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一直在思考 DeFi 領域如何發展以及如何順應科技產業大趨勢這一問題。本文源自於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所 Deribit 發表的觀點文章《Aggregation Theory Applied to DeFi》,由專欄作者 以太坊愛好者 編譯、撰寫及整理。
(Ethfans 推薦:以太坊 2.0|簡述 ETH 2.0 經濟模型分析報告)
Ben Thompson 在 Stratechery 上的 blog 裏面,用自己的聚合理論區分了平台公司和 「聚合器」。
Shopify 和 Substack 等平台公司會提供一些接口或技術方案來實現第三方與終端用戶的互聯。Substack 幫助作者和讀者建立連接,然後從作者的收入中抽取 10% 。Shopify 幫助賣家與買家建立連接,每月向賣家收取會員費並提供可自選的增值服務(付款、信貸額度等)。
最終要靠作者和賣家自己獲取用戶和收入。
聚合器指的是在第三方和用戶之間充當中介的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公司。雖然這種模式非常簡單化,但是 Facebook 和 Google 掌握了很多用戶資訊,以此賺取廣告費。很多情況下,傳媒公司或旅遊公司並不掌握客戶關係,只能向 Google 和 Facebook 支付宣傳費。
如果你計劃去東京旅遊,你很有可能會在 Google 而非 Expedia 上搜索。因此,Expedia 在 2019 年花費了 60.3 億美元的銷售及推廣費,主要用在了 Google 廣告上。
在密碼學貨幣產業的 CeFi (中心化金融)領域,幣安可能更像 Google 和 Facebook 這樣的「聚合器」。幣安擁有 1500 萬名用戶,是加密貨幣領域最大的分銷商,從供應商(想在幣安上幣的項目)那裏賺到了很多收益。
延伸閱讀:幣安金融卡發出來了!趙長鵬:昨日已送出第一批,與 Swipe.io 合作發行
項目團隊(供應商)通過多種方式向幣安付款,包括上幣費、IEO 分成和廣告費(空投和贈送)。這些團隊之所以願意通過這些方式向幣安付款,是因爲他們自己無法覆蓋如此廣泛的用戶群。在幣安上幣還能爲這些項目賦予合法性,因爲用戶認定幣安已經事先對這些項目進行過盡職調查。
幣安在密碼學貨幣產業有很強的根基,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用戶,具有很高的成熟度。因此,雖然幣安的上幣速度慢於業內競爭對手,但它依然佔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幣安通常比其它交易所更晚上幣,進入永續期貨市場也較晚,而且最近才開始提供選權產品(還是單邊期權)。儘管如此,幣安的產品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戶。
現在將聚合理論套用到 DeFi 上,我們發現 DeFi 領域主要由三方組成:
- 協議(第三方):Compound、dYdX、Maker/DSR、CurveFi、Uniswap
- 平台:Zerion、InstaDapp、Argent
- 一組新興的聚合器:Ray、CurveFi、1inch.exchange、dex.blue、unspent.io
打一個已經用到爛的比方,DeFi 目前仍處於 「早期互聯網時代」。很少有拓荒者將所有服務很好地聚合在一起。例如,相比其他平台和聚合服務提供商,Compound 擁有更多直接用戶。
現有聚合器並不完全符合 Ben Thompson 的定義,但是如果你夠仔細的話,就會發現一絲蛛絲馬跡。
機會
我們相信,現有的聚焦於 UI/UX 的中立平台,如 Zerion、InstaDapp、Argent,或者一個全新的公司有機會創建一個簡化 DeFi 體驗的介面,並在此過程中成爲一個成熟的聚合器。
在密碼學貨幣產業,現有的聚合器使用起來依然不夠簡單,而且不同於科技產業的聚合器,它們只聚合提供商,在聚合用戶方面尚未取得成功。
某種程度上來說,密碼學貨幣錢包正在起到聚合用戶的作用。例如,Trust Wallet 可以用來儲存資產,具備有限的交易功能、質押功能,而且可以通過 Wallet Connect 與其它應用進行互聯。但是,衆所周知,密碼學貨幣錢包並不賺錢。
第一個成爲 「DeFi 聚合器」的平台將壟斷整個市場。當一個足夠好的工具率先出現,打響知名度,就會變成如今的 Metamask 。所有 DeFi 項目都必須先保證用戶能通過 MetaMask 來使用它們的產品。如果某個項目的網站上沒有 「使用 MetaMask 登陸」 這個選項,會顯得很不靠譜。
DeFi 項目如何成爲聚合器?
