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透過正反兩方辯論,探討坎昆升級以來以太坊出現的通膨現象,以及未來趨勢。
(前情提要: 深度探討以太坊:ETH 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背景補充: V神3年倒貨8.5萬枚ETH挨轟!Vitalik喊「從未盈利」:全資助Web3與慈善)
以太坊(ETH)近期一直處在市場討論的風口浪尖。從 Vitalik 本人對於 DeFi 的言論,到其個人的拋售動作,以及圍繞著整個以太坊基金會的諸多非議,ETH 似乎正面臨著 The DAO 事件以來市場情緒最為負面的時刻。
在接下來的這篇文章中,我們並不會聚焦這些相對主觀的話題,而是希望去討論另一個已被擺在檯面的客觀數位問題 —— 坎昆升級以來,ETH 自 Merge 之後的長期通縮趨勢遭到了逆轉,如果當前的趨勢持續,ETH 的供應量可能會在幾個月內恢復至兩年前 Merge 時的水平,並繼續通膨。
在部分市場分析人士看來,ETH 近期的通膨趨勢才是該代幣表現不振的根本原因 —— 在需求並未明顯變化的情況下遭遇了顯著的供應增長,供需失衡致使下跌。
最近幾天,多位以太坊生態的頂級玩家(包括研究員、專案創辦人、VC 代表等等)已就該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且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立觀點。
前情提要
在理解這場辯論之前,我們需要先把時間倒回今年 3 月。
3 月 13 日,以太坊於信標鏈(Beacon)時隙(Slot)高度 8626176 處正式啟用 Dencun 硬分叉升級(下文均用「坎昆升級」表述),本次升級的重點為 EIP-4844 ,即將在以太坊區塊中新增一個額外的資料空間 Blob,專門用於處理 L2 相關交易。
事後回看,坎昆升級在降費方面表現相當理想,隨著 Blob 的引入,L2 網路的交易費用顯著降低,而隨著與普通交易共同「擠」在 calldate 的 L2 相關交易被移至 Blob,以太坊主網本身的交易費用也出現了一定下降。這本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觀察者卻發現 ETH 的供應趨勢出現了變化 —— 從通縮狀態,逐漸轉向通膨。
之所以造成這一情況,是因為以太坊自三年前 EIP-1559 落地以來便引入了「將部分交易費用直接銷燬」的供應調整機制,以永久減少流通中的 ETH,降低以太坊的通膨水平。
ultrasound.money 資料顯示,今年 4 月初(坎昆升級啟用後不久),ETH 的淨通縮量(以 Merge 為參考標準)一度達到了約 45.7 萬枚的峰值,但由於 Blob 的引入顯著降低了 L2 和 L1 的交易費用,自那時起 ETH 的銷燬數量出現了顯著下降,淨通縮量已縮減至約 20 萬枚 —— 這意味著升級以來 ETH 的供應量已增長了逾 25 萬枚。
截至發文,以過去 30 日的資料估算,ETH 可能會在一年內增發 94.4 萬枚,但只能銷燬 15.1 萬枚,綜合計算後 ETH 已處於通膨狀態,實施通膨率則為 0.66% 。
綜合上述資料可以很直觀的得出結論,至少在過去半年之間,Blob 的出現導致 ETH 的長期通縮趨勢遭到了逆轉。基於此背景,市場的討論則集中在此趨勢是否會持續?DA 服務(Blob)對於 ETH 而言是否具有價值反哺效果?L2 的交易增長能否帶動 Blob 需求的提高,繼而推動 ETH 重回通縮狀態?
