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新的報告,指出數位貨幣繼續茁壯,很可能會取代現金和銀行存款系統的地位。
在
週一(15日),IMF 發佈了一份名為《數位貨幣的崛起(The Rise of Digital Money)》的報告,它警告道,如果數位貨幣或那些與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獲得更廣泛的應用,現金和銀行存款系統將可能被淘汰:
「(現金跟銀行體系)將面臨激烈競爭,甚至可能被這些新形式的價值轉移所超越。」
報告中表示,數位貨幣越來越常出現在消費者的支付模式中,立法者們的腦海裡也順應地瞭解了這一概念;而現金和銀行存款系統等傳統體系所面臨的,正是那些以美元、歐元等法定貨幣來計價並與之掛鉤的電子貨幣。
不過作者也指出,儘管電子貨幣的普及化,造就了像穩定幣(stablecoin)這種讓支付更為便利的形式,但傳統銀行應該還是能夠發起反擊,甚至提供更好的服務或類似的數字貨幣產品。
即便報告對銀行體系仍抱持著一定的信心,但它也認為可以預期到銀行業可能陷入會一小段混沌的狀態,或者是迎來一次大洗盤;也就是說,所謂的「銀行」仍有可能繼續存在,不過將是由這些開發新型支付系統的科技公司轉型而成的。
支付貨幣型態
報告把現行支付系統所使用貨幣型態分成五種類別,分別是央行貨幣(central bank money)、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電子貨幣(e-money)、銀行貨幣(b-money)、投資貨幣(i-money)。
- 央行貨幣(central bank money)
央行貨幣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紙鈔跟硬幣,以實體資產(如黃金)作支撐,並由各國中央銀行發行;近年來,也開始出現諸如中國、加拿大、歐洲等國研擬將法定貨幣數位化,也就是發行所謂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
報告中指出,CBDC 的驗證技術可以是集中化的,也可以是去中心化的;而與現金不同的是,CBDC 可能不會是匿名的(anonymous),但它同樣可以保護用戶的數據不會被第三方竊取。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引起人們的興趣。」
- 銀行貨幣(b-money)
這是最廣泛應用在支付上的型態,也是商業銀行轉移資金最典型的方式;但這種轉帳手段所使用的技術是最集中化的,例如金融卡、電匯和支票等。
這種支付模式最大的優勢在於 —— 「它受到政府嚴密的監管,且多半都有存款保險制度。」
也就是說,除卻業者自制外,嚴格的法規也會讓銀行不得做出高風險投資,銀行內也必須儲備足夠的流動性資產;此外,在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央銀行可能也需要被迫地提供儲備金或其他緊急措施來解決銀行擠兌等問題。
也就是說,使用銀行貨幣的用戶不太需要擔心他們贖回存款的能力,這也讓企業的資金運作額外增添一筆保障。
-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加密貨幣又被稱作密碼貨幣,這是像是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社群熟知的網路貨幣,而為了溝通上的方便與精確性,通常會統稱為數字貨幣。
報告解釋道,加密貨幣通常是由非銀行機構所創建,並在區塊鏈上發行,不過多數都是沒有受到監管或沒有相關許可證的。
有趣的是,加密貨幣依其演算法類型也出現了兩個分支。
意即,若其演算法中,有試圖透過控制貨幣量來穩定加密貨幣對法幣的價格(價格高時發行更多貨幣、價格低時進行回收),則稱之為「託管幣(managed coins)」,例如已經關閉業務的 Basis 和 MakerDAO 的 DAI 幣;至於其他如比特幣、以太幣等這類完全交由市場熱度定價的,則稱之為「公共貨幣(public coins)」。
- 電子貨幣(e-money)
這類型支付貨幣的概念與銀行貨幣相近,不同的點在於它的背後沒有政府撐腰。
亞洲和非洲非常流行這類支付方式,如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印度的 Paytm 與東非的 M-Pesa;在俗稱的那些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中,也有同屬這類範疇的貨幣,如 Gemini、PAX、TrueUSD 等,它們與法定貨幣掛鉤,所以通常被稱作「法幣代幣(fiat tokens)」,穩定幣也是這種類型的廣泛說法。
要注意的是,穩定幣的定義仍舊模糊,因此也常常與前面所述的託管幣混為一談。
- 投資貨幣(i-money)
而最新型態的支付模式,就是投資貨幣(investment money),它與電子貨幣定義非常相近,但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 具變動性的贖回價值(variable calue redemptions)。
投資貨幣代表的是一種對黃金、投資組合股票等資產的所有權,實際用例像是以黃金作支撐的數字瑞士黃金(DSG)和 Novem。
貨幣數位化
報告中指出,雖然貨幣市場基金(MMF)或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等私人投資基金機構,都提供了相對安全的託管和快速成長的流動性資產投資標的,但很少在幫助用戶處理在支付或交易上的方式。
它們仍缺乏一個,能被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
雖然在美國已經有私人基金機構開始支持用戶以其資產所有權作支付,但多半是如抵押貸款(如信用卡借款)等;不過證券型代幣的出現,將可以把私人投資基金的股票代幣化,構成以基礎投資組合(portfolio)計價的代幣,直接以較低的成本進行交易。
報告中舉例說,如果 B 欠 A 10 歐元,B 可以將一隻價值 10 歐元的貨幣市場基金轉移給 A。因為如果基金具備良好的流動性,那麼它的市場價格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會是透明的;而且,只要支撐基金的資產非常安全,A 就能透過這些資產去作支付。
也就是說,假如投資貨幣這種新興支付貨幣的匯率足夠穩定,那麼它很有潛力作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
報告指出,這種以投資組合作支撐的實際例子,可能就是 Facebook 的天秤幣(Libra),因為 Libra 背後有名為「Libra Reserve」的儲備機制,所以 Libra 是一種由銀行存單和短期政府債券等資產作支撐的穩定幣;也因此,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將 Libra 換成法定貨幣。
監管
報告指稱,目前這種新興支付雖然方便,但它需要面對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監管問題。
而各國央行將在「創建電子貨幣的未來」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只有它們有能力制定規則,其對電子貨幣的採用範圍以及對商業銀行施加多大的壓力將對往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報告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是,為選定的新電子貨幣提供商提供一個獲取央行儲備金的渠道;雖然這麼做的風險會提高,但重要的是央行與電子貨幣提供商合作可以有效地提供 CBDC。
他們稱這種型態為「綜合 CBDC(synthetic CBDC, sCBDC)」,由央行向電子貨幣提供商提供結算服務還有央行儲備金,其餘功能則交由私人電子貨幣提供商負責。
報告強調,sCBDC 如果能在監管下成功施行,它將是一種成本更低、風險更低的模式,在央行提供信任與效率的同時,允許私人企業持續引領創新。
?相關報導?
迎接 Facebook《Libra》的威脅:中國人民銀行(PBoC)加速央行數字貨幣開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副總裁 :「別急著打壓 Facebook《Libra》」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