途徑 1
將 DeFi 平台變成一個「可信市場」或應用商店,爲用戶提供參與 DeFi 的機會。除此之外,平台還需要爲其支持的協議背書,告訴用戶它已經盡其所能驗證了協議代碼的合法性並進行了審計。
Amazon 就是採用類似的方式聚合第三方賣家的,它在向其平台上的賣家收取每月交會員費的同時,還會從賣家的每筆交易中收取手續費。
不可否認的是,DeFi 平台很難向 「賣家(協議 / 產品)」 收取每月會員費(像 Compound 這樣的平台,你該如何收取費用?),但是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賺錢。
延伸閱讀:一口氣讀懂 Compound “COMP”!「借貸挖礦」如何操作?為何能一夜成為 Defi 之王?
或許 DeFi 平台可以向那些想要在其平台上線的新產品(在這些產品完全去中心化之前)收取費用?有很多新的 DeFi 應用在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對於新應用來說,獲得大型平台的支持會帶來很多的營銷優勢。
另一個例子是 Salesforce 。Salesforce 先是捕獲用戶,然後通過 AppExchange 幫助其它公司將它們的服務整合進 Salesforce 。通過 AppExchange ,Salesforce 收取一次性上線費(用於支付安全性審查的成本),並從這些公司通過其平台賺取的收益中抽成。
因此,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 DeFi 聚合器應當提供接口和軟體開發工具包,以便其它 DeFi 協議將其整合在內。
路徑 2
上述建議引發了一個關於規模的問題。DeFi 領域的應用會像 Amazon 上的第三方賣家和 Salesforce 上的第三方服務那麼多嗎?不太可能。平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引入 「免費增值(freemium)」模式。
通過在用戶和實際協議之間安插一個擔當中介的智能合約,DeFi 平臺可以從每筆交易的收益中抽成或收取少量 bps 費用。用戶可以將其理解成便利費(convenience fee)。
同時,平台還可以提供無需支付「便利費」的專業版工具(例如收取 500 美元的月費),具備更多功能和更強的可擴展性(例如,專業版的用戶可以通過該平台的用戶介面自行整合新的產品。)
專業版工具可能看起來更像是爲機構型客戶量身打造的主要經紀業務(prime brokerage)。主要經紀業務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術語,但是在傳統金融領域,它指的是銀行爲對沖基金提供的一藍子金融服務。服務範圍包括,通過借貸的方式進行槓桿交易或做空、交易執行、現金管理、籌資介紹、諮詢服務等。
延伸閱讀:威廉隨筆|邁向趨近 Internet 的使用體驗〈上〉區塊鏈如何嚇跑使用者?
在密碼學貨幣產業的 CeFi 領域,構建主要經紀業務的公司(例如,Tagomi)掀起了一股熱潮,但是大多數都沒有成功。原因如下:
- 在傳統市場中,對沖基金幾乎不可能在沒有主要經紀商的情況下從機構型投資者那裏籌集資金,但是在密碼學貨幣產業並非如此,因此總體需求量較少
- 密碼學貨幣產業中的超額收益部分來源於對交易所薄弱基礎設施的利用,因此資金總是希望能直接聯通所有平台
- 主要經紀商還無法爲其客戶提供借貸服務(很多人認爲這是最重要的功能)
- 即使主要經紀商在其用戶介面中提供了保證金交易,對沖基金依然需要分別爲每個交易所(即,鎖定在火幣上的質押品是不被 OKEx 承認的)投入擔保品。
其中,DeFi 聚合器可以起到的作用是,將借貸(通過 Compound 或 Aave 實現)與交易關聯起來。實際上,這意味着做市商正在從一個平台上借款,然後放貸給另一個平台(類似 CeFi 主要經紀商),不過這看起來更像是類似傳統主要經紀商的統一交易體驗。
聚合器還可以考慮推出自己的 CeFi 或 P2P 貸款服務,從而更容易吸引客戶,也可以像 Amazon 那樣推出自營品牌,聚合器可以推出自己的 CeFi 或 P2P 貸款服務,從而吸引更多客戶,也可以像 Amazon 那樣創建自營品牌 AmazonBasics 。
最後,實現完全垂直整合的聚合器將導致「贏家通吃」的局面,在簡化用戶流程的同時實現價值積累。
有哪些優點?
