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的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區塊鏈新經濟 · 新十年新起點」在 9 月 17 日開幕,當日曾任中國人民銀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的姚前,也以「數位資產和數字金融」為題發表演講。
「資產數位化」打通了金融市場的「任督二脈」
姚前在演講中強調,「數位資產」才是數字金融的核心和基礎。
「數位化讓資產屬性變得多樣化:可以是證券也可以是貨幣、可以是現貨也可以是期貨。」
他也指出,證券、貨幣、期貨等這些名目是傳統金融業務中讓資產順利流通的「護身符」,唯有界定好屬性,資產才能流動;而在數位資產的新金融模式下,邊界模糊了;資產數位化後,資產不再需要仰賴傳統的外在力量來賦予「護身符」,破除了對貨幣、證券、期貨等標籤的依賴之後,數位資產的流動將變得更加靈動和自主。
姚前也舉例,提到先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准了 BlockStack 等多個項目,讓大家看到即便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金融中介的參與,融資活動照樣可以進行。
姚前接著提了六個面向依序講述:
一、資產多屬性,融合創新
「數位資產就像證券一樣,可流通可交易,但卻難以按傳統意義上的證券劃分標準被歸類為哪一種證券。就像數位貨幣的出現模糊了 M0、M1、M2 等貨幣層次一樣,數位資產模糊了證券屬性。」
姚前說道,正如股票是股東權益的證券化、債券是債權的證券化;證券為資產創造了流動性,但資產數位化後自然而然就被賦予了流動性,因此「就沒有什麼所謂的證券屬性認定了,相應的監管體制也隨之消解」。
這邊他也提到先前沸沸揚揚的 ICO 爭議,並表示 ICO 除了被利用淪為騙局外,因為於數位股權的公開發行、流通和交易,與傳統的股票概念、模式有所不同,所以才造成傳統證券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整個金融體系和監管規則,出現了歧義。
延伸閱讀:投資 ICO 讓你開跑車?做市商:「別再做藍寶堅尼夢,買台腳踏車就不錯了」
「資產數位化以後,屬性內涵更豐富了,既可以在銀行間市場備案成為可交易產品、也可在證券市場登記成為可交易的證券產品,甚至可以在釐清法律關係的基礎上作為支付工具。」姚前表示,這樣的數字資產屬性是模糊多樣的,而這也正是它的特別之處:可以當證券、也可以當準貨幣,各種屬性深度融合,益於創新。
二、資產數位化,科技驅動
資產數位化離不開金融科技的運用,姚前提出了「金融科技= 算法+數據」這樣的看法,並表示常說的監管科技、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數位貨幣等,實質上都是電腦算力突破後的體現,只是側重點各有不同而已。
他接著說:
「資產數位化正是算法與數據綜合應用的典範,通過技術手段保障原生數據的可信是資產數位化的根本要求,數位資產的流通環節也需要各種技術的支撐以保證其安全、高效、協同、可控等。」
互聯網發展至今,已初步完成階段性使命:連接人和信息;然而過去網路安全技術難以保障互聯網上高價值數據的安全,因此互聯網上的價值交換依然依賴於金融專網完成最終的價值轉移。
但這在區塊鏈出現後顛覆了過去「數據孤島」,難以在安全情形下彼此交流、同步的難題:區塊鏈技術創造了一種新的範式,連接金融服務所涉及的各參與方,能夠打破數據孤島、提高數據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同時增強風險控制能力,這也是區塊鏈技術備受關注的原因所在。
「可以說區塊鏈承載了太多的理想,獲得了資本和產業的熱捧。」姚前如此總結。
中國如何在數據量的優勢上提升品質,把數據資源轉化為價值資產,並從中產生信用、為實體經濟服務,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是金融科技領域要面對的難題和挑戰。
而這恰恰是資產數位化的關鍵所在:區塊鏈作為信任機器,由多方認可、背書,是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技術雛形,可以為現有金融機構未能觸及的底層實體「加持」信用,增進合作、降低交易成本。
「這對於信用和貸款資源一直不能很好滲透到的中小企業及邊緣群體而言,有可能創造一個全新局面,而這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金融監管,意義非同一般。」
三、資產自金融,普惠共享
姚前認為資產數位化更深的涵義是:數據信息是原生的,可以被穿透和追溯、被自證與他證,從而引申出了自金融的概念。
自金融有下面三項特徵:
- 用戶自主掌控數位身份
- 用戶自主掌控數位資產,承擔交易責任
- 用戶之間點對點交易,可獨立於第三方中介機構
