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 日,Binance宣布推出Binance.KR,這是在幣安雲概念推出一個多月後落地的標誌,在加密行情依舊跌宕的當下,為什麼雲端平台會被 Binance 如此看中?
我們一直在想,有沒有這樣一家「公司」:建立在分佈式雲服務器上,遍及全球,既沒有主體,沒有員工,當然也不存在所謂的 CEO,或者高管,但仍能保持正常運轉,大量的「志願者」自主對整個系統進行維護,而圍繞在這家公司周圍,還有成千上萬家機構或組織,進行著各種產品的開發與推廣。
你可能猜到了,最符合這個描述的是比特幣。如果將比特幣生態看成一家公司,自公司創立以來,即便創始人「中本聰」早已匿跡,但十年過去了,近千名開發者已自願為比特幣代碼庫提交了2.3 萬餘次,且整個過程還在持續進行。
放眼到整個加密產業,從最初單一的比特幣,到現今數以千計的加密貨幣,整個市場總市值將近兩千億美金,而圍繞在比特幣生態周圍的從業者規模,也與日俱增。至少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人能中止或暫停比特幣區塊鏈,這個沒有員工,但總能源源不斷地創造收益的比特幣,正創造著奇蹟。
在加密世界,我們還能再造一個具備如此特徵的產品或模式嗎?
DEX 曾被寄予厚望
在加密行業細分的交易賽道上,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X)曾被寄予厚望。作為比特幣擁躉者,不少人對 DEX 摒棄掉中心化平台可能存在的跑路、操控風險的做法無比推崇。
去中心化的做法看似美好,但從實際落地情況看,DEX 仍存在著多種無法逾越的障礙。最先值得關注的是使用門檻問題。
如今,用戶使用互聯網產品的門檻,已經簡化到按照要求提交用戶名、密碼即可註冊帳戶,至多加上綁定手機;到了中心化的加密交易平台,因為涉及資產交易,還需完成 KYC 等步驟,用戶也可以接受;但是在DEX 的場景下,雖然用戶不再需要進行身份驗證等操作,另一方面,卻是要求用戶更加熟悉加密錢包、密鑰和轉帳費用等更繁瑣的知識與操作,這無形中拔高了用戶的准入門檻,足以將非幣圈的投資者拒之門外。
此外,DEX 還面臨著團隊是否要介入進行上幣審查的兩難問題。按照 DEX 運作機制,所有上線幣種、交易過程理應不會有中心機構參與。代幣都由智能合約寫成,除去名稱等顯性特徵,每個幣種都有其專屬的「DNA」,但如果沒有審查機制,一旦出現僅同名或相似的幣種,用戶產生混淆,比如2018年 Newdex 流入10 億枚「假EOS」後,最終導致數萬美元損失。
而一旦引入了審查機制,又變成「偽」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目前來看,大部分名義上為 DEX 的平台,大多引入了相應的審核機制,無論是上幣或是下架代幣,甚至服務的範圍和地域,均有相應的規定,實際上並非完全的「去中心化」。
延伸閱讀:去中心化交易所不再「自由」,美國 SEC 指控 EtherDelta(以德)創辦人「違反證券法」
即便不考慮上述兩點,DEX 還面臨著交易平台中的核心問題:流動性低與深度不足。
目前,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不用對手盤方式,而是採用多個資金池方式,如採用 Kyber Network 框架的 DEX,在用戶發起交易後,由智能合約對多個資金池進行查詢,選擇最優價格後達成交易。
此外,也有將訂單簿放在鏈下的方案,由中心化服務器進行存儲和撮合、只將交易結果批量上鏈的方式,提高訂單提交、撤銷、撮合效率的同時,還能防止訂單衝突、搶先交易等情況發生。
另外,DEX 也並非絕對安全。中心化平台面臨團隊攜款跑路風險,而 DEX 則可能面臨代碼漏洞可能引發的資金風險。去年7 月,去中心化交易所協議0x 因為發現漏洞,導致0x Exchange v2.0 合約不得不暫時關閉,所幸沒被駭客利用。
延伸閱讀:取代中心化交易所!一文看懂 Defi 交換協議「Kyber 的淡出與起勢」
純粹的DEX 只存在於理想環境,也因此,當前 DEX 的體量遠不如中心化交易平台。
我們能從「比特幣」身上借鑒什麼
比特幣最初只在極客圈子中流行,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在比特幣有價格和交易盛行之前,要想獲得一枚比特幣,玩家不僅要熟悉比特幣和代碼,還需要會配置電腦、加密錢包,並通過挖礦方式獲取比特幣。
不過,隨著產業發展,各種門檻准入的問題已經被各種專業化公司解決。
例如挖礦產業鏈,早已細分成了涵蓋上游的芯片研發、礦機產裝等,而中游的礦池,下游的交易平台、OTC 也已經相對成熟,即便是對代碼、智能合約等所知甚微的普通投資者,也能通過場外、場內交易的方式方便地購買到比特幣,而中心化機構的信用擔保,也讓用戶不用擔心交易的是假幣。
再比如,隨著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普及,整個產業的認知也越來越高,認可比特幣價值的人越多,加上專業做市商與聚合交易平台的加入,讓交易平台的流動性和交易深度已經不再是大難題。
此外,雖然理論上比特幣也存在著51% 攻擊的可能性,但經過多年的發展,遍及全球的眾多機構和個人參與整個網路的維護與運行,尤其是產業鏈上游礦機公司的存在,也進一步確保了整個網路的安全。
現在駭客基本上不能也無法摧毀掉整個比特幣網絡了,專業機構的介入和生態的日趨完善,足以讓比特幣發展成為沒有員工成本的分佈式「永動機」。
DEX 是目的,不是手段
在一開始就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 DEX 的願景是遠遠不夠的,它應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果跳出之前的框架,有沒有一種新的方式實現 DEX,或者有沒有可能讓 Binance 這樣的中心化交易平台整體變成DEX?
