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確鑿的需求存在,又有新加坡來牽頭,印太地區的市場應該能為致力於用區塊鏈創造真正經濟價值的業內同道們帶來難得的機會。本文原自 孟岩的區塊鏈思考 所著文章《去了一趟非洲,我现在相信区块链的机会在印太地区》,由 PANews 整理。
(前情提要:Adaverse研究報告:非洲、南亞和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加密貨幣採用率 )
(背景補充:非洲|納米比亞央行:商家可接受數位貨幣進行支付;正研討CBDC可行性 )
6 月 20 日至 24 日,我受新加坡金管局(MAS)的邀請參加了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舉辦的首屆 「普惠金融科技論壇」,並且在往返途中在新加坡和杜拜停留數日,前後整整兩週時間,正好沿著印太地區北緣轉了一個半圓。去之前我就聽人分析過,區塊鏈實體經濟應用、或者說區塊鏈的真正的機會並不是在美國、歐洲或者東亞,而是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正好就是環印度洋地區,也稱為印太地區。雖然這些分析也是頭頭是道,但是對於我來說,畢竟是道聽途說,對這種觀點還是將信將疑。
所謂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跑了一趟,確實獲得了一些直觀的感受,也對於印太地區區塊鏈的發展前景也多了幾分思考,因此也想通過本文分享一下我的主要看法。當然,一個短短兩週的行程,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是不足以得出什麼深刻的結論,僅供業內參考,也歡迎批評和不同意見。
1. 背景
我這次之所以能夠參加 「普惠金融科技論壇」,是因為 Solv Protocol 和我們在澳洲孵化的生態合作伙伴 Uniz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以下簡稱 UBT)受到 MAS 邀請,贊助並參與到論壇當中。我作為 Solv 的代表,從澳洲墨爾本出發,途經新加坡、杜拜,於 6 月 20 日清晨抵達盧安達首都基加利。在基加利期間,我與 UBT 的代表 Belle Lou 女士和 Chong Ren 先生一起主持了一個關於 ERC-3525 在真實世界資產(RWA)行業應用的分論壇,發表了一個展會演講,參與了兩個圓桌論壇,並且與盧安達央行的副行長、MAS 首席金融科技官,以及迦納、柬埔寨、奈及利亞、肯亞等國的央行官員及 FinTech 領域的企業家進行了交流,參觀了盧安達大屠殺紀念館,並且特別花了一天時間遊覽了盧安達 Akagera 國家公園,到這個國家的鄉村地區走了走,可以說是收穫滿滿。
普惠金融科技論壇(Inclusive FinTech Form)是新加坡 MAS 倡議舉辦的一個政府與產業峰會,主要內容,在我看來,就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官員、銀行家和企業家坐在一起探討如何通過金融科技創新來向這些國家的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提供金融服務,幫助他們實現快速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參會者除了東道主盧安達和主辦方新加坡 MAS,主要來自東南亞、南亞國家,如印度、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孟加拉,以及非洲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如奈及利亞、肯亞、坦尚尼亞、尚比亞、烏干達、迦納、南非等國,幾乎都有代表到場。這個會議之所以第一次舉辦就有這樣的格局,主要還是因為新加坡和盧安達的品牌號召力。作為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後發國家,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間成長為高收入先進經濟體,在金融服務、社會治理、科技產業等方面所取得的的成就,在印太發展中國家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而盧安達在 1994 年種族大屠殺的悲劇之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不到三十年時間裡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典範。這兩個國家的政府聯手,確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2. 盧安達印象
此次參會,是我第一次到非洲,而第一次非洲之行,目的地就是盧安達,這其實是事先沒有想到的。十多年前在 IBM 的時候,公司曾有動議讓我去肯亞出差支援非洲拓展戰略,但最後未能付諸實行。當時瞭解非洲的基本情況,覺得如果有朝一日去非洲,應該是去肯亞或奈及利亞這樣比較 「發達」 的地區,絕沒有想到首次登陸非洲會是盧安達。
跟大多數人一樣,之前我對於盧安達的唯一印象就是 29 年前那場恐怖的大屠殺。1994 年盧安達大屠殺發生於 4 月至 7 月之間,但關於大屠殺的訊息密集傳到國內時,已經是 7 月,因此我對於那場大屠殺的記憶,是跟那一年的美國世界盃聯絡在一起的。記憶裡,電視新聞節目前一分鐘還在播報世界盃比賽的精彩畫面,後一分鐘就是大屠殺當中遇難人體的慘狀。我記得當時我對於這一新聞時間最大的感受並不是恐怖或者難過,而是一種震驚和難以置信,覺得 21 世紀都近在咫尺了,馬拉度納都吃了禁藥了,巴喬點球都打了高射炮了,美國都開整資訊高速公路了,怎麼這個世界上還會有一個國家搞種族主義大屠殺?而且一殺就是一百多萬人!簡直是匪夷所思,這得是個多麼野蠻落後的地方啊。多年之後我看了電影《盧安達飯店》,對於大屠殺的前因後果稍有了解,但還是不覺得自己會跟盧安達有什麼聯絡。
但這次去盧安達之前,已經聽到很多人跟我介紹說,盧安達是近二十多年來非洲最為成功的國家,號稱 「非洲的瑞士」 或者 「非洲的新加坡」。但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畢竟才是一個人均 GDP 不到一千美元的窮國,怎麼能跟瑞士和新加坡相提並論呢?