正方觀點:靜待拐點
在本次辯論中,以太坊生態投資者 Ryan Berckmans 可被視為正方代表,其核心觀點為:當前 Blob 的利用率尚不飽和,但隨著 L2 需求的提高,Blob 飽和之後將會市場將會就有限的 Blob 空間進行競價,從而提高 Blob 費用佔比進而提高銷燬數額,推動 ETH 重新回到通縮。
在近期的 X 文章中,Ryan 提到過去幾個月內 Blob 的利用率大約穩定在 80% 左右,每個區塊大約會購買 2.4 個 Blob(上限為 3 個);與此同時,L2 本身則在不斷改進 Blob 利用效率。
因此,Ryan 認為雖然從絕對數位來看 Blob 的需求並未出現明顯增長(利用率維持在 80% 左右),但這並不一定代表真實情況,因為增長可能被 L2 正持續進行的效率優化給抵消了。從 L2 beat 的資料網站的呈現結果來看,L2 之上的需求也一直保持著較好的增長態勢。
基於此背景,當 L2 的需求繼續增長推動 Blob 的利用率進一步增長,有限的 Blob 供應將導致 L2 開始競價,這有利於推動以太坊主網的費用收入增長。長線來看,源自於 DA(即 L2 的 Blob 競價)的費用收入甚至可能超過常規的 L1 收入(即以太坊上普通的交易執行費用)。
反方觀點:價值無法迴流 L1
針對 Ryan 的觀點,DeFi 協議 Ambient 創辦人 Doug Colkitt 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 X 文章中,Doug 提到許多人都希望看到 Blob 的需求繼續增長並實現供應飽和,繼而逆轉 EIP-4844 部署之後的 ETH 通膨趨勢,然而這可能並不會實現,因為 Blob 的飽和不太可能導致 ETH 的銷燬量有任何實質性的增長。
Doug 解釋道,L2 之上的大多數邊際交易都是金額較低的「垃圾交易」,如果 Blob 達到飽和狀態並進入競價模式,L2 之上的交易成本勢必會大幅提高,而邊際交易對於價格往往極為敏感,因此 Blob 成本的增長將間接導致 L2 之上小額交易的急劇減少。
Doug 繼續表示,除非金額相對較大的 L2 交易數量出現激增,否則 Blob 的需求增長便不會推動 ETH 的銷燬增長,從而無法改變當前的通膨趨勢。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在可預見的將來以太坊都無法通過 DA(Blob 費用)來為主網累積價值。
相對於誰對誰錯,討論本身或許更加重要
正如坎昆升級之前,很少有人能夠預料到 ETH 的供應變化情況一下,關於 Blob 供應飽和之後 ETH 的供應是否會迎來新的變化,暫時也沒人能夠給出定論。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僅聚焦了「Blob 的需求增長能否引發 ETH 供應變化」這一個命題之上,關於「ETH 的供應變化究竟是不是幣價的影響因素」則是另一個維度的命題。
從專案發展的角度來看,在 Blob 能夠提供有效擴容的前提下,「低費用 + 通膨」和「高費用 + 通縮」究竟誰好誰壞也存在爭議;除此之外,Blob 供應飽和之後,運營成本上漲 L2 賽道內部變化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Ryan 在其文章中猜測了 L2 賽道內部的一些潛在變化:
- 是否會出現一些 L2 因 Blob 成本上漲而被迫倒閉?
- 是否會有 L2 轉向 validium 方案?
- 是否會有 L2 轉向 L3 並與其他一些更大的 L2 共享 Blob 空間?
- 如果 Blob 費用增長,究竟漲多少才是合理的?
- 費用佔比預計能夠達到多少?
- 如果 Blob 太貴,是否會有 L2 退回使用 calldata 方案?
…… 這些都是尚未被充分討論的待解問題。
Doug 亦在其文章中提到,他的觀點僅僅是為了駁斥一些人提到的「ETH 將很快回歸通縮狀態」一事,但他也不知道究竟哪種情況才是正確的。
一些聲音認為,以太坊網路應該像一個高速增長的初創公司那樣去看待 L2,並將低收入的 DA 服務視作一種通過虧損來佔據市場份額的策略,在份額增長後再考慮盈利;另一些聲音則認為,以太坊可能永遠都不需要通過 L2 盈利,而是應該通過 L2 觸達更多的使用者群體,使 ETH 一種貨幣資產。
這些話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思想碰撞,或許相較於「Blob 的需求增長能否引發 ETH 供應變化」的結果,圍繞當前狀態及趨勢的討論本身才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