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化」指的是合法個人或實體在沒有正當程序或通知的情況下,失去與銀行的關係,且未能獲得救濟,這一現象引發了對監管濫用權力和對合法行業的不公平打壓的擔憂。本文源自 a16z 所著文章《Debanking: What you need to know》,由 白話區塊鏈 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a16z 分析 2025 加密趨勢:AI 錢包自理、去中心化聊天機器人、資產代幣化、鏈上公債..)
(背景補充:a16z高層呼籲川普:當選後,美國政府該如何抓住Web3機遇?)
「去銀行化」現象多年來一直在幕後發生,如今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話題,許多個人、政策制定者、公司,尤其是對美國創新至關重要的企業家們,開始對此問題發聲。由於加密行業和一些特定機構在這一討論中頻頻被提及,以下是對此現象的簡要說明,旨在幫助大家區分真相與噪音。
什麼是「去銀行化」?
簡單來說,「去銀行化」指的是守法的個人或實體意外失去與銀行的關係,甚至可能被踢出銀行系統。
「去銀行化」與因涉嫌或確認參與欺詐、洗錢或其他非法活動而失去銀行服務的情況不同。這類情況通常會經過某種調查或程序。
「去銀行化」可能在沒有任何顯而易見的調查、詳細說明或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發生,也不給相關實體足夠的時間轉移資金。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沒有正當程序、上訴機制或其他補救途徑。
1)為什麼這很重要?
我們已有公平的銀行規則,旨在確保人們不會因為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國籍、種族、宗教等因素而受到歧視。但目前並沒有相關規則限制銀行(或其監管機構)隨意剝奪或取消某人獲得銀行服務的權利。
因此,「去銀行化」可能被某些特定的政治行為者或機構用作工具或武器,系統性地針對私人個體或行業,而無需履行正當程序。試想,如果政府僅因為政治立場或某種隨意理由,決定誰可以用電、誰不能用電,而無需解釋、調查、通知或提供救濟,這就是「去銀行化」問題的真實寫照。
2)為什麼會「去銀行化」?
並非所有銀行帳戶的關閉都屬於「去銀行化」。銀行出於多種原因關閉客戶帳戶是合理的,例如懷疑客戶從事可疑活動。此外,銀行可能主動選擇減少監管合規成本和負擔,從而限制其與某些個人、行業或商業模式的接觸。
然而,正當的行為並不是「去銀行化」引發關注的原因。很多人擔心的問題在於,有報告顯示,監管機構可能非法濫用權力,對銀行施加不當壓力,要求其停止為某些行業客戶提供服務,或者終止與那些具有特定政治關聯或立場的客戶的關係。這使得這些監管機構能夠對行業施加影響,即便國會並未賦予其這種權力。
銀行通常會屈從於這種壓力,因為它們不想與監管機構發生對抗。許多銀行也不願意處理可能因不合作而帶來的合規麻煩或額外檢查。
「Choke Point」行動的由來是什麼?
2013 年,美國司法部作為總統金融欺詐執法特別工作組的政策倡議,發起了針對某些企業涉嫌欺詐和洗錢的調查。這標誌著政府戰略的轉變:不再僅針對單個公司涉嫌違法行為採取行動,而是通過向銀行和支付公司發出傳票,要求其提供與高風險或政治上不受歡迎(但合法)的客戶相關的資訊。
換句話說,政府利用監管權力不當「切斷」某些企業的金融服務管道,通過關閉帳戶來遏制行政機構不支援的行業(這一點曾由時任美國銀行業協會主席指出)。2014 年,美國銀行業協會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前俄克拉荷馬州州長弗蘭克・基廷(Frank Keating)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成為銀行家時,沒有人會給你發一個徽章,也不會為你量身定製法袍。那麼,為什麼司法部要求銀行家像警察和法官一樣行事呢?司法部的新調查,即所謂的‘Choke Point’,要求銀行識別可能違法或只是政府官員不喜歡的客戶。」
該計畫在次年因法律、國會和相關機構的強烈反對而被叫停。
如今,「Choke Point 行動 2.0」一詞有時被用來指代政府通過「去銀行化」手段針對「政治敵人和不受歡迎的科技初創公司」。或者如另一些人所述,該詞指銀行切斷與某些被視為「政治不正確、極端、危險或不合規範」的客戶的聯絡。不論如何定義,這一問題影響到政治光譜兩端以及所有受波及的實體。
哪些機構參與其中?
