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名科幻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近日出席中國科幻大會時,針對 AI 發展對科幻創作的影響發表看法,他認為,AI 最終可能會在創作上取代大部分的科幻作家,僅有些特別巔峰、極有創造力且文學能力極強的作家暫時不會被 AI 代替。
(前情提要:黃仁勳霸氣喊「幾乎全世界都搞錯了」,面對 DeepSeek 威脅 NVIDIA 底氣何在?)
(背景補充:Deepseek 利潤率 545%「估市值破百億」?彭博開酸:理論值、使用者不一定想付費)
2025 中國科幻大會 28 日在北京首鋼園開幕,大會現場發布《2025 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指出 2024 年中國科幻產業的總營收為 1,089.6 億人民幣,較前一年基本持平,且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規模。
2024 年,科幻閱讀產業營收為 35.1 億人民幣,較前一年增長 10.7%,科幻影視產業營收為 67.1 億元,科幻微短劇與中短視頻發展勢頭強勁,科幻遊戲產業營收為 718.1 億元,較前一年增長 10.2%。
劉慈欣:AI 可能改變科幻創作形態
中國知名科幻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在會上表示,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為科幻提供了獨特的「現實土壤」,載人航天、量子通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突破,都可以成為科幻故事的素材,《流浪地球》中舉全球之力拯救地球的情節,正是中國價值觀在科幻中的生動體現。
劉慈欣還對 AI 發展發表看法,他認為,AI 可能會改變整個科幻創作的形態:
按照 AI 發展的趨勢,它最終可能會在創作上取代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這確實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在劉慈欣看來,有些特別巔峰、極有創造力且文學能力極強的作家暫時不會被 AI 代替,但這類作家比例很小。
DeepSeek 完全有可能取代科幻小說家
而劉慈欣在大會期間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被問到 DeepSeek 未來是否有可能替代科幻作家?
劉慈欣回應,暫時不太會,但是再過 10 年、20 年,從理論上說完全可能替代科幻小說作家,他認為,從科學的角度去講,所有人類作家的身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被 AI 所替代的。
在談到該如何去應對這種局面時,劉慈欣建議:
我個人認為首先停止自我安慰,坦然去面對技術的衝擊,以及這種衝擊對我們的領域所造成的那種天翻地覆的影響。
劉慈欣設想,未來閱讀或採用 AI 定製,讀者向 AI 提出需求,就能生成小說,不滿意還能重新生成,那時 AI 寫作質量可能全面超越人類,他也提到,目前的 AI 創作仍存在侷限性,比如缺乏真正的情感體驗、社會洞察力和獨特的創造力。
劉慈欣呼籲創作者停止用靈魂、情感等概念自我安慰,主張直面技術革命帶來的根本性改變。
1963 年出生於北京的劉慈欣,是中國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科幻作家,是中國科幻領軍人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美名,。
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是亞洲首部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其作品以宏大的宇宙觀、科技想像與深刻人性思考融合著稱,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球狀閃電》等多部小說,更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相關報導📍
打破輝達壟斷? Google地表最強AI模型「Gemma 3」用1顆H100,擊敗DeepSeek、OpenAI
輝達財報營收成長114%超預期,黃仁勳為何不畏 DeepSeek 衝擊?
DeepSeek 帶動中國 AI 投資潮,香港恒生科技指衝上三年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