在盧安達待了四天,應該說對我來說衝擊巨大。我初步理解了外界對於盧安達加以美譽的原因。全面介紹我的盧安達印象,將是一篇數千字的文章,在這裡我只是結合本文的主題簡單介紹幾個點。
自然條件
盧安達面積 2.7 萬平方公里,多山,號稱 「千山之國」。我們對於盧安達自然情況的最深刻印象,是其極佳的氣候。盧安達緊貼赤道,但是時值夏季,氣溫只有十幾度到二十幾度,溼度 40 左右,乾燥涼爽,極為舒適,與溼熱的新加坡和酷熱的杜拜形成鮮明對比。而且盧安達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總體乾燥涼爽,雨季則溼潤溫暖,單就氣候而言,確實是非常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當然據我們所知,其附近的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大片地區都具有類似的氣候特徵,完全不符合我們對於赤道地區的印象,這可能是因為附近巨大的維多利亞湖所產生的氣候調節作用。
人口
盧安達大屠殺時,全國共有 700 萬人口。延續三個月的大屠殺導致 100 多萬人喪生,另外 100 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在短短數月之內損失 200 多萬人口。但是隨著戰爭結束,民族和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29 年來盧安達人口快速增加,也成為周邊國家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如今已經有 1,300 萬人口。當年的大屠殺是胡圖族對圖西族的暴行。大屠殺之後,盧安達政府不再允許區分胡圖族和圖西族,大家都是統一的盧安達民族。就外形來說,盧安達人確實有一些特點,是高個子的人比較多,男性 190 以上並不少見,身形修長俊美,五官立體,面板顏色也較更南部的非洲人要淺一些,美女帥哥很多。
經濟和基礎設施
盧安達是一個內陸多山國家,資源比較匱乏,主要特產是咖啡和茶葉,人均 GDP 900 多美元,大致相當於我國 2000 年的水平,但是實際上生活水平和基礎設施狀況也就相當於我們 1990 年代初的狀態。道路質量尚佳,但過於狹窄,經常是雙向兩車道,一輛慢車可以把後車擋半天。在盧安達期間,遇到一次停電,不知道是偶發還是常態。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大致相當於我國四五線市鎮,農村則還能看到很多土房子。不過政府已經啟動計劃,為所有窮人建設和提供免費住房,條件相當不錯。全民普及基本醫療保險。汽車數量不少,品牌也不算差,但是油品質量差,空氣中充滿著嗆人的尾氣味道,令我呼吸之間彷彿回到 1990 年代初。
治安與文明程度
相比較於盧安達的經濟水平,其安全和文明程度達到了令人驚訝的高水平。治安非常好,一個外國人獨行夜路不必有任何安全上的擔憂。人民普遍熱情友好,彬彬有禮。我們在路邊駐足準備橫穿馬路的時候,行駛中的各種車輛都會停下來等待,小孩子見到外國人會熱情地揮手致意。當然我們也注意到,盧安達有大量的軍警荷槍實彈在街頭巡邏,顯然這種安全是政府積極治理的結果。據說盧安達的治安已經成為其國家名片,是周邊國家都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政局
