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社群成員提出「應用層動態收費」新提案,主張小型資金池收取較高抽成、大型資金池則僅收 1%,以激勵建設者並降低用戶負擔,力圖在手續費下滑與競爭加劇之際穩固生態。
(前情提要:十年風雨洗禮,以太坊還能迎來「偉大的暴漲」嗎?)
(背景補充:ADA創辦人開嗆以太坊「三大缺失」:Vitalik 承認 Cardano更好,ETH 十年內可能消失)
面對生態收入下滑與競爭升溫的雙重挑戰,以太坊社群成員今日提出一項針對應用層(app layer)資本分配機制的新收費結構提案。該提案希望在激勵建設者與抑制過高抽成之間取得平衡,維護以太坊在去中心化資本配置領域的長期競爭力。
以太坊應用層推動「動態收費結構」
由 Kevin Owocki 與 Devansh Mehta 發起的提案,主張為應用層資金分配機制(如 QF 平方募資法、Retro Funding 回溯資助、Deep Funding 等)建立一套可持續的動態收費結構。提案中提出的公式如下:
收費額度 = max(√(1000 × N), N × 1%)
(其中 N 為流向專案的總資金量)
這代表:
-
小型資金池(如數十萬美元級別)將根據平方根公式,收取較高比例費用。例如,17 萬美元資金池將收取約 7%(約 13,038 美元)的開發者費。
-
大型資金池(超過 1,000 萬美元)則統一以 1% 抽成,避免過度抽成。
此設計意圖解決兩大問題:一方面讓小型資金配置系統有合理回報,吸引機制建設者持續投入;另一方面避免大資金池被過高費用蠶食,提高資本配置效率。

此外,提案亦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資金流使用「基礎計算法」或「累積計算法」,以在傳統資金池與群眾募資(crowdfunded pools)場景下靈活調整抽成分配,避免出現過度激勵或削弱使用意願的問題。
收入壓力下的生態自救
此提案針對的問題並非偶然。根據鏈上數據分析公司 Santiment,2025 年 4 月,以太坊主網的手續費收入已跌至五年新低,DeFi 與 NFT 市場活躍度持續疲弱。此外,2024 年 Solana 新增開發者數量(7,625 人)超越了以太坊(6,456 人),使得以太坊開發者社群的領先地位不再穩固。
在這樣的環境下,維持應用層建設者的經濟誘因,避免流失至其他鏈,成為以太坊當前極需解決的挑戰。動態費率提案,正是試圖在「建設者激勵」與「用戶成本控制」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值得注意的是,提案也鼓勵未來將部分費用(10%-25%)返還給基礎設施維護者,例如智能合約開發者與開源庫貢獻者,進一步打通整個生態系統的正向資金流。
動態收費成為鏈上資本分配新範式?
若動態費率設計能在 Gitcoin Grants(GG24)等即將到來的資助輪中試點成功,將可能成為未來鏈上資本分配機制的新標準。
它不僅有助於提升小型創新項目的活躍度,也能在大型資金池中,建構一個可預測、透明且公平的費用體系。對於面臨外部競爭與內部信心下滑的以太坊而言,這場從「費用結構」開始的變革,或許正是轉危為機的起點。
📍相關報導📍
以太坊敲定 Pectra 升級 5/7 上線:帳戶抽象、L2擴容與提高質押上限,三大改進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