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既有的產品概念,friend.tech 打造了一款不創新的「現象級」產品,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前情提要:如何在FriendTech的分叉專案中尋找價值? )
(背景補充:Friend.tech預設抽成、交易磨損太高!分析師痛批:終變成騙局! )
你有多久沒有在螢幕使用時間上見到 dApp 了?不論是不是所謂的 ponzi,friend.tech 確實做到了。
雖然有人戲謔地調侃,friend.tech(下文簡稱 ft)最厲害的是他們「調動頂級 KOL 的能力,這個是不可複製的」。而頂流 KOL,以及 Paradigm 在加密行業的「金字招牌」,確實成為了 ft 第一、二輪火爆的引擎,但卻沒辦法解釋近期 ft 的發展態勢。
從資料上看,ft 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八月底到九月初這段時間的冷靜期不僅讓 ft 遠離大眾視野,也讓投機客數量進一步減少。
是產品不斷的更新迭代為近期 ft 較為健康的增長打下了基礎。本輪 ft 的擴張也迎來了更多的 DeFi、NFT 玩家。甚至還有些許出圈效應,一些 Youtube 網紅、OnlyFans 主理人、作者、網際網路大廠從業者和 VC 等群體也加入了 ft。
即使 9 月 22 日,ft 降低了對自我購買類使用者的積分獎勵,也難掩市場的熱度,ft 的 Total Value Locked(TVL)還是創下了新高。
2023 年 9 月 28 日,ft 產品上線約 49 天,團隊手續費收入約為 1500 萬美元
從社交產品的角度看,ft 的資料也可圈可點。根據其官方 公佈的資料 顯示,ft 的次日留存率超 75%,周留存率超 50%,即產品粘性強,使用者還在大量使用這款產品。同時,活躍金鑰持有者平均每天使用 FriendsTech 的時間超過 30 分鐘。
雖然有網友調侃,27 分鐘都用來重新整理頁面,不過近期 ft 似乎加強了伺服器效能,使用體驗上較之剛上線之時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對於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重點不全在於 friend.tech 本身,以及其中的 ponzi 設計和財富效應。ft 的真正意義是告訴市場,通過已有的技術,我們可以搭建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即使產品還在早期階段,但通過創意和成熟的運營手段,也可以表現出成為消費級產品的潛力。
即使 ft 不成功,其使用的可以繞過蘋果稅的 PWA 技術、無需助記詞的登陸方式、L2 低手續的互動方式和優化的交易撮合形態。可以告訴奔湧而來的創辦人和開發者,即使不做新公鏈和 zk,也還有很多可能性。
而以上提及的每一項技術均不是 ft 原創。正如亨利・福特所說:
「我沒發明任何新東西,我只是把他人幾百年來的發明組裝成了汽車。」
本文不旨在研究 ft 是否為社交的 Uniswap 時刻(Is Friendtech the Uniswap Moment for Social)。而是將根據 friend.tech 創辦人 Racer 的社交平臺和已知資訊,從第一步登陸介面開始,解析 ft 使用的協議和基礎設施。如有未能涉及的協議,歡迎各位讀者告知,以便補充。
堆疊 1:PWA
不只是強繫結 Twitter,ft 最初的產品還強綁定了一個老技術 ——PWA(Progressive Web App,漸進式 Web 應用程式)。
雖然被稱為老技術,但滿足 ft 推送的需求還不滿一年。Farcaster 創辦人 Dan Romero 的介紹,Safari 在 16.4 版本(2023 年推出)的更新加強了對 PWA 的支援,這使得使用者可以較為穩定的獲得 ft 的訊息推送。
總的來說,PWA 還是一個網頁應用,但通過在移動端提供標準框架,得以在 Web 應用中實現和原生應用相似的使用者體驗。包括訊息推送、後臺載入、離線使用、原生應用介面(類似原生應用的 UI 和 UX)和桌面圖示。
PWA 對於很多開發者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在國外,Jack Dorsey 時代的 Twitter 早已支援 PWA,而國內的微博和少數派等很多平臺也都支援 PWA,使用體驗也非常優秀。甚至在加密圈,Coinbase、Orca、PancakeSwap 等專案均支援 PWA 應用,和 ft 一樣,很多 DEX 還支援跳轉到手機本地的 MetaMask 等錢包,完成授權。
而對於加密圈來說,PWA 技術還意味著繞過了各類商店軟體的監管和 30% 的 Apple Store 分成。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幾年前 Epic 和蘋果就要塞英雄的「蘋果稅」問題吵的天翻地覆。
而就在蘋果和多家遊戲巨頭就「蘋果稅」問題爭論不休之時,亞馬遜的雲遊戲業務 Luna 就巧妙的選擇了 PWA 模式繞過了 Apple Store 的監管。
在筆者與一些開發者的溝通交流中得知,即使在不考慮蘋果稅的情況下,PWA 上線的綜合成本較之於登陸應用商店更低,且同等使用者量級的運維成本也較低。
在本次 ft 使用 PWA 技術並成功吸引足夠關注度之後,PWA 可能會成為加密行業產品的一個重要實現路徑。
同時,PWA 技術也是 ft 在推出後,得以快速迭代和不斷新增新功能的一大助力因素。
堆疊 2:Privy—— 嵌入式錢包
「下載」完成後,ft 並沒有選擇加密使用者熟悉的傳統方式(下載錢包、儲存助記詞、切換網路、將錢包連線到應用程式等),而是通過 Google 帳戶和 Apple ID 登陸的方式,為使用者建立了一個新的自託管錢包,以此避免了儲存助記詞或私鑰的體驗,簡化進入流程,弱化了產品的加密屬性。
這裡 ft 選擇的是 Privy 的嵌入式錢包的方式,達到與現在很多國內外主流的登陸方式一樣的體驗 —— 用微信、QQ 或者 Google 等主流平臺帳號授權登陸。
如果你認為這種嵌入式的實現方式可有可無的話,那麼可以想像另一個版本的 ft:下載 MetaMask 錢包,與 MetaMask 連線,然後將 Twitter 連線到該帳戶。每次想從應用程式上的其他人那裡購買 key 時,都必須跳到 MetaMask,簽署交易,然後回到應用程式。而這種使用者體驗下的 ft 基本上被排除在所有傳統使用者之外。
採用嵌入式錢包並不是對加密的背叛,Privy CEO Henri Stern 表示,事實上它只是某些應用程式體驗的一個非常好的替代方案 —— 可以把電子信箱登陸的傳統網際網路使用者和加密原生使用者放在同一起跑線上。
根據 Privy 的 介紹 ,嵌入式錢包使用了 MPC 的技術,通過 Shamir Secret Sharing 實現:其錢包安全資料被分為 N 份,並且可以使用 N 份中的 M 份來恢復。目前的 Privy,將錢包安全資料分配了三份,集合其中兩份可以觸及帳戶。
延伸閱讀:V神批評的MPC錢包,能成為Web3吸引10億使用者嗎?