盧安達現任總統保羅・卡加梅是 1994 帶領盧安達愛國陣線從海外殺回國、推翻搞大屠殺的臨時政府、解救人民於苦難之中的英雄人物。在新政府中先是擔任副總統,2000 年就任總統,至今已經連續執政 23 年。根據盧安達憲法,他至少可以執政到 2034 年。卡加梅治下,盧安達政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加,社會保障不斷增強,不但解決溫飽問題,而且普及醫保,並且正在為全民解決住房問題。因此,卡加梅總統在民間擁有極高的支持度。
語言
盧安達人普遍掌握多種語言,除了本地語言之外,很多人都會說法語、英語和斯瓦西里語。學校裡英語和法語都是必修課。因為曾被比利時長期殖民,法語才是盧安達人的首選外語,所以他們英語發音普遍不標準,具有很強的法語腔。但是他們的表達十分流暢,能夠自如地使用較高階的詞彙和句型。一旦我們熟悉他們的口音,就能用英語與他們比較順暢地交流。
媒體、通訊和金融基礎設施
盧安達家庭尚未普及電視機,桌上型電腦更是少見,但是幾乎每個成人都有智慧手機。當地最流行的手機是中國手機廠商傳音在非洲的品牌 Techno,其次是三星。蘋果 iPhone 只有少數富人用。貨幣是盧安達法郎,匯率為 1160 兌換 1 美元,而且幾乎每年都會貶值幾個點。在支付方面,現金還是主要的支付方式,其次是手機移動支付。如果只能刷卡的話,在很多地方可能會遇到支付困難。ATM 機能找到,但普及度有待提高。本地最流行的手機移動支付品牌是 MoMo,也有一些競爭對手,比如基加利銀行推出的 BK。肯亞著名的移動支付系統 M-Pesa 在盧安達也很流行。全國基本覆蓋 4G 網路,很多公共場所提供免費 WIFI。據我們親身嘗試,網速不錯。
以上是我對於盧安達的一些印象,雖然看上去似乎跟主題無關,但其實瞭解其社會背景,對於理解我下面的主要觀點十分必要。當然,因為時間太短,難免有偏見和謬誤,希望更瞭解情況的朋友可以指出。
3. 一步跳進區塊鏈
說實話,在參會之前,我自以為我們所帶過去的基於區塊鏈的 ERC-3525 數位票據技術,對於這些印太國家來說可能有點超前了。我想,他們可能還是應該先去普及電子支付吧。但令我沒想到的是,我們的方案獲得了熱烈的迴應。在這次會議期間,我向聽眾介紹了我們為澳洲央行 CBDC 所開發的數位發票試點專案。一個盧安達企業家現場舉手發言說,這就是我們非洲需要的東西。來自奈及利亞的一個科技 VC 直接要求跟我們建立聯絡討論投資意向。西非國家迦納央行的官員問我,ERC-3525 技術能否幫助非洲國家解決各國央行數位貨幣互操作的問題?柬埔寨央行科技創新部門的一位代表也邀請我們與他們深入討論如何在跨境供應鏈中應用 ERC-3525 技術。凡此種種,使我驚喜之餘,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究竟為什麼印太國家會對這種前端技術如此青睞呢?
我跟幾位新解釋的非洲朋友以及比較瞭解印太市場情況的新加坡朋友交流了此事,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就是東南亞和非洲的後發國家在數位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中,並不滿足於 「補課」,不想重複美國和中國走過的路,而是希望一步到位,直接跳進 3.0 時代,也就是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經濟。
為什麼他們普遍有這樣的心態呢?
