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加密借貸商 Cred 近期申請破產,Cred 的倒塌是一面鏡子,時刻在提醒著所有投資者這個產業仍然存在著諸多危機與地雷,透明、可審查以及自主應該是每一位普通投資者的資產處置追求。本文由專欄作者 PANews 撰稿,不代表動區立場。
(前情提要:加密借貸新創|Cred 申請破產保護!疑因「員工詐欺事件」虧損千萬美元)
明星加密商 Cred 近期申請破產後,社群中出現了這樣的討論。
千百年來,有幾個生意模式一直沒有變:菠菜、顏色與借貸。其中菠菜與顏色的長久依賴於對客戶慾望的引誘,而借貸的永續更多仰仗放貸機構的自我品性與極端壓力測試。
這家坐擁 3 億多美元信貸餘額的加密借貸商,不乏知名機構的加持,丹華資本、FBG、BlockTower、DFund 等基金以及 Litecoin 李啟威、TechCrunch Founder Michael 都曾是 Libra Cred it( Cred 前身,下統稱 Cred )的投資機構,超過 2,500 萬美元的融資規模在產業中也分量不小。
它的轟然倒台,其中誠然有幾分「312 黑天鵝」之類事件影響下的不幸色彩,但無論是申請破產文件上高達 1-5 億美元的欠債,還是高管公開鬥爭與訴諸法律的拔刀相向,抑或是各方信源指證的「內賊」爭議。
都不禁讓人推想 Cred 作為一家「借貸商」,是否有不踰矩,不踩紅線?它倒台背後的亂像是否是加密產業共存的問題,而作為用戶的我們又應怎樣選擇?
高管利益紛爭與欺詐挪用
Cred 的創立,天生帶有一定的光環。
公開資料顯示,兩位共同創辦人都出自 PayPal,是早期的金融科技踐行者。
共同創辦人兼 CEO Daniel Schatt 在 PayPal 有 6 年的從業經歷,曾任職金融創新部門的經歷,後來加入 Stockpile 股票交易公司擔任首席商務,另一共同創辦人 Lu Hua 曾是 PayPal 中國核心業務負責人。
兩人在 2017 年成立了 Cred 的前身 Libra Cred it,並在 2018 年 4 月通過 LBA 代幣進行了 ICO。「PayPal 前重要職員」這樣的名號幫助他們在尚顯野莽的加密市場(2018 年初)獲得不少支持,大量融資也是在彼時獲得。
開局良好,一切看似一番順利,但水面下潛藏不少問題。
高管們的紛爭是檯面上 Cred 破產的原因。
根據 Cred 10 月 29 日官方發出的聲明,其在處理公司「特定資金」(specific assets)時遇到了一些欺詐,正在與執法部門就此事進行合作。
而在官方發聲的前幾天,10 月 26 日, Cred 便解散了中文的社群。
從後來披露的破產文件來看,上述所謂特定資金,應該是指該公司前 CIO(投資長)James Alexander 著手處理的資金。
今年 3 月, Cred 曾試圖建立一個名為 Cred Capital 的新公司,幫助安排債券發行並監管加密資產管理。但隨後不久,Daniel 與 James 在公司的歸屬控制上發上了爭執。
前者認為 James 僱傭了一名不合格具有欺詐性的資產經理,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並且試圖將他自己設立為 Cred Capital 的唯一董事,且拒絕歸還公司所有的「價值 300 萬美元 BTC」。
James 方面則對法院聲稱, Cred Capital 本來就是一家獨立公司,他本人應當是該公司的唯一董事,而 Daniel 等人的行動無疑是想要發動「公司政變」。
雙方各執一詞,高管紛爭、訴諸法律是當前 Cred 檯面上對外呈現的狀態,而 Daniel 則似乎試圖將公司無奈破產的原因歸咎到 James 及其「挪用不還的資金」上——但幾百萬美元的爭議款項相較高達數億美元的欠款,無疑是杯水車薪。
那究竟是什麼引發了 Cred 的隕落呢?
一位名為 Daniyal Inamullah 的 Cred 前職員呈現了更為內幕的資訊。
共同創辦人挪用資金堵另一項目窟窿?