「Choke Point 行動」的具體運作機制,以及任何相關或後續的系統性去銀行化舉措,外界此前並不清楚,因為相關調查(若有的話)是在秘密情況下進行的,並且資訊自由法(FOIA)請求仍在等待中。
然而,2022 年 3 月 11 日的一封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信件(作為法庭記錄的證據)顯示,該機構曾指示某銀行:“目前,FDIC 尚未決定銀行從事此類活動是否需要提交任何監管檔案。因此,我們懇請您暫停所有與加密資產相關的活動。” 在該案件中,有多封類似的 FDIC 信件被提交為證據。
此外,我們已知,2013 年執行「Choke Point 行動 1.0」的金融欺詐執法特別工作組包括 FDIC、司法部(DOJ)等機構。美國財政部下屬的獨立機構貨幣監理署(OCC)以及美聯儲(FRB)也參與其中。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也曾被提及。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並非唯一實施去銀行化的國家。其他國家(如加拿大)也曾使用這一手段;英國也對政府主導的去銀行化投訴展開了調查。
政府為何採取此舉?會帶來哪些影響?
去銀行化的理由包括打擊支付處理欺詐和阻止高風險企業開展業務,因為這些企業可能被認為與洗錢活動更相關。但這些舉措往往被冠以「去風險化」的名義,即「金融機構不加區分地終止或限制與某些客戶類別的業務關係,而不是針對性地分析和管理客戶風險」。
在更廣泛的應用中,去風險化和去銀行化可被用作一種「黨派工具」,單純出於政治原因打擊合法企業。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某些政府機構希望獲得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和權力,決定「消費者可以在何處以及在何種情況下獲取貸款、金融產品和其他銀行服務」。
需要明確的是,問題並不在於某個政府機構是否盡職,而在於政府對合法企業的過度干預(或濫用權力),這些行為往往缺乏正當程序,也缺乏有效限制措施,並且大多在幕後進行。尤其是現有法律和合法手段已經足以規範企業行為,如保護消費者、防止洗錢和打擊其他犯罪行為。
使用去銀行化作為戰術可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即便目標確實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和銀行系統,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例如限制消費者選擇,或對整體商業活動產生寒蟬效應。此外,這種做法還會削弱美國政府自身的政策目標。根據美國財政部 2023 年關於去風險化的報告,具體表現為:
1)將金融活動驅逐出受監管的金融體系;
2)妨礙匯款,或延遲國際發展資金及人道主義 / 災難救助的自由轉移;
3)阻礙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以及其他服務不足的社區高效進入金融體系;
4)削弱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地位。
最後,去銀行化戰術可能僅因關聯性懲罰合法企業和個人。例如,一名因在加密行業開源基金會工作,而被撤銷此前已獲批准的抵押貸款的案例。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許多人認為去銀行化行為「有悖美國精神」,尤其當其不加區分地針對新興技術時,更是阻礙創新。
問題的影響是什麼?
雖然我們無法代表整個行業或特定利益群體發聲,但作為加密行業的風險投資公司,我們親眼目睹了過去四年中,至少有 30 個與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和創始人相關的去銀行化事件。Coinbase 也公開表示,他們發現至少「有 20 個案例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要求銀行‘暫停’或‘避免持聽筒供’或‘不繼續’提供加密銀行服務」。
很可能還有更多類似的案例。由於許多企業家和小企業出於害怕進一步報復或缺乏資源應對問題的原因,一直沒有公開報告這些事件。
對於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來說,許多去銀行化事件發生在尚未盈利和尚未發行 Token 的公司身上。這些公司收到了風險投資資金(這些資金來自養老金基金、大學捐贈基金等機構),並用這些資金支付員工工資和日常業務開支 —— 就像其他科技初創公司一樣。
那麼,這些公司為何被告知關閉帳戶呢?所列舉的原因從「我們不做加密業務」到更常見的「您的帳戶因合規問題被關閉,請立即轉移所有資金」。這些公司通常被告知這一消息時,並未說明具體的「合規」問題,也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最後,我們從這些公司收到的其他報告包括:
被告知「業務合規後台團隊關閉了帳戶,並禁止我們開設其他帳戶。沒有給出其他理由,也沒有申訴程序」;
被拒絕的理由是「對所有營運加密公司的人的信任缺失」;
收到沒有根據的詢問函和通知,給初創公司帶來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壓力 —— 這些公司與大型企業相比,營運方式通常較為精簡。
你能做什麼?
請繼續公開分享你的故事,我們會持續跟進這些事件。你也可以聯絡身邊的相關合作夥伴,尋求更多資源和支援。
同時,我們要感謝那些盡職盡責的銀行合作夥伴(以及法律顧問等),他們花時間建立了嚴謹的承銷流程,深入瞭解每家公司背後的商業模式和風險。我們知道你們是誰,衷心感謝你們。
📍相關報導📍
「a16z對EVM有偏見!」Solana基金會主席Lily Liu的不滿從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