如果我們把美國首創的、基於 POS 機、信用卡、銀行間清結算網路和的電子支付體系視為數位金融 1.0,把在中國大放異彩的移動網際網路支付體系視為數位金融 2.0,那麼可以說印太國家的普遍狀態是 1.0 和 2.0 同時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如我剛才在介紹盧安達網路和金融基礎設施時所提到,他們很多商店裡沒有 POS 機,銀行卡很不普及,支付主要通過現金。往前一步應該怎麼走?很顯然,他們不打算把寶貴的資金耗費在給 1.0 「補課」 上,因為這些國家大多沒有足夠的經濟體量和銀行體系,也不想把資金浪費在鋪設 POS、ATM 機上,這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雖然中心化移動支付體系,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數位金融 2.0,已經非常成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令這些國家心猿意馬。
首先,中心化的網際網路支付體系天然具有資料壟斷的傾向,這個系統的運營中心可以隨意窺探、使用和控制所有使用者的私有資料,從而輕鬆地獲得一個經濟體的主要執行資訊。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印太國家顯然不希望一個由外國企業運營的中心化支付系統壟斷本國市場。因此,他們普遍都希望扶植本國的中心化支付體系。
其次,山頭林立的碎片化網際網路支付體系帶來巨大的整合摩擦,降低區域合作的效率。在非洲和東南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十分活躍。在盧安達,我遇到的非洲人,不論來自盧安達、奈及利亞、肯亞還是迦納,言必稱非洲。因此,他們對於彼此之間支付和金融系統的的互聯互通要求非常高。在整個論壇期間,凡是涉及到金融系統互操作性的話題和場次,都是參加人數最多、會場最擁擠、發言最積極、討論最熱烈的,可見他們對此重視程度。但是這幾十個國家,除了少數幾個國家人口上億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幾千萬人口的低收入經濟體,每個國家搞好幾個自己的迷你支付寶,加起來一百幾十個支付公司,不但重複浪費,而且每一個都長不大,形不成規模效應,也不利於數位金融的深度發育。除此之外,而數百個碎片化的迷你支付寶,會產生巨大的對帳摩擦,對於協作的效率和信任帶來很大的影響。此外,這種靈活高效的中心化支付體系對於金融和資料隱私監管所提出的嚴峻挑戰,在發達國家都沒有解決,更不用說讓印太國家來自主解決了。
當然,網際網路支付畢竟是方便快捷且相對成熟的技術,因此這些國家對此也還是態度積極的。但是當區塊鏈逐漸展露出其技術優勢和應用前景之後,印太國家確實對於基於區塊鏈的數位金融體系抱有超越其他地區的熱情。通過跟他們的交流,我總結他們看重的區塊鏈優勢有四點:
首先,區塊鏈平衡了這些區域在數位經濟方面既要協作,又要保護隱私和資料主權的需求。我們知道,在中心化體系中,之所以隱私和資料主權必然被核心平臺的運營者掌握,是因為中心化系統將基礎設施的運營權與資料的所有權不分青紅皁白地一股腦交給了平臺運營者。使用者要便利、要網路效應,就得向平臺讓渡自己的資料主權。對於平臺來說,所有監管措施都只能提要求喊口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之有效的技術監管手段。而在區塊鏈中,運營權與資料主權分離,基礎設施的運營權是分散在各個節點手中,而資料主權,是由使用者通過密碼學機制自己掌握的,不存在平臺運營方篡奪資料主權的問題。與此同時,區塊鏈上的資料是防篡改的,可以被第三方驗證的,因此容易獲得信任。信任是協作的基礎,因此區塊鏈既能夠促進協作,又能夠保護資料主權和隱私,達成了一個理想的平衡,特別符合印太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需求。
其次,區塊鏈開放互信的環境和智慧合約自動執行的機制,有助於解決不同國家數位金融系統互操作的問題。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在區塊鏈上發行自己的數位貨幣、數位證書和數位資產,而由於區塊鏈內在和信任傳遞機制,以及資料的標準化程度,將這些體系整合起來的難度和複雜度比整合傳統中心化系統低得多,可以達到極高的自動化程度。在這次論壇期間,我們就向某國央行建議,利用類似 Curve 那樣的機制來完成多國貨幣之間的自動兌換。我們甚至設想了閃電貸在某些場景下的有趣應用。
