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kadot 創辦人 Gavin Wood 今(20)日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發表演講,介紹 Polkadot 的下一代協議——JAM(Join-Accumulate Machine),旨在將 Polkadot 打造成 Web3 雲端,讓去中心化應用能夠更容易開發、部署與擴展。
(前情提要:波卡創辦人Gavin Wood:Polkadot中本聰係數爲149,去中心化程度遠高以太坊和Solana)
(背景補充:Polkadot 暴跌50%之際,創辦人 Gavin Wood 決定轉行當 DJ?)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Polkadot 創辦人 Gavin Wood 的全球巡迴演講來到台灣,並在今日親臨臺灣科技大學,針對「JAM(Join-Accumulate Machine)」進行主題演講。以下是 Gavin Wood 以第一人稱分享的演講摘要:
Web3 產業的分歧與長期願景
在談論 JAM 協議之前,我想先講一下更廣泛的背景,更深入地探討 Web3 及其產業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產業其實已經「分岔」很久了,但現在越來越明顯地朝向兩個不同方向發展。
一方面,有些項目(如 Polkadot)專注於長遠目標,致力於真正的去中心化,同時確保穩定性與可擴展性。例如,透過輕量客戶端(light clients)來降低信任點,避免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中出現「隨機的信任點」。再來,跨鏈橋(bridges)經常成為攻擊點,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以確保長期可行性。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選擇捷徑,只是利用 Web3 技術來做簡單的代幣化,卻丟棄了真正讓 Web3 可靠且具韌性的元素。他們為了擴展性與用戶易用性,捨棄了 Web3 的核心價值,如可驗證性與去信任化。
Polkadot 屬於前者,也因此短期內不一定能看到顯著成長,但只有透過長遠的思維,我們才能建立真正實用的系統,讓它在未來仍然具有價值。
Web3 的真正意義:少信任,多真相
Web3 並不是簡單地等同於 NFT 或 DeFi。早在 11 年前,我在 Web3 的定義中就提到,Web3 的本質是建立「安全的社交運行系統」(secure social operating systems)。這些系統通常是去中心化的,因為這樣才能降低對信任的依賴;它們也必須是可驗證的,以確保安全性;此外,它們還應該是自主(self-sovereign)、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且保有其原始目的(purpose-preserving)。
這也牽涉到「少信任、多真相」的概念。信任本身並非壞事,而是「被迫信任」才是問題。過去,在小型社會(如 50 人的小村落)中,每個人都彼此認識,不需要依賴第三方信任機制。然而,隨著社會規模擴大,我們不得不依賴機構、組織或政府來充當信任中介。但這種模式已經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 2008 年金融危機就揭露了信任系統的崩潰。
Web3 提供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技術來減少信任需求,轉而建立更透明與可驗證的系統。
區塊鏈的本質與去中心化計算機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計算機。但與傳統計算機不同,區塊鏈沒有實體存在,它是網路上的一個計算機系統,透過分散式的節點來運行。
這也是去中心化與分散式(distributed)系統的區別:去中心化意味著這些節點由不同的經濟獨立個體運營,而不只是單純的分布式運算。
例如,Google 或 Facebook 雖然在技術上是分布式的,但它們的控制權仍然集中在單一實體手中,這與真正的去中心化概念不同。
Polkadot 與區塊鏈的演進
從歷史來看,區塊鏈的演變經歷了幾個階段:
- 比特幣(Bitcoin) —— 極度專注於單一用途(支付系統)。
- 以太坊(Ethereum) —— 將區塊鏈帶入通用計算(smart contracts),但仍然受到運算資源與可擴展性的限制。
- Polkadot —— 建立一個可擴展的雲端計算系統,讓不同區塊鏈能夠互操作,並共享安全性與資源。
Polkadot 的核心價值是提供最高品質的「區塊空間」(block space),這意味著更好的計算效能、更高的去中心化程度、以及更高的能源效率。透過平行鏈(parachains)架構,Polkadot 能夠提供比其他區塊鏈更高的吞吐量,同時維持去中心化與安全性。
JAM:Polkadot 的下一步進化
JAM 是 Polkadot 升級後的下一代協議,經過社群投票批准,作為 Polkadot 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份規範被稱為灰皮書(Grey Paper),它與當年 2014 年的黃皮書(Yellow Paper) 類似,但更進一步定義了新一代的去中心化計算機系統。
JAM 帶來的改變包括:
- 提升 Polkadot 整體效能
- 強化 Web3 雲端平台的架構
- 引入新型虛擬機 PVM(Polkadot Virtual Machine),提供更高效的執行環境
- 允許更靈活的計算與狀態存取,減少區塊鏈目前面臨的持續性狀態分割問題
JAM 的技術細節
JAM 採用一種新的計算模型,稱為 「反應鏈(reactor chain)」,它能夠提供更高的一致性與更好的狀態管理。其核心包括:
- 共享資料存儲層(Data Lake),讓所有計算單元能夠讀取與寫入統一的數據存儲空間。
- 高效能協同運算(Coprocessors),提供並行計算能力,加速執行效率。
- 即時同步機制(Synchronization Layer),每 6 秒讓系統達到一次全域一致性(coherence),大幅降低狀態分割帶來的問題。
此外,JAM 也引入了一種新的計算資源計費方式,不再按「交易」收費,而是按「運算時間」計費。這使得整個區塊鏈系統更像是雲端計算平台,而非傳統的區塊鏈。
Web3 的終極形態
JAM 的最終目標是解決目前 Web3 的結構性問題,並提供一個真正可擴展的去中心化計算環境。它的特點包括:
- 真正的圖靈完備(Turing Complete) —— 不受區塊大小與交易模型的限制,允許無縫執行各種應用。
- 高效能並行計算 —— 透過分佈式計算單元(coprocessors)實現水平擴展(scale-out)。
- 靈活的狀態管理 —— 避免 L1 與 L2 之間的狀態隔離問題,提供更流暢的應用開發環境。
透過 JAM,我們能夠實現一個真正去中心化、可擴展、且高效能的 Web3 雲端計算平台,並讓去中心化應用能夠更容易開發、部署與擴展。
📍相關報導📍
Adam Back攜手北科大「區塊鏈數位資產研究室」,Blockstream加入產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