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與區塊鏈產業公司之間的糾葛是該領域新創公司經營上的障礙,鑑於這些公司頻繁經手了新興的資產類為——「數字貨幣」。面對這個尚未受到完整監管、部分匿名的新型數位金融市場,銀行往往因為監管上的疑慮與高合規成本拒絕接受這些公司開設帳戶。
銀行不太願意為區塊鏈產業公司開設帳戶是以往至今、遍佈全球都出現普遍的狀況。
彭博社於3月3日報導,在紐約乃至香港的資產管理公司,即便成功從各種傳統大型基金中募集了數十億美金,像匯豐或摩根大通這樣的銀行機構仍然不願為它們開設最基本的銀行服務。
密碼貨幣在過去兩年暴漲後,即使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但仍舊難以洗刷一直以來背負的負面形象,即使許多產業人士大力呼籲建立自律組織、打擊反洗錢、詐騙甚至恐怖主義融資,但媒體、監管機構乃至於公眾的觀點仍對於這個產業有著巨大的疑慮。
我遇到了一些非常站得住腳的密碼貨幣從業人員,他們不值得這麼差的聲譽,並希望對該產業進行監管,但對於之中的所有人來說,還是有很多人試圖欺騙大眾、洗錢或者逃漏稅。
曾共同替歐洲議會撰寫涵蓋密碼貨幣的金融犯罪論文,身為律師以及安特衛普大學教授的 Robby Houben 表示。
即便是身在號稱「擁抱區塊鏈」的歐洲島國馬爾他,依舊面臨著銀行拒絕服務的窘境,Times of Malta 於3月1日報導,透過聯繫當地律師事務所和金融公司,證實當地銀行正在拒絕這些公司開設帳戶的申請,稱這超出了他們的「風險偏好」。
報導表示有消息指出,這些銀行甚至不分辨「區塊鏈公司」之中的差異。在這些公司中,有些純粹發展區塊鏈技術服務(像是區塊鏈應用項目),另一些則是大量經手密碼貨幣業務(像是虛擬貨幣交易所、支付處理商)。
雖然馬爾他財政部長 Silvio Schembri 表示一些銀行願意為區塊鏈技術公司開設帳戶,但不會為與密碼貨幣有關的公司開戶。
負面形象
比特幣社群一部份的價值觀建立於對傳統金融體系得不信任,作為一個傳統體系外、自由、不受監管的數字金融網路,其野蠻發展的歷史也成為了現在走向主流的障礙之一。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於2013年關閉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1.0(Silk Road),創辦人 Ross Ulbricht 目前面臨終生監禁,這是第一個透過密碼貨幣進行黑市買賣的地下網路交易市場,在網路世界稱為暗網(Darknet)區域運行,毒品、槍械甚至更多違法交易部分在此進行。
名為 Mt.Gox 的交易所曾佔了八成的世界比特幣交易量,於2014年這間位於日本的交易所宣布遭到駭客攻擊,隨後宣佈破產,損失交易所持有比特幣10萬顆與使用者的比特幣75萬顆,2015年日本警方逮捕的其執行長,指控涉嫌盜用公司資金。
密碼貨幣世界不乏這些獵奇故事,這些具有吸睛題材的故事吸引了媒體大篇幅的爭相報導,當然比特幣等密碼貨幣也長期成了這些精彩犯罪、意外故事的一員。
– 東森新聞在2018年4月如此介紹比特幣 –
>>【動區專題|破除迷思系列(三)】比特幣可以用來犯罪?——美國緝毒局DEA特工:請繼續用,比較好抓
>>比特幣真的被用在洗錢?專門追查非法交易的美國緝毒局(DEA)特工透露了一些數字
不信任、成本太高
除了難以洗刷的負面形象,這也牽動了銀行在處理密碼貨幣相關業務的合規成本,很明顯的,銀行仍然對於這些吃力不討好的燙手山芋仍保有一定距離。
反洗錢通常要求銀行了解其客戶的身份和目的,並且能夠追踪客戶資金的來源。建立一個合規的監控系統對銀來說成本十分高昂,LexisNexis 於2018年發布的報告,美國金融服務公司的反洗錢合規成本達到253億美元,大多銀行可能認為密碼貨幣業務不值得它們花費這類型的預算。
由於缺乏信任,銀行(或者說監督銀行的金融監管機構)也無法接受密碼貨幣相關公司提供的反洗錢措施,若加上銀行親自下來執行合規業務成本又太過高昂(想像一下花旗銀行針對每個區塊鏈公司追蹤鏈上交易與錢包地址),其往往願意選擇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全數拒絕」。