Cred 的突發事件在英文世界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度,據 Cred 前資本市場負責人(Head of Capital Market)Daniyal Inamullah 向 CryptoBriefing 透露, Cred 事件的關鍵在於共同創辦人 Lu Hua 與 Cred 間一些瓜葛。
據多個消息源透露,Lu Hua 雖身系 Cred 高管,但其實是在逐漸遠離該公司領導層,他在外邊建立了一個與 Cred 類似的公司「moKredit」,其定位是「為線上遊戲發行網站與玩家間提供基於信用的支付方式」,幫助玩家實現「先玩後付」的借貸業務。
而從領英資訊來看,有多位職員先後或同時在 moKredit 與 Libra Cred it 工作。而如今,Lu Hua 的領英資訊卻未能查到,或許是已經被其刪除。
Cred 為了助推自身業務增長以及幫助 Lu Hua,前後共向「moKredit」貸出超 3,900 萬美金,相關款項為 Cred 創造 15%-24% 的年化利息收益。
天眼查資訊顯示,註冊在香港的 moKredit 公司在大陸全資控股摩趣(上海)資訊技術有限公司,Lu Hua 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而源碼資本的創始合夥人曹毅擔任董事。而 Lu Hua 還曾在擔任上海佰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並與曹毅在 2016 年 2 月份共同卸任董事職務。
上海佰晟在中國推出的產品 mo9 先玩後付還獲得了紅杉資本、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數千萬美元的投資。而旗下還有另一款名為 mo9 信用錢包的現金貸產品,目前這些產品均已下線。網路上還有大量關於 mo9 信用錢包放款和催收的資訊,並有在 mo9 信用錢包吧中的討論帖稱,在2018 年 8 月 7 日已經暫停放款。
從 2017 年 12 月中國國內便開啟了對現金貸的嚴厲監管打擊,這意味著 Lu Hua 卻在先後從事了現金貸和 ICO 兩項禁止的業務。
延伸閱讀:觀點|中國當局何時出手?DeFi 會和 ICO 一樣面臨強監管嗎
而 mo9 現金錢包暫停業務後,是否又私下開啟新的現金貸項目我們並未能從公開資料中查到。
而根據 Cred 向法庭提供的破產文件,由於 3 月份新冠疫情肆虐導致的資本市場「連鎖崩潰」,其現金流一度捉襟見肘,危難之際,Lu Hua 又以個人名義向 Cred 施以援手,借貸 300 BTC 給到對方。
弔詭的事情正是發生在這兩間公司你來我往的拆借中。
一方面,相關的拆借資訊鮮有文字材料可供查閱;另一方面,根據 Cred 部分前員工集體向 CryptoBriefing 披露,在經歷極端市場打壓現金流以及 Lu Hua 私人支援 300 BTC 貸款後,關於前述的 3,900 多萬美元如何繼續償還、以怎樣的利率償還等問題,卻沒有了後續的方案。
而 Cred 卻在向特拉華州法庭提交的文件中聲稱,存在一個「重新協商的還款方案」(「renegotiated schedule」)。
前述員工還補充了更多細節:
Cred 並未嘗試去追討那筆資金(recoup on these funds),而 Cred 投資委員會的相關訴求也均被 CEO Daniel 駁回。
至此,我們可以確定, Cred 的高管們間無論分合,事實上存在著資金拆借卻不追討的現象。
從 Cred 的業務模式來講,他們依靠客戶質押 BTC、ETH、XRP 等數位資產來放貸收息進而為公司創收,但無論是其向法庭提交的法律文件,還是從事後一眾職員及其他信源透露的情況來看, Cred 難逃「偷偷挪用客戶資產」的嫌疑。
延伸閱讀:前 CEO 帶著情人捲款跑路!迅雷發玩客幣後就走味,到底怎麼了?
除了 Cred 其他 CeFi 值得信任嗎?
與眾多 P2P 網貸平台在中國被清退、關停時的場景類似, Cred 的倒塌伴隨著不少「人間慘劇」。據報導,許多 Cred 前員工將自己和親人的資金都投入平台中,有人甚至在其中損失了36 年的積蓄,Telegram 上更是聚集了超過 400 名受損客戶分享他們的悲慘遭遇。
那麼如今已經提起破產申請的 Cred 可能面臨怎樣的處理方案呢?
根據特拉華州法庭方面的公告, Cred 破產申請的相關聽證會已經在美東時間 11 月 10 日 15 時召開,目前 Cred 方面尋求在《破產法》下第 11 章適用,這意味著它可以「重組」並正常運營,尚存一線可能性能調動其一些固有優勢資源騰挪還債,或許是對客戶們最優質的選擇。
但是考慮到 Cred 內部糾纏不清的財務狀況,以及至高可能 5 億美元的債務,它的申請也有可能被駁回,而被判為適用於相關法律的第 7 章,這意味著它要進入「破產清算」(liquidation bankruuptcy)階段。
屆時, Cred 不得不停止所有運營,並由法庭指定「受信方」清算 Cred 的資產,並用其償還客戶資產。這種情況下,客戶的資產會被按照一定的優先級償還,這意味著如果清算後的資產不多,那一些客戶的資產就可能無法被償還。
這對於那些「不那麼重要的」債權人而言,他們的財產權可能就無法被保障。
從整個加密產業來看,CeFi 中借貸的發展是迅猛且成規模的, Cred 的競爭對手數量可觀,如 BlockFi、Crypto.com、Nexo、Celsius、貝寶、Genesis Block,他們的在貸餘額一般在幾億美金至幾十億美金不等,例如 Celsius 在 11 月 10 日公佈其管理的加密資產已超過 22 億美元。
延伸閱讀:Bitfinex 集成 Celsius 推出「活期存款產品」,以太幣 APY 最高 9.65%
這在加密產業內已然是不小的數額,這些貸款的另一端可能是產業內舉足輕重的礦工、交易員、交易所或者做市商,再往下一層是一眾普通的「幣圈投資者」——他們的資金是怎樣被託管的,有沒有被挪用呢,拆借後是怎樣歸還的呢?甚至,這其中是否存在循環借貸這樣的高危操作呢……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Cred 的倒塌是一面鏡子,時刻在提醒著所有投資者這個產業仍然存在著諸多危機與地雷,透明、可審查以及自主應該是每一位普通投資者的資產處置追求。
今年持續火熱的流動性挖礦率先幫圈內用戶掀去了 DeFi 的神秘面紗,在 Cred 機構暴雷、CeFi 發展受阻的當下,雖然挖礦熱潮退去,但相信 DeFi 展現的無許可、公開可見與自由可控的魅力更值得我們思考,品鑑與施行。
📍相關報導📍
深度探討|DeFi、CeFi和傳統金融捍衛者之間的戰爭
DeFi 10月的落寞|YFI, COMP, UNI 等「老將」集體暴跌休整,「新兵」接力來戰
「中心化DeFi」才是未來?幣安智能鏈 Wine Swap 騙局成功破案,追回99.9%被盜資金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