第三,區塊鏈使得貨幣程式設計成為日常工具。由於區塊鏈系統基於密碼學的安全模型相對於中心化系統更加簡單完備,因此可以做到極高的開放度。在中心化系統裡需要層層授權、道道把關的一些操作,在區塊鏈上可以直接放出來給普通使用者使用。貨幣程式設計就是一個例子。中國的網際網路支付搞了這麼久,真正敢於放出來給使用者使用的功能,也就是 「搶紅包」、「群收款」 之類的初級應用,還得是平臺方慎之又慎才推出來的,使用者自己是沒有能力對支付進行程式設計的。而區塊鏈允許任何人通過智慧合約對貨幣和支付進行程式設計,這種開放度是網際網路支付望塵莫及的,也是對印太國家非常有吸引力的一個能力。當聽眾看到我們展示的 ERC-3525 自動份額計算、自動分帳、支付狀態重新整理 UI、設定支付限額和時間等功能,都感到非常興奮,希望能夠在這個基礎上自己對資產和貨幣流進行更訂製化的程式設計和控制。
第四,區塊鏈可以支援建立新的監管機制。中心化的金融科技系統,由於監管者無法直接從系統層面實施監管,因此所有的監管規則都是某種君子協定,監管手段只能是定點抽查,管中窺豹,不但成本高昂、反應遲緩,而且效果非常差。很多人都抱怨現在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把正派的創新者管得死去活來,真的碰上肆意妄為的巨蠹,卻又一籌莫展,無所作為,十足的親者痛仇者快。而在區塊鏈中,一旦建立起可信的數位身份、數位帳戶、數位證書系統,監管者可以通過智慧合約程式碼實施實質性的管控,無論是事前的立法預防、事中的調整應對,還是事後的取證執行,效率相較於今天的監管技術,至少有兩個數量級的提升。因此,在這次論壇中,數位帳戶和數位證書也成為熱門話題。我跟一位奈及利亞 FinTech 專家交流,詢問他對於奈及利亞發行央行數位貨幣的看法。他說,央行數位貨幣的主要意義不在於支付,那些天天抓住支付效率來質疑區塊鏈價值的人格局太小,重點在於,央行數位貨幣的普及將促使每一個企業和個人建立數位身份和數位帳戶,讓他們使用數位錢包。這是下一代數位經濟和金融監管的最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對此見解我深以為然。
由此可見,這些國家對於區塊鏈的興趣,是有真實的邏輯。相比較而言,像中美這樣的大國、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經濟體,受到使用者習慣和現有系統的拖累,對於全面採用區塊鏈,在一段時間內可能確實存在包袱較重、動力不足的問題。而印太後發國家,反而輕裝上陣,迫切希望跨越式發展,跳過 1.0 和 2.0,直接基於區塊鏈構造面向未來的、跨境的數位經濟基礎設施。
4. 條件分析
興趣是真實的,那麼能做成嗎?我們還需要分析一下這個市場的條件。
首先,市場對於跨境整合需求強烈,那種單一大市場會反覆在中心化系統和區塊鏈系統之間糾結,而跨境需求強烈的地區,對於區塊鏈這種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需求就比較明確。這一條印太地區當然符合,尤其是東盟地區、中東阿拉伯國家和非洲,都是政治碎片化、經濟一體化的地區,為區塊鏈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溫床。
其次,資料主權意識較強。如果一個國家甘願把自己的資料主權交給另一個國家的中心化平臺,那麼也就沒有必要使用區塊鏈了。不過隨著這幾年世界各國資料主權和隱私保護的意識崛起,這樣的國家應該是越來越少了。即便是在非洲的低收入國家,政府也不再願意接受其數位經濟被外國實體所掌控。這也增強了區塊鏈對於這一地區的吸引力。
第三,基礎設施達標,尤其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這一點環印度洋國家也基本達標。據瞭解非洲情況的朋友介紹,在中國的支援之下,過去幾年來非洲國家的電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突飛猛進,現在 80% 以上的成人有手機,將近 6 億人開設了移動支付帳戶,具備了上區塊鏈的基本條件。
第四,經濟發展對數位金融基礎設施提出迫切需求。這一點也符合印太地區的現實情況。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構,環印度洋越來越成為覆蓋從原材料到生產製造全鏈條的經濟發展活躍地區。另一方面,本地區三十多億人口以中低收入國家為主,近幾年經濟發展都開始加速,可能將進入一段貿易和區域合作帶動的高速經濟增長週期。這無疑對數位金融的發展提出了要求,這也有利於區塊鏈在這一區域的發展。
