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推行對等關稅呼籲 iPhone 回美製造,但據金融時報報導, iPhone精密複雜、深植亞洲數十年供應鏈顯示在美國製造是個短期絕對無法實現的美夢。
(前情提要:美國監管盯上微軟 大規模反壟斷調查,深度合作 OpenAI 將生變?)
(背景補充:祖克柏完蛋!反壟斷和解失敗「FTC要罰300億美元」,WSJ:Meta只想付4.5億鎂,這連IG都買不起)
全球最受歡迎手機品牌蘋果 iPhone,如何讓這項消費電子產品回到美國本土製造,是川普政府近年來力推的政策方向之一,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在四月初喊「還記得數百萬人轉動小螺絲組裝 iPhone 的大軍嗎?那樣的場景將會來到美國 」
據金融時報報導,專家認為要達成這樣川普心中的夢想場景可能是難如登天,最後下場將與 2013 年摩托羅拉(Motorola)在美國設廠、結果因成本太高、銷售不佳而在一年內倒閉的結局雷同,專家甚至預估,完全在美國組裝的 iPhone,其最低階售價可能高達 3500 美元。
如何遷移蘋果數十年來圍繞中國建立起來的、極其精密複雜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對此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Leavey 商學院教授 Andy Tsay 指出,企業被中國供應鏈困住了,即使這幾年已經漸漸將產線移到印度:
起初,企業去中國是因為那裡很便宜,但他們留在了中國,無論好壞,現在他們被中國困住了。中國的產線快速、靈活且達到世界級水準,所以現在(選擇中國)遠不只是因為低廉的勞動成本。
拆解iPhone:透視複雜的全球供應鏈
iPhone 自 2007 年問世以來已售出約 28 億部、為蘋果帶來超過 1 兆美元營收,其精美的設計與成本及工藝上的取捨,一直是令業界驚豔的地方,每款 iPhone 都如同一幅精密的拼圖,由大約 2700 種不同的零組件構成,這主要由,28 個國家187 家供應商零件所供應製成。
然而在美國製造的 iPhone 零組件比例不到 5% ,主要包括螢幕的玻璃蓋板、實現 Face ID 功能的雷射感測器,以及包含處理器和 5G 數據機在內的晶片等、剩下的絕大部分其餘零件的製造,以及最終整機的組裝,都是在中國完
而最昂貴的核心組件如先進製程晶片,則是在台灣生產、另外一些關鍵元件則來自南韓(記憶體)、日本(電容)。
報導中還特別提及了三個零組件的生產過程,光是從這三項就能理解,為何移回美國製造是幾乎難如登天的事情::
- 觸控螢幕總成: 玻璃蓋板由美國康寧公司(Corning)在肯塔基州的工廠生產,但賦予螢幕生命的 OLED 顯示面板(有助於節省電力)以及實現觸控互動的多點觸控層,主要由南韓三星(Samsung)等公司生產、這些零件最終在中國的工廠進行總成組裝整合,然後再與其他零件運往富士康(Foxconn)等組裝廠完成整機拼裝。
- 金屬邊框: iPhone 機型的邊框,大多是由一整塊鋁合金或鈦合金(Pro 機型)透過高精度的電腦數值控制(CNC)機床切割塑形而成,而這個過程需要「龐大」的 CNC 機床機台,這是蘋果的中國供應商耗費多年才建立起來的規模:
-
如果蘋果要將 iPhone 生產移回本土,他們根本買不到足夠的 CNC 機床來達到中國生態系的規模,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在中國以外複製的專業技能
-
- 微型螺絲: iPhone 內部有多達 74 顆微型螺絲,由不同材質製成,具有不同的頭型(十字、一字、三點、五角星形等),有些甚至小至 1 毫米,真正的問題是鎖螺絲的組裝過程。蘋果非常重視環保與可回收性,因此無法使用膠水固定,而對組裝廠富士康而言,僱用廉價人力來執行鎖螺絲的重複性工作,比投資開發自動化機器人解決方案更具成本效益。
組裝與利潤關鍵:富士康
研究機構 TechInsights 的一份報告指出,蘋果每年出貨超過 2.3 億部 iPhone,相當於每分鐘生產 438 部、透過合作廠家大規模生產、壓縮成本的能力,使得蘋果每賣出一部 iPhone 16 Pro (256GB),就能賺取約 400 美元,淨利率高達 36% 左右,TechInsights 估計,最終每台的組裝測試成本僅佔 10 美元,電池約 4 美元,顯示和觸控螢幕約 38 美元。
