layer2 的定序器(就是 Layer2 網路的執行節點,一般都只有官方 1 個節點)是完全中心化的,均是由 Layer2 官方來執行和掌握。
如此中心化的設計如何取得使用者信任呢?主要是通過把 Layer2 的帳本 roullp 打包到以太坊主網讓礦工節點驗證,如果使用者不信任該帳本,可以通過發起鏈下檢舉來驗證帳本,因此,Op-Roullp 又被稱為樂觀證明,就是其信任假設是樂觀地認為官方不作惡,如果作惡,可以通過檢舉來證明。這些組合設計,基本可以保障 Layer2 帳本是可信的。
但是,這也導致以太坊 Layer2 有定序器單點風險,也導致 Layer2 上的 ETH 等資產是不抗審查的,是可以被外部力量強制凍結的,因為,ETH Layer2 排序器就官方自己一個節點,是可以被中心化控制的。這也將導致 ETH Layer2 的資產規模是有上限的,因為,很多大資金將因為不抗審查的問題而不敢進入,試想,如果你有 10 萬枚 ETH,你敢把這些資產跨到一個不抗審查的以太坊 Layer2 嗎?昨天 Arbitrum 網路當機事件也暴露了定序器單點風險的問題。
同時,這裡還衍生出兩個對於使用者不友好的問題:
a、由於 Op-Roullp 有一個 7 天期限的檢舉機制,因此,當用戶把 ETH 從 Layer2 跨回以太坊主網時,至少需要過完 7 天的檢舉期。
b、由於 ETH Layer2 的定序器完全是專案官方一個節點在控制,因此,ETH Layer2 的跨鏈及交易手續費完全由專案官方獨享的(據悉 Base、ZKsync 等 ETH Layer2 每月排序器營收超 500 萬美金,高峰時超 1000 萬美金),而 Layer2 使用者無法分享這些網路增長紅利。
那麼,比特幣 Layer2 如何實現帳本可信呢?
我們仍以 BEVM 為例,前面我們提到,BEVM 是通過 Mast 合約 + Schnorr 簽名的組合來實現比特幣去中心化跨鏈,而為了實現 Layer2 和 Layer1 的即時通訊,BEVM 的網路是完全執行的比特幣輕節點,因此 BEVM 是由 1000 個比特幣輕節點組成的可信網路。
為了保障 Layer2 帳本絕對安全,保證網路節點不作惡,BEVM 借鑑了比特幣網路的經濟學博弈機制,BEVM 把託管比特幣的節點和 Layer2 網路執行的節點合二為一,即通過質押資產執行 Layer2 網路的節點也是託管 BTC 資產的節點,同時,BEVM 設計了一套完全基於經濟學的自動化動態質押機制,即保證 BEVM 的 Layer2 節點質押的 BTC / 主網代幣的總價值永遠大於其託管的資產價值,以經濟學博弈的機制來保障 Layer2 的網路節點沒有動力作惡,從而保障 Layer2 的帳本是絕對安全可信的。
除此之外,BEVM 的設計還帶來兩個好處,這也是以太坊 Layer2 所不具備的:
a、BEVM 的網路節點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不是由某個專案方控制的,因此,BTC 在 BEVM 這個 Layer2 上是抗審查的,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凍結的,是可以與比特幣主網隨時互跨進出的。因此,可以解決大資金的信任問題。
b、由於 BEVM 網路是由去中心化節點執行的,因此,產生的跨鏈及網路手續費是與節點、使用者共享的,不是專案方獨享的。
比特幣 Layer2 的正確道路
通過上文的對比,可以清晰看到比特幣 Layer2 和以太坊 Layer2 的異同,由於比特幣以太坊先天的不同,因此,在設計比特幣 Layer2 時,不能照搬照抄以太坊 Layer2 模式,而是應看透 Layer2 本質,結合比特幣特點,才能走出比特幣 Layer2 的正確道路。
比特幣 Layer2 的正確設計方向:
1、比特幣 Layer1 天然不是圖靈完備的,比特幣極簡的 UTXO 設計和區塊空間無法驗證運算複雜資料和程式,因此,企圖通過客戶端驗證或者在比特幣有限的 UTXO 及區塊空間內做改良方案,是不可行的,該方向不僅實現方案極其複雜,而且應用場景有限,最多隻能支撐發行資產,想去拓展更高效能的 Layer2 方向,是行不通的。唯一正確的方向是把 BTC 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跳脫到 Layer2,從而實現更復雜更高效能的場景拓展。