彭博社報導,位於華盛頓密碼貨幣智庫Coin Center的執行董事 Jerry Brito 表示:「雖然近年來(密碼貨幣)合法用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銀行保持全面拒絕更為簡單」。
位於加州的數字資產管理公司 Alameda Research 的執行長 Sam Bankman-Fried 則表示。
『去當地的摩根大通分行開設帳戶』這種標準答案並不適用於密碼貨幣產業。
大型銀行為密碼貨幣產業提供銀行服務並非違法行為,但這是一個大規模的合規問題,他們不想把資源用於解決這之上。
每天都在打仗的業者
銀行不願意開設業務也造成了許多密碼貨幣業務公司的營運困難。
大型交易所 Bitfinex 就因為被銀行拒絕,而展開了它的「銀行流浪史」。
Bitfinex曾與富國銀行合作,作為法幣全球轉移的戰略夥伴。但在2017年4月的時候向銀行業巨頭富國銀行提起訴訟,由於在此前富國銀行打算開始限制Bitfinex在全球範圍內發送資金的能力。
具體而言,該銀行總部設在舊金山聯邦法院的訴訟稱,該銀行當時禁止Bitfinex與四家台灣銀行有業務往來,去完成銀行的境外電匯。 據Coindesk報導,根據Bitfinex提交的投訴,富國認為有問題的銀行是凱基銀行、第一商業銀行、華商商業銀行和台新銀行。
該案件的原告是台灣iFinex公司,以及兩家英屬維爾京群島子公司和數字資產轉讓公司Tether。
2017年4月,富國銀行(Wells Fargo&Co)終止了與Bitfinex的合作,從那時起,該交易所那陣子是如何轉移法定貨幣就成了外界探不透的疑雲,交易所至今仍然仰賴著銀行作為全球金融的命脈,後來又傳出開戶的 Nobel Bank 宣布破產,目前 Bitfinex 落腳在巴哈馬的 Deltec Bank&Trust 開設了銀行業務。
>>最神秘交易所・銀行流浪史——Bitfinex的爭議與疑雲究竟來自何處?
而老牌的比特幣交易所Kraken也面臨類似問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在短時間內關閉了該交易所的工資帳戶,其創辦人暨執行長於1月份在推特上發布的貼文指出:「基本上我們不得不利用洗錢者的藝術來生存」。
幸運的是,目前台灣虛擬貨幣交易所MAX、BitoPro以及幣寶皆有合作銀行,其中MAX特別設有信託帳戶。但之間合作的信任程度卻難以知曉。
不過配合銀行也必須承擔一定的限制,近期仍有許多台灣本地交易所用戶反應,即便完成了了解你的客戶(KYC)註冊,原本開通的出入金帳戶也會遭到降級而無法使用,動區詢問不具名業內人士,其表示很可能是遭合作銀行的內部名單否定而被拒絕服務。
新創公司仍舊越來越多
當然,在大多銀行搖擺不定的立場中,隨著區塊鏈新創公司不斷增加,也有一些小銀行找到了需求缺口,開始吸納這些密碼貨幣公司的生意。
上週, 總資產約 458 億美元的紐約銀行 Signature Bank 宣布很快就會為百慕達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包括那些致力於確保帳戶安全的密碼貨幣新創公司。該銀行發言人指出,大多銀行照理上「不願意」為處理數字資產的公司提供服務,並解釋說他們擔心違反國際法規。
其他銀行像是歐洲的Bank Frick、聖地亞哥的 Silvergate Bank 都積極想要接收這些密碼貨幣業務。
儘管大型機構正逐漸與密碼貨幣產業靠攏,仍然無法扭轉大多數銀行不願意支持這些區塊鏈公司的現況,隨著新創公司越來越多,產業規模持續成長,這樣的現象終究會造成問題。
拒絕提供基本的銀行業務是很瘋狂的,這阻礙了該產業的發展,迫使這些公司發揮想像力來解決問題。
據彭博社,NKB 集團是位於倫敦、提供數字資產投行業務的公司,其經紀業務負責人 Ben Sebley 指出:
銀行對此過度謹慎。
?相關報導?
「交易所帳戶,不是線上遊戲帳號買賣!」BitoPro 幣託交易所警告:買賣帳戶行為恐涉刑法
Bitfinex的波蘭銀行帳戶遭檢扣4億歐元:調查涉及毒梟集團洗錢與詐欺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