這個獲利的關鍵,是像台灣富士康這樣的綜合型電子製造服務(EMS)公司,它們不只組裝了全球銷售的大部分 iPhone,更有著其他品牌電子產品的組裝線,重點在於,富士康擁有龐大的廠區與靈活調整、降低生產成本的各種註冊專利,使其可以不斷調整、在生產過程逐步降低成本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鄭州的「iPhone 城」為例,該廠區生產了全球約 50% 的 iPhone,摩根士丹利的 Erik Woodring 指出,光是建立這個廠區(獲得補貼、稅收減免後)就耗資 15 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營運成本,其高峰時期僱用了 35 萬名員工。
圍繞富士康打造供應鏈
儘管富士康無法生產所有的零組件,但供應商和製造商在地理上的鄰近性,對蘋果的生產力至關重要。富士康及其規模較小的合作夥伴如和碩(Pegatron)和立訊精密(Luxshare),僅負責整合由數百家其他公司製造的零組件,從相機鏡頭、塗層,到將 iPhone 各部件連接起來的各種印刷電路板和基板,都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地製造。
美國銀行的 Wamsi Mohan 也認為,這種緊密的電子生態系正是將組裝轉移到美國會「導致效率低下」的原因:
如果所有東西不是在附近製造,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
另外 iPhone 處理器由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供應,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後,仍可能再數年內無法供應美國本土。
另外對電池相關的稀土元素是另一重挑戰,延長電池壽命和增強螢幕色彩的「鑭」(Lanthanum),以及用於彩色螢幕和震動功能的「鏑」(Dysprosium) ,這些對晶片和電池至關重要的材料,絕大多數由中國開採和加工。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顯示,美國進口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中,有 70% 依賴中國 ,若要將生產轉移到美國,還需要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投資與產業的產能爬坡,包括自動化設備、工具、基礎設施和人員培訓,更不用說,美國本地可能缺乏這些產業足夠的熟練技術工人,人員雇用成本可能高出數倍。
蘋果「去中化」:印度、越南而非美國
在過去的貿易戰前景下,蘋果的提姆・庫克(Tim Cook)一直在透過尋找關鍵零組件的替代來源和途徑,來建立其供應鏈的韌性,隨著美中貿易戰升級,而近期對等關稅的避險,都可以發現,蘋果選擇的「狡兔三窟」是在印度、越南和巴西等國家。
既了解,計劃最快在明年將所有在美國銷售的 iPhone 組裝工作轉移到印度,印度不僅提供政府支持和比中國更低的成本,還擁有會說英語的軟體工程師和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去年全球生產的 iPhone 中約有 16% 在印度組裝,今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 20%
但將供應鏈完全轉移到印度也並非易事,起初印度工廠只是組裝從中國運來的半成品套件。儘管印度政府試圖透過對電路板等零件徵收進口關稅,來鼓勵更高程度的本地化生產,但絕大多數零組件仍需從中國、南韓、台灣等地進口。
中國的政治干擾
中國對於工作機會流向印度工廠也存在政治敏感性與地緣政治博弈,跨國之間的人員轉移,例如富士康等製造商安裝或維護機器的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有時會面臨簽證延遲的問題,這意味著,蘋果在遷移零組件供應商和專業設備的過程中,可能遭遇來自中方的阻礙 。
因此相較於印度,有些分析師認為較美國為近的巴西,可能會成為蘋果更有利的選擇,巴西擁有比越南更大的國內市場,且便於將產品運往拉丁美洲、加拿大、西歐以及美國。
儘管政治原因使「美國製造」的呼聲很高,但 iPhone 極其複雜且圍繞亞洲、高度優化的全球供應鏈,將大規模生產線移回美國在短期內非常不切實際,而蘋果對中國的依賴是雙重的:既是關鍵供應來源,也是日益增長的重要消費市場,這使得脫鉤過程更加複雜,這些不是靠關稅可以馬上解決的複雜問題。
若川普仍不放棄「美國製造」的導向,預期未來市場仍在短時間內,仍要蒙受許多產業因政策搬遷而帶來的負面不確定性,將持續對市場遭成供應面與貿易相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