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與製作人》:在最近一次訪談中,Marc Andreessen 提到,近期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歷程和種種困境,彷彿就是當年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重演。更精準地說,現在的區塊鏈世界大約是 1992–1993 時期的網際網路世界
在
1990 年代,網際網路開始蓬勃發展。Marc Andreessen 可以說是當年在搖滾區第一排見證了這段歷史:他領導開發 Mosaic 瀏覽器,爾後以 Mosaic 為基礎成立 Netscape(網景公司),推出 Netscape Navigator 網頁瀏覽器,逐漸將網際網路技術推入主流市場。
在幾次成功的創業並出場之後, Marc 與 Ben Horowitz 成立了創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通常稱 a16z,從簡寫就透露出濃濃的科技味),主要投資科技新創,如 Twitter、Facebook、Groupon、Skype⋯⋯等。
近期也投資不少區塊鏈項目,包含開發 CryptoKitty(迷戀貓)的 Dapper Labs。
在最近一次訪談中,Marc 指出,近期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歷程和種種困境,彷彿就是當年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重演。
更精準地說,現在的區塊鏈世界大約是 1992–1993 時期的網際網路世界:
- 受到各種法規限制。
- 摸不透該如何做出落地應用。人人有想法、個個沒把握。
- 使用者體驗極差。
法規限制
區塊鏈最顯而易見的幾個應用場景,例如虛擬貨幣和 STO(證券型代幣),如果真的大幅被採用,會大幅撼動傳統金融市場,會造成很多監管問題,也可能使得目前的反洗錢防線出現漏洞。
對此,各國政府大多傾向保守,台灣最近也由櫃買中心釋出 STO 管理規範。
網際網路在 1993 年之前還受到當時的 AUP(Acceptable Use Policy)規範,明定規範網際網路只能用於學術用途,不能用在商業上。
1993 年,美國幾位有遠見的官員決定放寬網際網路使用規範,允許企業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商業行為,網際網路才逐漸長成我們現在認識的模樣。
落地應用
現在有許多區塊鏈項目在探索落地場景。除了幾個顯而易見但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之外,對於區塊鏈還能適用在什麼領域,大家心中有各種想像,但也都還在摸索,未能找出一個完美的應用場景。
網際網路的發展,即使在 AUP 解禁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種種網際網路應用,例如電商、社群媒體、廣告⋯⋯也是經歷了好一陣子的摸索才慢慢成形的。
在 1993 年,Amazon、Google 這些對現代世界影響甚巨的公司甚至還沒出生。
這也是創新困難的地方之一:如果是一個全新概念、不同於以往思維的產品,在你做出來塞到使用者手上之前,使用者通常不太能想像他會有多想要、或有多需要這個產品。
使用者體驗
現在,大多數的區塊鏈應用非常難用。以以太坊(Ethereum)系列區塊鏈為例,使用者在開始使用區塊鏈應用之前,必須先創建錢包,備份 12 到 24 個字的註記詞,如果註記詞遺失了或洩露了,就會失去錢包的控制權。
接下來,因為所有與區塊鏈的互動都需要手續費,使用者必須先想辦法獲得一筆虛擬貨幣,通常是透過交易所。於是使用者必須創建交易所帳號、轉帳、認證身分、掛單⋯⋯整個流程最起碼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1992 年左右的網際網路世界也是如此。
如果你想連上網際網路,你需要先買數據機,接電話線,去電腦書店買專門教你使用網際網路的書,冒著可能把你電腦作業系統搞壞的風險,研究個兩三天,安裝一些軟體(有些甚至需要自己編譯),最後才終於能連上網際網路。
經歷了幾年軟硬體基礎建設的迭代,到了 1994 年,網際網路才開始走進主流市場。
就如本文一開始所說,Netscape 在這個歷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改善使用者體驗,讓一般大眾能夠簡單地使用鍵盤、滑鼠與網際網路互動。
這對身處 2019 的我們有什麼啟示?
倒不是說因為區塊鏈跟網際網路發展歷程很像,所以區塊鏈未來也一定會好棒棒。
重點在於,科技的進程未必會是一帆風順的,即使是網際網路,在 1993 年前也被當做是一個成不了氣候的小眾玩意。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繼續推動法規改革,探索落地應用和改善使用者體驗。
最後附上:訪談重點摘要
?相關報導?
尼克森下台,《銀行保護法》到現今恐怖主義,Mastering Bitcoin作者講述「銀行終究會被比特幣摧毀」的故事
【劉禧深論】比特幣的三個基本面之《獨特性》:為什麼我選擇比特幣,而非區塊鏈?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