2、一定要解決比特幣去中心化跨鏈到 Layer2 的問題,這是一切的基礎。通過 Hash 時間鎖、掛鉤、封裝、多籤等傳統的比特幣跨鏈方式很難取得使用者的信任。比特幣 2021 年 Taproot 升級帶來的 Mast 合約 + Schnorr 簽名的技術組合,可以解決比特幣去中心化跨鏈問題,也是比特幣 Layer2 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3、在保障 Layer2 帳本安全可信這一點,絕對不能照抄以太坊 Layer2 的模式,試圖通過 roullp 的方式把 BTC Layer2 帳本壓縮打包到比特幣鏈上去驗證,這一點是不可行的,因為,比特幣區塊鏈不支援 OP 或者 ZKP 的驗證,礦工不會參與 Layer2 帳本的驗證,把這些帳本存到比特幣鏈上只是一個存證,沒有任何意義。要保障 Layer2 帳本安全,可以學習比特幣的經濟學博弈機制,通過經濟學和博弈論的層面來設計節點動態質押機制,從而實現 Layer2 網路節點沒有動力作惡,從而保障 Layer2 的帳本安全。
當然,我們也寄希望於未來比特幣再次進行 BIP 級別的升級,實現比特幣網路可以驗證 OP 或者 ZKP,比特幣礦機可以進行 ZKP 計算,此時 ZK-roullp 可以進入比特幣網路,那時,比特幣 Layer2 則可以實現更終極的方案。但是,這可能是未來 5-10 年甚至更久才能實現的事。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最落地可行的 BTC Layer2 方案是基於 Taproot 升級帶來的 Mast 合約 + Schnorr 簽名,結合比特幣輕節點動態質押網路實現 Layer2 和 Layer1 的即時通訊和網路安全,從而實現真正去中心化的比特幣 Layer2,而這正是 BEVM 已經實現落地的方案(具體細節可以參考 BEVM 白皮書:https://github.com/btclayer2/BEVM-white-paper)
那麼,比特幣 Layer2 有機會超越以太坊 Layer2 的體量嗎?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
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目前已經有完全去中心化的 BTC Layer2 方案可以使用。
在沒有完全去中心化的方案之前,最大的比特幣封裝資產是通過中心化機構 Bitgo 發行的 WBTC,目前約 65 億美金規模。在完全去中心化的方案出現後(如 BEVM),預測該市場可以再增長 5-10 倍以上,體量可以達到 325 億 – 650 億美金,遠遠大於 ETH Layer2 目前的 200 億美金總 TVL(該資料包含了跨鏈的 ETH 和 ETH Layer2 上的其他資產,實際跨鏈的 ETH 遠沒有達到 200 億美金)
2、比特幣由於天然是圖靈不完備的,因此,比特幣要發展生態比以太坊更需要 Layer2,因此,未來將會有大量 BTC 到 Layer2 去構建各類去中心化的 BTC 應用。這是市場需求決定的。
3、比特幣 Layer2 可以比以太坊 Layer2 更抗審查,更容易獲得使用者尤其大資金的信任和青睞。
4、比特幣市值是以太坊市值的 3 倍,目前 ETH Layer2 的總 TVL 約 200 億美金,約佔以太坊市值的 10%;按照同樣的比例,如果未來 10% 的 BTC 進入比特幣 Layer2,整個 TVL 將達到 850 億美金,是以太坊 Layer2 體量的 3 倍之多。
總結
Layer2 解決方案最早起源於比特幣生態,發揚於以太坊生態。
以太坊 Layer2 目前的方案並不是完美的,也不是 L2 的終極方案,更不能作為所有 L2 的唯一參考標準。
比特幣 Layer1 天然是圖靈不完備的,而且,比特幣極簡的 UTXO 和有限的區塊空間也無法處理複雜的資料和計算。因此,比特幣要發展生態必需 Layer2,而且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幣 Layer2。
2021 年比特幣 Taproot 升級之前,比特幣無法做到完全去中心化的 Layer2 方案,但是,Taproot 升級帶來的 Mast 合約 + Schnorr 簽名,實現了完全去中心化的 BTC 跨鏈,因此,但是可以完全去中心化的比特幣 L2 成為現實,BTC Layer2 專案 ——BEVM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比特幣 Layer2 不能完全照抄以太坊 Layer2 的方案,需要結合比特幣本身的特點去設計。
最後,比特幣的 Layer2 體量將超越以太坊 Layer2 的體量,這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