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把餘裕以合適形式儲存,而所謂餘裕,就是基本生活所需以外的閒置資產。很多人以為自己「完全沒投資」,但其實是 all in 法定貨幣卻不自知。本文撰文者為動區專欄作者 高重建,同時也是 Likecoin「讚賞公民基金會」創辦人。
(前情提要:區塊鏈社會學 | 「財富自由,是免於被剝奪資產的自由」— 高重建 兩層面重新定義)
(事件背景:全球首批以太幣 ETF 登陸加拿大!三檔掛牌首日湧入超過 2,400 萬美元交易量)
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完全沒投資。」
類似的話,我自己也說過,不單止說,而且還帶有強烈偏見,以為投資就是投機,是沒有創造價值的不勞而獲,不屑那樣做。那是我的少年時代。
直到今天,我像交換身份似的,聽到友人的「不投資論」,會反過來分享另一種看法。有人因此覺得我變了,俗了。是的,我變了,變得逐漸看懂法定貨幣和金融體制如何箝制小市民。
何謂投資
先來界定清楚投資:把餘裕以合適形式儲存。而所謂餘裕,就是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所需以外的閒置資產。
「基本生活所需」因人而異,有人會覺得私家車是必需品,也有人坐巴士出門都先計算成本,反正「餘裕」是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以外的閒置資產。
嘗試把時間線倒帶回到石器時代,人類能獵到摘到每天所需的食物就不錯了,講求生存,沒有餘裕也沒有投資。發展到農業,積穀防饑就是「閒置資產以穀物形式儲存」。貨幣出現後,農夫把種出來的穀物變賣所得金子存起,就是「閒置資產以貴金屬形式儲存」。
我很多敬業樂業的朋友,會說因為專注在本業創造價值,不花任何時間投資。我欣賞也嘗試實踐這種專業態度,可是,不作任何投資的唯一方法是不擁有任何閒置資產,餐飲餐食餐餐清,因為只要有餘裕,就有投資。注意,不是「有投資的需要」,而是已經「有投資」。
你會說,「我雖然有小量餘裕,但沒有投資。」但那是不可能的,閒置資產總得以一種方式存在,如果你是古代的農夫那是穀物,到了幾千年前那可能是黃金,到了現在,那是法定貨幣,法幣。
舉個具體例子好了。你每月的工資一萬港元,基本生活所需九千,剩下的一千港元繼續存在銀行;那麼,你不是沒有投資,而是把一千元投資了港元存款。
我年輕時是初次意識到原來自己有在投資,正是開始使用多貨幣帳號,支持美元、日圓等外幣,於是有一天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即使閒置資產很少,即使沒下過指令,體制已幫我做了選擇,不投資外幣,all in 在港元。晒冷(all in)支持香港,只是你意識不到。
延伸閱讀:大聯盟 | MLB 運動家隊接受比特幣支付!”1 BTC” 可換 “整季6人套票”,且收入不兌回法幣
延伸閱讀:Pantera Capital公開信:比特幣當打之年,從通膨角度反映「有限產量商品」之價值
你是 all-in 法幣投資了嗎?
突破了盲點,推而廣之,就能理解到無論是港元、外幣、債券、黃金、股票、基金、地產、密碼貨幣,雖然在風險、回報、門檻等範疇有所不同,但全部都是投資。你可以不選擇投資在密碼貨幣或其他「高風險」資產,但只要你有餘裕,哪怕是一元,你就有在投資。
很多人 all in 了法定貨幣而不自知,是因為把法定貨幣理解為一個必然、穩定、永恒的存在,可惜那跟事實相去甚遠。
先說第一點,假設我們的日常生活必然用法幣支付好了(其實連這個也值得商榷,但暫不展開),但別忘了,這裏談的是投資,而投資是關於閒置資產而非日常消費,而在現代金融體系,在資產形式之間轉換非常簡單,投資在法幣絕非必然,說是懶惰也不為過。
至於穩定,之前的<世上所有穩定都是相對的>、<幣價不穩定是 Bitcoin 最大毛病?談價值相對論>已討論過,不贅。即使撇開穩定是個相對概念這個考慮,資產穩定就是好嗎?顯然,最值得投資的是會升值的資產,而不是穩定的資產。
最後,法幣永恒,恐怕只是夏蟲不可語冰的理解。
永遠有多遠?港元只有百多年歷史,跟美元掛鈎連四十年都不到,而大家有生之年,很可能見證港元跟美元脫鈎甚至直接消失。人民幣更不用說,歷史比港元還短。台幣呢?不久之前,還叫做 NTD,New Taiwan Dollar,新台幣,在 1949 年以(舊)台幣 40,000:1 兌換。
就算是地表最強的美元,也不過是幾百年歷史而已,且世界儲備的地位正不斷受到衝擊。
對比特幣只有 12 年的歷史保持觀望是理性態度,你不一定要相信密碼貨幣,但如果以為法定貨幣就是永恒的存在、必然的選擇,那不過是美麗的誤會,困在政府加諸於你的法定貨幣框架而不自知。
📍相關報導📍
彭博社:拜登政府正加緊研究「中國數位人民幣」,憂美元霸權、經濟制裁力量受威脅
Peter Thiel究竟想表達什麼?比特幣恐成「中國的金融武器」,是希望美國 all in BTC?
比特幣市值超越「英俄兩國」M0供給量總和,競爭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可能嗎?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