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全球政策總監 Sarah Wynn-Williams 爆料,臉書針對未成年用戶檢測自卑等社群焦慮情緒字眼,藉此投放奢侈品、化妝品等產品廣告給孩童,藉此牟利引發爭議。
(前情提要:Meta 前高管爆料祖克柏舔共罪狀:秘密造「臉書台港言論審查」工具、出賣Facebook用戶隱私)
(背景補充:祖克柏 460 億鎂元宇宙投資打水漂?Metaverse 賽道還有戲嗎)
社群網站巨頭臉書上周爆出提供言論工具讓「中國總編輯」使用引發台港地區言論篩選爭議,前全球政策總監 Sarah Wynn-Williams 在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言論引發爭議,也讓臉書創辦人祖克伯面臨許多潛在的官司,但 Meta 發言人 Ryan Daniels 迅速做出回應,稱證詞「與事實不符,充斥不實指控」。
不過隨著該言論發酵完部,Williams 當天在國會發送的其他內容也開始被民眾,其中臉書涉及未成年少年所使用特定的「行為定向模型」,引發不少爭議,臉書疑似利用未成年人的焦慮與自卑情緒來銷售廣告產品。
如何操控年輕人?
行為定向或者稱為「意圖定向」是當前網路行銷重點的行為理論,也是演算法針對的重點,利用網頁的 cookie 及蒐集使用者個人數據來進行精準的行銷,將更適合的廣告投放給客戶,來達成更好的銷售數據,已經是業界的常態。
通常為了避免維護個資蒐集爭議,網站都會在顯示正式內容前,跳出同意cookie 蒐集的按鈕,形同要客戶先行同意「行為定向蒐集」等定型化契約,不過以往的案例中,鮮少看到社群網站針有對未成年的部分進行內容僅告與說明,而臉書直接將未成年作為客製化演算法的部分,是否違反各國兒少法,也因起關注。
Williams 在國會上指出,臉書使用了「沮喪」「自卑」等字眼偵查,企圖獲取消費者的情緒,而當臉書後台透過個資與演算法,確定使用者是屬於 14~17 歲的未成年少年時,便會針對其心理狀態、以及社群焦慮,推送相對應的美妝產品與可向同儕炫耀的產品等廣告商給未成年使用。
而當前針對 14~17 歲範圍之用戶,臉書是否有針對各國兒少法客製化定型化契約完整提醒使用者、家長相關風險?就大多數的使用體驗,以及臉書的否認來看,可能臉書並沒有針對其作充足的提醒,相對於 Youtube 與 Twitch 等近幾年逐漸完善兒少相關規範的平台,臉書疑仍有未爆彈未拆,而該風波已引起社群炸鍋。
通常應該怎麼做?
針對兒少法(各國年齡定義不一)所針對的客群,業界在網站內容若有涉及未成年權益的事宜,通常第一步會設置年齡確認彈窗來避免爭議,就算客戶未成年(舉例註冊後謊報年齡,仍要觀看如 18 禁內容),業者也可以透過定型化契約(事前與使用者約法三章)來逃避第一步的責任,業者可以聲明自己不知道使用者為未成年用戶。
而臉書本次的爆料問題在於,Williams 稱臉書明知道消費者就是未成年還刻意利用,因此無法使用消費者已先閱讀定型化契約的方式逃避責任,其主動向確認的未成年提供差異化服務,是否符合各國兒少法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與不得記載事項,且有充分揭露給監護人知曉,就網站營運實務上,臉書難逃其咎。
祖克伯大麻煩
前 Meta 全球公共政策主任 Sarah Wynn-Williams 除了爆料利用未成年行銷廣告以外,還爆料 Meta 為進入中國,與中國政府合作開發審查工具,祖克柏親自組織了台港地區言論審查計畫,在 2015 年為中國市場開發代號為「Project Aldrin」的審查系統,該系統配備「病毒式計數器」(virality counters),當貼文超過 1 萬次觀看時,會自動觸發由「總編」審查的機制。此系統不僅計畫用於中國大陸,還在主要在香港和台灣啟用。
而臉書近期也在反壟斷法庭上遭遇挫折,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庭上針對臉書在競爭對手 Instagram 與 Whatsapp 等為成長茁壯時,就將其收購下,觸犯了反壟斷的相關法規。
FTC 律師 Daniel Matheson 認為臉書建立了行業壁壘,讓消費者缺乏合理的替代選擇,希望迫使 Meta 出售 Instagram 和 WhatsApp,以恢復市場競爭。
而Meta 法務長 Jennifer Newstead 則反駁「缺乏依據」,更說市場上還有包括 TikTok、YouTube、X 和 LinkedIn 等平台皆為其競爭對手,要說收購且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就讓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是很誇張的說法。
不管怎樣臉書近期可說遇上了大麻煩,這次的大麻煩與可與子公司切割的 Libra 業務完全不同,這是 Meta 主產品出現了問題,祖克伯要如何面對這些天價的訴訟,將是業界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