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三個層面切入剖析 SocialFi 遇挫的深層原因。或許言敗為時尚早,但仍需要新的探索
(前情提要: Friend.Tech「放棄平台控制權」FRIEND狂瀉37%,麻吉大哥慘虧1500萬美元)
(背景補充: Durov被捕後》V神擔憂歐洲通訊自由:Farcaster整合Telegram還缺一關鍵)
去中心化社交賽道今天出了兩起偏負面的小熱點。
一個是 friend.tech 團隊已將 Admin 和 ownership 引數設定為 0x 000…000 ,這意味著該團隊的開發者已放棄了對智慧合約的控制,協議未來將不會再有任何升級與改進 —— 許多失望的使用者與投資者悲觀地將此解讀為 friend.tech 已選擇了「軟 Rug」。
另一個是 Farcaster 的新增使用者幾乎已陷入了停滯狀態, 9 月 8 日的新增使用者數僅為 545 人,較今年 2 月約 1.5 萬人的峰值已大幅下降。
Q2 才喊:去中心化社交將爆發
作為去中心化社交賽道內的兩個現象級大熱專案,friend.tech 和 Farcaster 曾相繼於去年秋天以及今年春夏迎來流量暴增的視窗,前者在拿到了 Paradigm 融資後又於今年 3 月推出了代幣 FT,後者則是在 5 月以 10 億美元估值拿到了 Paradigm 領投的 1.5 億美元 A 輪融資。兩大協議憑藉著在不同階段的爆發帶動了整個賽道的熱度攀升。
今年 5 月(Farcaster 融資後不久),X(當時仍為 Twitter)第一筆融資的領投機構 USV 的共同創辦人、風投大佬 Fred Wilson 曾於 X 發文表示,自己的 X 帳戶在過去 18 個月都處於休眠狀態,但在這 18 個月裡,他一直都活躍在 Farcaster 之上,並通過該協議在鏈上分享其對科技、初創公司、風險投資、音樂、生活等的看法,Fred 還呼籲其 X 關注者轉而關注其 Farcaster 帳戶。
在那個時間節點,不少去中心化的信徒曾將 Fred 的宣言視為「去中心化社交即將爆發」的里程碑事件,但事後覆盤來看,這卻更像是「一輪行情的短線高點」。
自此之後的幾個月內,從 friend.tech、Farcaster、Lens 等產品側所觀測到的流量都呈現出下滑趨勢,而這一趨勢則在今日隨著上述兩起熱點事件的發酵與討論而被更顯性地呈現了出來。
社交為何如此難做?這並不是 Web3 所獨有的問題,回看 Web2 社交的發展歷史,你也會發現成功者寥寥無幾,失敗者不知幾何。綜合來說,打造通用型的社交產品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挑戰,獲客、留存以及讓使用者在新的產品裡建立新的關係都是極其複雜的事情。
去中心化社交的三座大山
結合去中心化社交的遇挫案例,我們大致可從三個角度進行歸因。
一是當前的去中心化社交產品普遍缺乏某項不可替代的優勢,對於使用者而言很難形成「剛需」。
換句話說,就是產品本身在社交層面(Social)不具備不可替代性 —— 「我在你這可以做的事情,換個地方一樣可以做」。這一點是所以新興社交產品都需要面對的挑戰,因為傳統社交巨頭幾乎已覆蓋了所有的潛在服務方向,新產品很難找到一個與需求強相關的功能創新。
就 friend.tech 而言,其創新更多地集中在了 SocialFi 中 Fi 的那一側,即通過 Key 來實現影響力的變現和價值流轉,社交層面則並未帶來實質性改變;Farcaster 和 Lens 在社交功能上則幾乎是 X 的復刻,基於地址的鏈上社交圖譜雖然也具備一定的創新意義,但與使用者的需求關係並不大。
就這一點看,Web2 領域比較值得參考的案例是利用短視訊突圍的 TikTok,以及在大規模社群管理場景下具備不可替代性的 Discord。
