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傳統金融常常提到的「黑天鵝」、「灰犀牛」時刻意義究竟是什麼?本文細數兩者的差異,並整理加密貨幣領域的那些危機時刻。
(前情提要:比特幣搶先美股暴跌,黑天鵝作者:還認為BTC可對沖風險的人,請遠離金融)
(背景補充:FTX受災統整》最大債權人血虧2億!紅杉、淡馬錫、Paradigm 等世界級VC團滅)
不管是在加密貨幣市場、傳統金融市場,常常在文章或新聞報導都會看到「黑天鵝」、「灰犀牛」這兩個名詞,對於投資者來說,這代表著什麼意義?兩者又有什麼不同?
黑天鵝的意義是什麼?
「黑天鵝」一詞由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於他的同名書籍中所提出,指的是一種極端罕見且無法預測的事件。這些事件通常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並在事後被人們解釋為「理所當然」,塔雷伯在他的書中強調,傳統的統計和風險模型無法有效地捕捉這些極端事件,因為它們基於過去的數據,而黑天鵝事件在過去從未發生過,因此無法被預測。
在我們的文化中,預測黑天鵝是不可能的,但證實黑天鵝是必然的。
塔雷伯在書中強調不能僅僅因為過去的經驗是安全的,就認為未來也會如此,並且提醒人們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時,常常會有邏輯誤區,習慣構建出自己的幻想和解釋,以便「自以為」能夠理解和掌控狀況,「在真實世界中,大多數變化都是非線性的,且不是平滑的。」
如果你聽到某位「知名」經濟學家使用「均衡」或「常態分佈」這樣的詞語,不要跟他爭辯;不用理睬他,或者試著把一隻老鼠放進他的襯衫。
為什麼取名叫做「黑天鵝」
「黑天鵝」這個名詞在古代被用來形容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歐洲人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認為黑天鵝不存在。然而,在澳大利亞被發現了黑色的天鵝,此發現顛覆了人們的預期和既有的理論,同時也成為一個象徵著不可預測事件的例子。
此外,「黑天鵝」這個詞彙本身帶有強烈的視覺意象,容易讓人聯想到罕見、突然、不可預測的事件,這與塔雷伯在書中想要傳達的概念非常相符,並且容易被人們記憶。
幣圈曾經有過的「黑天鵝」事件
加密貨幣市場的價格波動劇烈,並且各國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不依,監管力道也不相同,常常受到技術、法規、市場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例如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新監管政策,或是突如其來的大規模駭客攻擊…等等,讓更多事件難以預測。
2020 年 3 月 12 日正值武漢肺炎爆發,加密市場出現兩次大幅下跌,前後僅相隔 13 個小時。首次下跌在早上,大約落在 25%左右;第二次下跌在美國時間半夜,比特幣在幾分鐘內直接跌穿 4,000 美元,成為七年以來最大最深的單日跌幅,那時分析師事後分析原因僅能歸納:系統性崩跌。
延伸閱讀:3.12 黑天鵝事件(一):加密貨幣市場結構導致的崩潰
一年多後,中國三大金融業協會在 2021 年 5 月 18 日共同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已禁止任何涉及加密貨幣的相關業務,同時警告投資人,加密貨幣市場為投機市場。聞訊後加密貨幣市場直接大跳水,當日跌掉 13,591 美元,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實際損失規模,高達 25.6 億美元,單日爆倉破 90 億美元,比特幣 7 天內跌幅逾 50%。
延伸閱讀:BTC跌破40,000!中國全面封殺比特幣業務:禁止交易、定價、承保等加密貨幣應用
作者塔雷伯對幣圈又愛又恨
至於黑天鵝作者塔雷伯怎麼看待加密貨幣,2018 年他曾表示比特幣可能成為「一項保險政策」,來提醒政府他們不再能完全壟斷「貨幣」的控制權。2020 年 6 月動區還曾經報導,塔雷伯坦言「要分一點資產配置給加密貨幣」,因為其具有極強的爆發性,甚至某些功能可能會部分取代央行。
不過在 2021 年,塔雷伯對於比特幣的態度突然 180 度大轉彎,原本明明是比特幣狂粉的他,開始炮轟比特幣根本「不具備」對沖通貨膨脹風險的能力,並下重話稱比特幣為開放式龐氏騙局、傻瓜遊戲。
延伸閱讀:「比特幣是龐氏騙局!」《黑天鵝效應》作者態度逆轉:BTC不具抗通膨能力、散戶別碰
灰犀牛的意義是什麼?