要讓這艘正在中心化航線上穩步前進的「大船」調轉方向,並不容易。至少從 C 端流量來看,在用戶已經對原有產品形成習慣的前提下,這種去中心化的微調更多在後端。
比如接入更多的現貨、合約經紀商,開放越來越多的C2C 法幣交易通道,將這些業務開放給外部,發揮多方的作用,Binance 在去年4 月推出的 DEX,又在最近執行內部經紀商 Broker 的去中心化,還相繼開放了現貨、合約經紀商的接入,開放越來越頻繁的C2C 法幣交易通道,也印證著其尋求開放式平台的決心。目前來看,雖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未來可期。
而真正能將 C 端流量去中心化,讓用戶不再依靠品牌再做交易平台的選擇,雲端交易所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2018 年下半年,雲交易所聯盟計劃曾盛行一時,但最終銷聲匿跡;近期,多家交易平台又因幣安雲的出現,相繼推出了各種「雲」服務,如KuCloud、BHEX Cloud 等。這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試圖通過共享技術、深度等交易平台需要的各種「組件」,收取相應的服務費,從做法來看,確實走得通,瞄準的是增量市場。
一直以來,加密產業最成熟的玩法還是投機,以太坊的出現讓區塊鏈新創團隊有了新的融資選擇,而這也最終引發了2017 年的加密貨幣市場的牛市。
因此,作為提供交易場所的平台,在延展交易場景方面,仍有所作為的空間。比如Lauchpad 這種以項目融資為核心目的的平台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交易場景。只可惜 Crypto 行業一級市場投資與二級市場交易界限太過於模糊,很多人無法分辨其區別,但隨著 2018 年後,Crypto 行業投機收益逐年降低,二者區分將越來越明顯。
除了融資之外,支付也是可以擴展的領域,消費時支付 Token 給商家,商家在收款的過程中會經歷 Token 到法幣的轉換,也是一個交易場景的延伸,例如 3 月27 日推出的Binance Card 等。
延伸閱讀:幣安攜手 Visa 推出「Binance Card」加密貨幣金融卡,15 美元一次擁有、後續免月費年費
被不少人看好的非同質化代幣 NFT,虛擬遊戲道具或藝術品同樣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新的爆發領域。這些領域所需要的交易流動性和安全性,都可以通過接入雲端主站中實現,為了滿足這些場景所誕生的公司,也將成為整個生態的一部分。
從比特幣自主運行十餘年,目前還在安穩持續來看,代幣在其中的激勵不可或缺。除了最初的理念和追求,比特幣的另一個重要支撐是不斷上漲的價格,吸引著投資者不斷湧入。對交易平台來說,徹底的去中心化過程中,收益的再分配是否能夠讓整個生態形成正向循環也是至關重要的。
想要想構建一台沒有員工的線上賺錢永動機,交易平台的去中心化嘗試蘊藏著可能。
?相關報導?
幣安重磅第二彈!正式宣佈收購 CoinMarketCap,CZ 首度解釋「收購原因」與社群疑慮
加密「交易所」的興衰史: 從1996年電子黃金、Mt.Gox 時代、ICO 再到 DEX
以太坊創辦人V神懟 Bitcoin 核心開發者: 比特幣的出發點不是「數位黃金」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