而因為數位金融是構建在底層信息充分披露基礎上的高度個人隱私保護的體系,所以數位金融技能自律也可以他律。
「用戶在生產數據的同時,也在創造數位資產,為創新性的數位金融服務增添各種要素。」
數位資產賦予傳統資產高度自主流動性,大幅提高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效率和真實性,為投資人建立了一個動態、完整、真實、可信的信息披露機制,並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底層資產多層級流轉的信息穿透問題。
「這讓中小企業獲得對等話語權,無需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獨立開展融資活動,同時金融機構可以不再依賴核心企業,能直接透過可信的 DLT 帳本,獲取融資所需的中小企業底層資產信息。」姚前指出:
「這就是資產數位化以及自金融新模式的實踐價值和意義,它讓傳統金融中的弱勢群體不再弱勢,不再融資難、融資貴;金融將變得更加貼近實體、更加普惠共享。」
四、金融一體化,自由開放
傳統技術無法有效解決金融交易的信任問題,姚前指出許多交易也因此需要在有組織的場內市場開展(當然也有規模經濟的因素),國家認可的法理保障解決了可信問題;然而這也形成了場內、外的分層。
而除了法律規範,隨著區塊鍊等現代數位金融科技發展,技術可信成為另一種支持的方法,通過可信技術,原來分處「兩張皮」的數據與價值,真正聚合成物理與邏輯一體的數字資產。
「數字是價值,價值是數字,數字的流轉就是價值的流轉。任何資產均可利用可信技術開展數位化,流轉盤活起來,而不完全依賴法律增信,此時,什麼是場內、什麼是場外,也就不再涇渭分明。」姚前也預言,原先在場外大規模「沉寂」的非標準化資產(如倉單、知識產權、合約等各類資產),將煥發出全新的金融「生命力」,低成本、高效率運轉起來將會有不可限量的經濟前景和意義。
「更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是,資產數位化將催生金融的零售革命,就像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阿里等零售巨頭一樣,零售金融市場的覺醒將會帶來更具深遠影響的金融變革。」
五、貨幣新形態,自主掌控
「數位資產呼喚數位貨幣!」姚前表示公部門、私部門都在為此投注心力。
虛擬貨幣正在矯正缺乏價值支撐這個根本性缺陷:從比特幣的缺乏基礎資產支撐,到各類穩定幣的探索,錨定法幣、或串接智能合約,再到監管部門的介入,錨定法幣的穩定幣因為其法幣價值得到信任。
而姚前也談到近期 JPM Coin、Facebook Libra 的出現,讓虛擬貨幣價值不穩定和不合規範的問題有望解決,「表面上,虛擬貨幣的價值在錨定央行貨幣,其實是在去虛擬化。」姚前強調,加密貨幣與虛擬貨幣的概念需要重新審視,加密貨幣不再一定就是虛擬貨幣。
「加密貨幣已經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他接著解釋:「只是在貨幣層次上,它不一定是數字M0,也有可能是比銀行存款貨幣更高層次的貨幣:Mn。與數字M0 相比,M1、M2…Mn 等高層次貨幣的數字化或更具有想像空間」。
姚前認為數位貨幣不僅僅只是法幣的數位化,就像數位資產不僅僅是資產數位化那麼簡單,未來的數位貨幣需要「修補現有貨幣體系的弊端,超越美元,升級換代」。
延伸閱讀:英國央行行長認為,數位貨幣可能取代美元,世界貨幣體系應走向「多極化」
六、應對新思路,監管科技
提到數位金融帶來的創新和轉變,姚前也強調傳統的監管模式需要重新審視,而他提了兩點改善的方向:
- 機構准入的牌照管理,應轉變為用戶准入的權限管理
- 業務核准,應增加智能合約審核
姚前表示,加密貨幣的錢包將代替持有證照的金融機構成為自金融環境下被監管的主體,這樣可以按照司法管轄區的具體要求,落實監管策略,兼顧保護用戶隱私與監管合規的要求。
另外他也指出,智能合約的參數設置也是一種監管手段,「就像利用法定準備金率、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來防控銀行風險一樣,監管部門亦可通過調整或乾預智能合約參數,來管控自金融業務規模和風險」。
演講的最後,姚前表示以資產數位化為特徵的數字金融將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利用現代科技的創新應用,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報導?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最高負責人已經離職,轉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
中國央行數位貨幣(CBDC)負責人穆長春表示,數位人民幣技術上超越了 Facebook 的《Libra》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