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專家們日前發表一篇文章,表示同時具備「代幣系統」和「帳戶系統」性質的加密貨幣,再再表明過去傳統金融中,對於數位支付系統的區分方式不再適用。這樣的二分法會拖慢理解新興支付技術的進度,反而造成更大混亂。
(延伸閱讀:重磅!美國聯邦法院判定「比特幣就是貨幣!」被告無照經營匯款業務(D.C))
日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刊登了一篇美國經濟學家羅德 · 加拉特(Rod Garratt)與其他專家合寫的文章。他們認為,數位貨幣經常以是「帳戶基底」(account) 還是「代幣基底」(token) 系統作為區別的主要方式,但他們發現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一種加密貨幣項目可能同時兼具這兩種性質。
基於代幣?基於帳戶?
首先,代幣基底系統跟帳戶基底系統,兩者的差異在哪?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的報告,基於代幣的貨幣(或支付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收款人需要驗證「支付物件(例如代幣)」的有效性。就像是現鈔,需要留意的是偽鈔問題;而在數位貨幣的領域中,擔心的是代幣的雙重支付問題。
另一方面,基於帳戶的支付系統,則需要驗證帳戶付款人的身份。 關鍵問題在於身份盜用,犯罪者(數位世界經常是駭客)未經許可就從帳戶中轉移或提取資金。因此,需要進行身份驗證才能正確連結付款人和收款人,並確定他們各自的帳戶歷史記錄。
以比特幣為例
這份報告中,經濟學家加拉特以比特幣為例進行解釋。
他提到,比特幣首先是一個基於帳戶的現金系統。帳戶就是那一串地址字符,私鑰就是動用帳戶資產並進行交易的那份身分證明。每次用戶想花費錢包裡的比特幣時,他就必須以私鑰來驗證身份。對應到傳統的銀行轉帳,這就相當於銀行核實帳戶持有人身份的能力。
其次,比特幣也是一個基於代幣的系統。特別是採用了 UTXO 的架構,有別於銀行帳戶有個人餘額的結算,比特幣的交易邏輯是透過多個輸入和輸出(可以理解為錢堆)來進行;因此,當某人想花費他的比特幣時,比特幣協議會去追蹤該私鑰持有者歷史的輸入、輸出紀錄,以確保其是否有足夠的未花費金額進行轉帳。而就傳統貨幣來說,一張紙鈔也必須確認是中央銀行印製發行,才真正有效。
延伸閱讀:文組也該知道的區塊鏈技術知識《1》 從一筆交易來看 ETH 與 BTC 之異同
另外這些專家們也注意到,比特幣、美元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轉帳的收款方是否能「合理且高度的信任」付款單位的有效性。報告中寫道,美元鈔票有做一些防偽設計可讓持有者自行辨別,但加密貨幣的持有者卻無法自行分辨代幣的有效性;可值得注意的是,像比特幣這樣運用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是透過礦工挖礦來確保交易的有效性,因此使用者無須對每個貨幣單位進行獨立的驗證。
對 CBDC 討論的影響
美國聯邦銀行對數位貨幣的新理解,對他們來說某方面要也造成了困擾。尤其是在討論如何創建狀態滾動(state-rolled)的數位貨幣(像是央行數位貨幣 CBDC)時,這是美國常會借用的區分方式。不過,比特幣早就證明了這兩個看似完全矛盾的系統運作方式,可以一同實現。也意味著過去主導這些對話的規則即將被打破。
延伸閱讀:沒有中國!G7 聯手開展 CBDC 合作,全球央行數位貨幣競爭拉開大幕
因此,在理解慣用以及新興的不同種數位支付技術時,再繼續堅持這種傳統的區分方式可能會拖慢理解的進度。所以,紐約聯儲銀行的專家們一致得出結論:
現階段也許應該捨棄這些區分方式,以避免更多混亂。
📍相關報導📍
美國會聽證會|前CFTF主席入戰局,「數位美元 v.s. FedAccounts」,哪個能最有效刺激經濟?
中國央行數位貨幣|四大銀正在深圳測試 DCEP 錢包;試點傳將擴展至「粵港澳大灣區」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