從這四點來看,印太地區都非常有利於區塊鏈產業的發展。因此,應該說,這個地區很有可能會在未來幾年之內發展成為區塊鏈產業的重要市場,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領區塊鏈的發展。
當然,他們也有很明顯的劣勢,主要是基礎設施還顯得薄弱,很多貧困人口用不上智慧手機,連不上網路。另一個劣勢是相關人才極度匱乏,基本沒有自己開發相關系統的能力,需要從外部引入。
5. 新加坡的戰略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上面的這些分析,有一個機構很早就看到了,那當然就是新加坡金管局。近期新加坡金管局釋出了一系列專案和白皮書,很明顯就是針對跨國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去的,主要有三個計劃:
第一個是 Project Guardian,跨境的數位資產網路,是一個由多個區塊鏈與傳統中心化網路共同組成而成的數位資產網路,作為整個體系的基礎設施。
第二個是 Project Orchid,就是 Purpose Bound Money,可程式設計的數位貨幣。這個技術我這幾天介紹了兩次了,我認為是十分重要的技術。MAS 推這個 PBM 主要是在保持貨幣的若干重要屬性的前提下,能夠為貨幣支付的監管提供一個新的技術框架。
第三個是 Project Savanah 等數位證書專案,其目的是對使用者主體的身份、帳戶、資格、交易記錄等進行可靠的表達和確認。
後面兩個專案其實都是解決監管問題。其實產業區塊鏈長期做不起來,並不是如很多人所說,限制太多、沒有炒作空間、沒有投機性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兩個:帳戶沒有上鏈,資金沒有上鏈。一旦這兩個問題解決,各種企業和個人都會蜂擁而至。而要讓政府放心引導企業和個人上鏈,讓傳統機構放心地把資產、資金和業務搬到鏈上,就必須先解決可監管性的問題。因為在現代主流經濟中,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實施經濟和金融制裁,這都是繞不過去的需求,也可以說是 crypto 基礎設施與產業區塊鏈的最大差別。如果 MAS 的這兩個計劃能夠推進,一方面建立對帳戶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建立對錢的管理能力,基本上就把產業區塊鏈短板給補上了,實現帳戶上鏈和資金上鏈也就有希望了。
MAS 的這一整套計劃,顯然不是給自己設計的。新加坡就 600 萬人口,而這套計劃的規模和尺度,是以十億人口為單位的。我認為,新加坡這是吸取了過去將近十年產業區塊鏈屢戰屢敗的教訓,牽頭為印太地區制定的一個有步驟、有條理、有結構的區塊鏈和數位經濟基礎設施發展戰略。
我不禁想到,如果 2019 年中國藉著政策東風能夠推行類似的戰略,由政府主導有序建設基礎設施、帳戶系統、可程式設計貨幣和監管技術的框架,可能現在中國的產業區塊鏈應用也已經初具規模了,能夠向外輸出了。類似網際網路、產業區塊鏈這種級別的基礎設施,政府的戰略和扶植對於早期體系的建設還是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我們回顧網際網路早期的發展歷史就會明白,市場機制在尋找創新方向方面更加有效,但是一旦創新方向確立,恰當的政府戰略和產業政策是能夠加速產業發展的。
當然我也不是說 MAS 這次就一定能成功,畢竟要讓各方面條件都具備,還是要花很多時間的。即使基礎設施搭建好,市場流動性要逐漸建立起來,也需要很多時間。但我覺得 MAS 找到了正確的路線和需求市場,確實有可能比較快地建立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市場之間的價值閉環和回饋迴路,從而引領這個產業通過快速迭代實現高速發展,領先全球其他地區。
我跟很多新加坡朋友交流,瞭解到新加坡對自己的定位,是成為未來數位經濟世界的中心。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新加坡的實體經濟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了。但是在數位經濟當中,新加坡的物理空間將不再成為限制,而是有機會成為全球性數位經濟的大國,這是新加坡的雄心。
有確鑿的需求存在,又有新加坡來牽頭,我現在相信印太地區將成為區塊鏈產業發展的熱點區域了。這個市場應該能為致力於用區塊鏈創造真正經濟價值的業內同道們帶來難得的機會。
📍相關報導📍
非洲|納米比亞央行:商家可接受數位貨幣進行支付;正研討CBDC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