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發展浪潮下,多數的全球頂級銀行和金融機構之行政人員態度一致,均表達了對加密貨幣的批評,但卻支持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私有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多採取私有鏈的型態,以利維繫現存的控制權。不過,實際上,區塊鏈網絡是需要維持運作的,維護本身是需要費用的。從某些層面看來,加密貨幣做為維持區塊鏈運作的關鍵元素,依然是難以被剔除的。
今年以來,多數的全球頂級銀行和金融機構之行政人員態度一致,均表達了對加密貨幣的批評,但卻支持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西班牙央行行長LuisMaríaLinde也持相同立場,他認為加密貨幣相關風險實在大大的超過其好處。
不過他也認為採用區塊鏈技術可能可以提升效率,並且減低運營成本。
LuisMaríaLinde說道:
在我看來,現在使用加密貨幣的風險高於收益,
不僅在使用加密貨幣做為一種支付手段方面的接受度並不高,
價格又有極大的波動性,
使之表現出多種操作上的脆弱性,
在許多情況下,往往又與詐欺和非法活動相關。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
在金融領域,認為區塊鏈技術能帶來好處的想法越來越主流。
幾間頂級銀行和金融機構都已經開始測試或部署區塊鏈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這些美國銀行和其他頂級公司也對外收購了不少區塊鏈專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測試、部署、採用區塊鏈技術,這些傳統機構依然毫不留情的批評區塊鏈技術中的相關元素「加密貨幣」。
這衍生了一個相應的問題:在沒有加密貨幣的情況下,區塊鏈本身還可以走多遠?
沒有加密貨幣的區塊鏈?
這個問題並不是在今年被提出,相反的,這場辯論已持續多年,在不同的機構與組織中都不斷迴響著。
這些不同的意見最終會如何被實現,其實正取決於他們所採取的立場,以及這個爭論對於一個企業實體而言的定義為何。
區塊鏈的演變:公有鏈到私有鏈
區塊鏈從最開始的數位帳本,這是其最基礎的形式,也是當時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的宗旨,交易按時間戳且公開的被記錄。
而,大眾為比特幣或這樣的加密貨幣概括命名為「代幣」(或通證;token)。
這造成,某種程度上,區塊鏈的基礎是由這些代幣所驅動的。
當然,最後可能會因為其流通性,以及可以和其他加密貨幣或法幣進行匯兌的功能,而成為所謂的「加密貨幣」(此強調currency的性質)。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區塊鏈出現了不同的形態,從最開始人人都能參與的公有鏈到限制某些權限的私有鏈和聯盟鏈。
之間主要的差別在於,網絡參與的認許差別,這影響誰可以參與到網絡中、進行交易、共同維護帳本和查看記錄。
在公有鏈不僅對任何人都是開放的,甚至還有激勵機制來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區塊鏈網絡中,例如比特幣或一些數位貨幣網絡。
而私有鏈則只提供有限制的訪問權限。
這樣的演進其實反映出了中心化企業的需求:控制權。
控制、控制、控制!
多數加密貨幣愛好者和公有鏈倡議者堅稱,傳統機構之所以持續批判加密貨幣正是因為他們想保有各自的控制權,他們希望能各自為政,而不希望世界廣納去中心化的理念,或相應的代幣經濟。
大部分的傳統機構則反駁,他們之所以批評加密貨幣的原因是基於監管方面的客觀目的。
這樣的矛盾衝突,根本性的因素正是起自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去中心化、民主和自律。
真正去中心化焉能沒有原生貨幣!
回頭檢視區塊鏈的民主特性,尤其是要維持網絡穩定運作,是需要激勵個人計算機的事實,加密貨幣正是負責這樣的功能,也是交易的媒介。
出於上述原因,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是需要仰賴加密貨幣來維持生命的。
而運行一個私有鏈,只意味著封閉的網絡,也忽視了代幣可能帶來的經濟價值。
無論是給出或獲取,都必須有人承擔起維護的費用。
因此,即使私有企業和傳統機構目前持續批評加密貨幣,但這些維護費用依然存在,或許他們只是在調節對於這些價值元素的關注程度,而並不是直接的否定區塊鏈代幣做為價值功能的存在必要性。
本文改編自:CCN《Op-Ed: Do Blockchains Need a Native Currency?》
?相關報導?
【區塊鏈大未來】微軟、亞馬遜、IBM、甲骨文都已投入區塊鏈領域
【摩根大通】聯合總裁 Daniel Pinto:我們正在研究加密貨幣
【大型機構投資|情勢分析】這間公司已經悄悄的成為最大的玩家…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