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專欄作者《凝視奇點的物理學徒》所著,作者大學時修習「物理和經濟」,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物理博士生」。是個希望「生活在位元世界,而非原子世界的奇點主義者」。
上個月,NASA 「外洩」了Google量子霸權的實驗論文,從那之後,我便開始瘋狂地被相關的中英文消息洗版(甚至有人來私訊問評論);於是,我花了些時間把論文看看,找找到底有什麼有趣的細節,希望大家看了可以獲得一些收穫!
這年頭上網之後又說被撤下的東西通常還是找得到的,以下附上論文連結
(10/26 日更新)NASA 已於 10/23 在《Nature》期刊正式發表這份不小心洩漏的《量子霸權》論文
背景
首先,先帶大家來看看其中的背景觀念:「量子霸權的概念到底要怎麼定位?」
針對此事,我個人會說:他是個極為「人為」所建構出來的目標 —— 此次 Google 實驗室「透過量子電腦運行複雜的量子邏輯閘最終獲得的答案機率分佈」。
即使無法被古典電腦精確模擬,這個實驗也不具有什麼物理學上或者實際科技應用上的價值。
甚至相較於此實驗,物理上做出的「logcial qubit」或是「error correction code」都較此更具意義;在科學的應用層面,這次的實驗結果,也比不上透過量子模擬獲得分子能階,甚至是直接去攻克名聞遐邇的 *Shor Algorithm。
*Shor Algorithm:Shor 演算法是個著名的「量子演算法」,其顯示量子電腦可以破解現行常見的演算法,如「非對稱加密技術」如「RSA 加密」和「橢圓加密」。對於網際網路的通訊安全有強烈威脅,長期來說代表現行的電子郵件、線上金融和分散式帳本的數位簽章都必須升級到後量子密碼學。
即便如此,這也不代表本次 Google 的實驗沒有實際價值,至少他證明了「量子電路的結果分佈無法被古典電腦有效模擬」,這讓「量子計算」終於走出了古典的框架邁入新天地,這也正是本次實驗所建立的里程碑。
Google 這次的嘗試證明了:在資訊科學上「Extented Church-Turing Thesis 終於被違反」,這使本次 Google 的實驗仍舊具有前瞻、畫大餅和歷史紀念的意義。
*Extented Church Turing Thesis:廣義邱奇-圖靈定理,在資訊科學中假設任何合理的計算模型都可以被圖靈機有效模擬(後者和我們的電腦傳統等價),定理被違反說明有比圖靈機更強的計算模型存在,在這個例子中是量子電腦
Google 的「量子霸權」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談談論文本身的核心成就。
通過重複運行 53 個量子位元產生的量子電路為一個週期,Google AI Quantum Lab 證明了:只要反覆循環這個週期超過12次以上,就會讓古典電腦的精確模擬變成不可行。
作者註:12 個週期需要超級電腦模擬「一週」;14個週期需要「四年」;16個週期則需要「六百年」。
(最大的電路是1113 Single Qubit Rotation and 430 Two qubit Entanglement)
其實,早在去年,Google 便曾有過類似的實驗。
只是當時實驗的量子位元只有40多顆,所以去年尚未達到「量子霸權(Quantum Supermacy)」。
由於計算的難度是和量子位元(qubit)數目,與週期數目呈現「指數成長」,即使他們的量子位元的品質並不是前無古人,以超導體量子電腦而言,這項數據(single qubit gate error ~0.15% / two qubitgate error ~0.6%)仍舊是個非常讓人驚艷的數字。
超導體量子電腦的計算時脈是奈秒,可以在給定的時間內有,極為大量的數據讓統計起伏降的夠低:注意,由於前段提到的 Gate Error,他們實驗的成功率(Fidelity)只有0.1% 的數量級。
不過,本次實驗的統計誤差小了個數量級,只有0.01%,所以最後的實驗是有5個標準差以上的信心水準。
量子電腦的古典驗算
而就量子霸權領域的「古典驗算」的部分,Google 也絕非兩手一攤說「我不會算就當作是對的吧」。
Google 的作法是:把整個量子電路拆成兩段古典可解的模塊,分別算完後再把他們黏合起來做比較。
由於這在小型的系統中的精確模擬,與此種近似法是相互吻合的,所以我會說:Google 用近似法來做驗算是有誠意和負責了。
Google 量子實驗室
值得讀者注意的是,Google AI Quantum Lab 在此實驗中做了一個大膽的預測:他們認為*量子計算的潛能是雙重指數成長。
*量子計算:用量子力學中的特殊物理行為,如疊加態和糾纏態來處理資訊科學問題的計算期。
第一個指數是由類似現在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硬體貢獻的,固定的時間內量子電腦的量子位元會翻倍;而第二個指數成長本身就包含在指數成長的硬體本身,而量子位元本身的計算維度就是指數成長的(每增加一個量子位元向量空間的維度是乘二)。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其內容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參照的「18個月」
這個預言確實非常大膽,畢竟沒有人可以肯定量子電腦所在的物理製程會不會有瓶頸?或是計算為度增加是否都可以被有效運用?
大膽的預測總是令人印象深刻:我前一次看到雙指數成本的預測就是在物理奇書「奇點臨近」,當中談到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的章節裡(這本書就是我的部落格典故由來),沒想到第二次看到雙指數成長就會在自己的研究領域。
後更:量子霸權實驗的應用
我必須把此前提到的,Google 量子霸權實驗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部分收回。
根據物理學家Scott Aaronson的部落格文章(Q9簡報P8)顯示,這種實驗可以產生「可驗證的隨機模型」:其提供了從「偽隨機變數」產生「隨機變數」的過程,且最後產生之隨機亂數是第三方都可以信任的。
這種把量子電腦當作隨機亂數產生器(Tru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的雲服務對加密貨幣領域,乃至整個密碼學領域都有所幫助。
除了眾所熟知的「線上賭博和抽籤」需要隨機亂數之外,「權益證明(POS)」在抽籤決定驗證者時也需要隨機變數。
在以太坊 2.0(ETH 2.0)升級的幾個重點中,就包含了鏈上隨機變數、和進展到權益證明。(另外一個升級目標就是升級到後量子密碼學的簽章)
只能說,這或許能讓加密貨幣社群,在未受量子計算破解非對稱加密之害之前,提前因此受益。
延伸閱讀:Google 正式發表量子霸權:量子電腦反而大大幫助區塊鏈「POS 權益證明」的完整性
相關報導
科普專題|從Google 量子霸權的威脅開始,一篇看懂區塊鏈與量子電腦之間的長期抗戰
【量子電腦的問世將毀滅加密貨幣?】學者:應該擔心的是其他領域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