「灰犀牛」一詞由作家和風險分析家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於她的書籍《灰犀牛》中提出。灰犀牛指的是那些顯而易見、有可能發生,但經常被忽視或推遲處理的風險事件。
這些事件通常具有高概率發生,並可能對個人、組織或社會造成嚴重的衝擊,但因為人們傾向於專注於其他事物,或因為處理這些風險需要艱難的決策,所以往往被忽視。灰犀牛的概念強調,及早辨識這些風險並採取適當的行動,可以幫助減少未來的損失。
越是拖延不決,灰犀牛就會越有機會蓄勢待發,最後以比原本更大的破壞力撲來。
「灰犀牛」與黑天鵝不同的點在於「可預見性」與「頻率不同」,灰犀牛強調的是被忽略的、明顯存在的風險,而黑天鵝則強調的是極端罕見且難以預測的不確定事件。
為什麼取名叫做「灰犀牛」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之所以選擇「灰犀牛」這種動物,是因為它象徵著強大、明顯和具有威脅性的存在,同時也呼應了這些風險的特點。與「黑天鵝」不同,「灰犀牛」強調的是那些我們明明能夠看到的風險,但卻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惰性、困難的決策、轉移注意力等)而被忽視的情況。
作者:灰犀牛很適合形容加密貨幣
灰犀牛作者曾在 2022 年的專訪中表示,此概念非常適合解釋加密貨幣市場的熱潮。她說,每個人如何定義加密貨幣是不是一頭「灰犀牛」取決於他們的角色和觀點。
如果從參與打造產業領域的人角度來看,將貨幣政策交給傳統金融機構可能帶來比去中心化金融前景更大的風險。然而,對各國的央行而言,加密貨幣的普及可能代表失去對金融體系的掌控權。投資者或個人則可能對加密貨幣市場的持續成長感到樂觀,認為不投資可能是風險;但對於預期加密貨幣是泡沫的人來說,將資金投入才是真正的風險。
幣圈曾經有過的「灰犀牛」事件
由 Terra(LUNA)推出的算法穩定幣 UST 在2022 年 5 月 10 日凌晨出現大幅度脫鉤,至此開始死亡螺旋,市場大量用戶恐慌將 UST 燒毀重新鑄造回 LUNA 代幣後向市場傾倒,代幣 LUNA 幾乎歸零,當時除了造成大量用戶、鯨魚血本無歸,不少加密貨幣的頂級風險投資公司也遭遇重創。
延伸閱讀:懶人包 | UST崩盤始末》8,400 萬美元,撬動 400 億 Defi 金融帝國
不少分析師認為,其實 LUNA 的暴雷早就有跡可循,在 2022 年年初開始它就飽受爭議,透過 Luna-UST 雙幣機制,成功地在加密市場中推廣了自己的算法穩定幣 UST,這迅速提升了 Luna 的價格和市值。與此同時,用於推廣 UST 的 Anchor Protocol 卻受到批評,此機制普遍認為是一種不可持續的「龐氏騙局」。
MakerDAO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Rune Christensen 早在同年 1 月就公開炮轟 LUNA 與警示加密貨幣市場:
請注意,「UST」和 「MIM」確實是龐氏騙局,並且我尊重這點。你肯定可以從他們身上賺到很多錢,但它們不是為供應彈性而構建的,一旦市場抽出資金,就會歸零。
現在停止欺騙用户自己是長期穩定的,應該讓追求長期穩定的用戶退出提供其流動性。
延伸閱讀:MakerDAO共同創辦人開嗆:Terra、Abracadabra 的穩定幣 UST、MIM 都是龐氏騙局
另外,以太坊從去年 9 月 15 日正式從 PoW 轉向 PoS,完成執行層與共識層的合併後,利用顯卡挖礦與 PoW 夢就此結束,來不及退場的礦工手上只剩下大幅跌價的礦卡,現在只剩下不到 2% 的顯卡礦工還在苦撐挖其他小幣,然而以太坊從工作量證明(PoW)轉向(PoS)其實是可以預見的,這些礦工雖然知道,但認為還是遙遙無期,或者還能有最後掙扎的機會,這就屬於「投資挖礦」灰犀牛的一種。
延伸閱讀:Joeman、草爺投資顯卡挖礦為何慘賠?專家曝「被當韭菜割」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