二是當前的去中心化社交產品在網路效應層面存在明顯劣勢。
所謂「網路效應」,通俗意義的解釋就是單個產品的價值隨著使用該產品的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這一價值也會反哺至所有使用該產品的個體。
在這一方面 Farcaster 早期其實做的相當不錯,該協議通過吸引一批投資人、創辦人、開發者形成了具備一定「技術」特質的優質使用者群體,該群體之間的思想碰撞也吸引了一大波以求知為目的的忠實使用者。
我記得 Farcaster 共同創辦人 Dan Romero 早期還會在該平臺上舉辦專屬 AMA,藉助個人資源邀請 Vitalik、Coinbase 創辦人 Brian Armstrong 等大佬出席發表評論,我作為媒體工作者也一度將 Farcaster 作為一個不可取代的信源。
然而問題在於,痴迷於「技術」討論的只有少數群體,高品質 AMA 這樣的 PGC 模式也不具備可擴展套件性,這導致了 Farcaster 很難維持早期的增長態勢。
從普通使用者角度出發,尤其是對內容宣發有一定需求的使用者(比如專案方、KOL),Farcaster 自身流量池內的社交觸達效果依舊不夠理想,個體可獲得的價值反哺也相對較低 —— 我想做品牌曝光,為啥不去 X;我想吸引新使用者,為啥不去 Telegram……
三是當前的去中心化社交產品在財富效應方面出現了普遍下降,這則是最為關鍵也最為致命的問題。
所謂「財富效應」,本質上可以理解為對使用者的「補貼」機制。Web3 世界的入場門檻本就偏高,使用者畫像也更具備「投機」屬性,因此需要給予使用者更充足的價值「補貼」,以吸引使用者放棄主流的社交陣地,轉投新產品。
針對這一點,Solv Protocol 共同創辦人 Yan Meng 今日曾在 X 評論表示:「本質上是新生 Web3 Social 平臺支付不起使用者的遷移成本。使用者只是要增加一個支付交易功能而已,你讓人家放棄多少年積累的社交關係和資料資產,好吧,不是說不可能,你給多少錢?Farcaster 上比較活躍的人都是他家的投資人或者關係戶,如果發展起來,他們的遷移成本能夠得到償付,普通使用者呢?沒戲。」
對於去中心化社交產品而言,「補貼」機制的呈現就是代幣(包括可交易的 NFT),然而該機制的有效性早已大打折扣。在 friend.tech 之上,FT 如今暫報 0.073 USDT,距離 3.26 美元的高點已跌去逾 97% ,Key 本身的價格走勢更是曾飽受非議;而在 Farcaster 之上,隨著使用者總規模的增長以及業界空投造福效應的下降,空投獲利的預期也在走低…… 這使得新型去中心化社交產品的「補貼」機制逐漸失靈,進而削弱了產品本身的吸引力。
言敗為時尚早,但需要新的探索
前文提到過,幾個月前去中心化社交的大熱像是「一輪行情的短線高點」,以此邏輯續推,我們也不願意將當下的低谷視作去中心化社交的失敗,而是更願意將其視為「長線行情的階段性低谷」。
雖然從個體產品來看,friend.tech 的退幕似乎已成定局,但包括 Farcaster、Lens、UXLINK 在內的更多去中心化社交產品依舊有著充足的發展潛力。
展望未來,我們很期待著去中心化領域的社交產品能夠在 Social 層面上找到獨特的創新方向以及不可替代的定位,也希望更多產品能夠通過各類策略逐漸積累出可觀的網路效應。
與此同時,我們也很期望看到去中心化的社交產品在 Fi 的層面有更多嘗試,friend.tech 雖已失敗,但它在 Fi 層面的探索行動依舊值得肯定。區塊鏈與代幣天然具備金融屬性,良好的經濟模型設計或是實現可持續性財富效應(「補貼」機制)的潛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