這些平台聚合器的優點在於,可以讓更多受衆進入 DeFi 領域。用戶首次嘗試 DeFi 應用的啓動成本很高。即使對於那些在密碼學貨幣領域深耕已久的人來說,也很難上手這些平臺。
如果一款新的聚合器具有友好的用戶介面,並且能夠抽象掉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就能夠爲 DeFi 領域吸引更多新用戶,就像 2017 年底 Coinbase 所做的那樣。
很多首次接觸 DeFi 的人在試水時都被嚇到了。想象一下,一個正常人在推特上看到購買 DeFi 產品可以獲得 8% 的年化收益率。於是,他去了解了 DeFi 產品,發現先要將美元兌換成穩定幣,然後在其他網站上創建一個錢包,才能真正購買 DeFi 產品,你覺得他會怎麼想?
DeFi 產品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我們可以在 平台 / 聚合器 層面對 DeFi 產品進行改進,這樣 DeFi 產品就能繼續聚焦於技術改進和安全性。
延伸閱讀:獨立觀點|就像網路顛覆了報紙媒體,DeFi 也將改變銀行業
有哪些缺點?
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如果你正在使用 Instadapp (Instadapp 使用 dex.blue 在 Uniswap 上執行交易),實際能省略交易過程中的三個層次(以及多個智能合約)。抽象化程度越高,用戶就越難以理解他們所使用的應用。對於這樣一個容易遭受駭客攻擊的新興產業來說,這種不透明的安全性是很危險的。要想創建一個具有抗攻擊性的協議,切記簡潔爲王。
用戶與其資金之間相隔的層次越多,越有可能出現安全漏洞。另外,隨着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交織,聚合器越來越難以審計整個生態系統。多個 DeFi 應用混合在一起會降低安全性,BZX 遭遇駭客攻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延伸閱讀:不到24小時!Balancer再遭閃電貸駭客攻擊,這次被盜走的是 COMP (DeFi)
以 1inch 上的交易爲例,用 DAI 兌換 USDT 時的資金流動情況如下:
- 用戶將 DAI 發送至 1inch
- 1inch 將 DAI 發送至 curve.fi pool 1
- curve.fi pool 1 將 DAI 存入 iearn.finance
- iearn.finance 將 USDT 發送至 curve.fi pool 2
- curve.fi pool 2 將 USDT 發送至 1inch
- 1inch 將 USDT 發送給用戶
在上述流程中,我們需要警惕兩種風險:
第一,成功劫持了 iearn.finance 的駭客或許能從允許 1inch 智能合約轉移其 ERC20 代幣的用戶那裏竊取資金,因爲 1inch 允許 curve.fi 轉移其代幣,而 curve.fi 又允許 iearn.finance 轉移其代幣。用戶甚至不一定不知道 iearn.finance 的存在。
第二,就以太坊當前的形式而言,Gas 成本會讓聚合變得極其昂貴。例如,1inch 上的這筆交易的費用將近 10 美元。如果這筆交易中的代幣價值高達數千美元,那 10 美元的交易費不算什麼,但是在交易額如此低的情況下,這並不正常。目前,就完成一筆 DAI/USDT 交易而言,使用 1inch 和 CurveFi 所需的 Gas 費是直接使用 Uniswap 的 6 倍(5.13 美元 vs. 0.855 美元)。
結論
不過 DeFi 聚合器仍有一線希望,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改善的用戶體驗,並通過提高中心化程度來降低盈利難度。但是,這在大多數情況下違背了構建這些項目的團隊的初心。接下來的幾年裏,如何在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型和保持去中心化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爲最有趣的事情之一。
📍相關報導📍
2020 上半 DeFi 產業現狀解析〈2〉穩定幣、借貸、NFT
浮華終消逝?Vitalik : 長期來看,DeFi 年化利率「不可能高出」傳統金融的 1% 以上
深度|另類的稀缺性設計,解讀顛覆性項目 AMPL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