嵌入式錢包最終達到的結果是,Privy 無法單獨重構助記詞和訪問使用者私鑰,並且使用者可以隨時訪問自己的私鑰,而無需通過 Privy。即 friend.tech 和 Privy 都無法訪問使用者的私鑰,但使用者可以獲得完整的加密貨幣錢包。
不過 DefiLlama 創辦人 0xngmi 也曾在社交媒體上 表示 :
「目前 friend.tech 將使用者的金鑰儲存在前端,容易受到攻擊」。
但 Privy 的嵌入式錢包在 2023 年 3 月份才推出,且還在更新產品,例如近日就為其增添了恢復密碼功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如今被詬病的新地址問題也會被解決,甚至硬體錢包也可以以某種方式接入 ft。
堆疊 3:RaaS—Base,(Rollup as a Service)
完成帳號註冊和登陸,並將 Twitter 繫結後,向新建錢包注入以太坊(包含主網和 Base 兩個選項),轉入該帳戶 Base 鏈的以太坊是 ft 的唯一且通用的貨幣。得益於每筆交易都發生在 Base 鏈上,ft 的使用者交易手續費極低。
從 Base 上線的火爆可以看出,市場逐漸將「一鍵發幣」的事實轉變為「一鍵發鏈」(RaaS,Rollup as a Service)敘事的預期。基於 OP Stack 構建的 Base,某些資料甚至超越了 Optimism 本身。總結此前各大機構和媒體的敘述,OP Stack 擁有共享安全性、功能強大,費用低廉和開源等特性,使用 RaaS 可以極大的避免加密行業中盛行的「造輪子」問題,也降低了割裂。
而未來,越來越多諸如 Conduit、Caldera 和 Eclipse 等 RaaS 協議的上線,或許一鍵部署 L2 可以很快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堆疊 4:bonding curve
ft 創辦人 Racer 似乎對 DeFi 情有獨鍾,在其創作的上一款 圖片社交分享產品 Stealcam 之中,她就引入了自動交易撮合機制,將 Stealcam 開圖權的價格以 10% 加 0.001 ETH 的頻率向上遞增,同時向創作者支付一定的協議收入。
延伸閱讀:Friend.tech上一代社交產品「stealcam」詳解:窺看隱私與創作者經濟的融合
而在 ft 之中,Racer 直接將所有的交易構建在 bonding curve(聯合曲線)之中,無需任何的外部 LP(Liquidity Provider),每個 Room 的參與者之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交易媒介。每個人 Room 和 Key 的價格都是有理可依,有跡可循。簡單透明的計算方式,避免了繁雜的算計和交易漏洞。
當然,很多使用者在討論目前 bonding curve 下的 key 價格過高,會影響潛在加入者的支付意願等現象,可能也是 ft 團隊需要面對並解決的問題。
堆疊 5:其他
即使 ft 的一切都來自於 Base 鏈上的智慧合約(使用者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前段與 ft 進行互動),可似乎人人都認為,ft 是 Web 2.5 的產品。
例如 PWA 本身就是一個要靠中心化伺服器支撐的技術,ft 中每個 Room 內的聊天內容是完全中心化的,並未加密和儲存於 IPFS 或者 Ar 等去中心化儲存協議之上。而且使用者地址和 Twitter 使用者的資訊也是強繫結的,在一些使用者看來就是一種吸血鬼攻擊或者寄生。
不過由 ft 引發的一系列衍生活動,都是實打實的基於智慧合約。 例如此前發生的 記憶體池洩漏 事件,導致機器人可以在同一區塊內大量購買新使用者的 key。以及如今推出的,基於網頁端或者 TG bot 端的各種機器人和衍生品。甚至是以後可能會推出的基於 key 的投票、NFT 分發等行為和活動,也都是基於鏈上資料。
延伸閱讀:Telegram Bot賽道為何能爆火?未來如何發展?
在重心逐漸轉向 Mass Adoption 和消費級應用的路上,加密裡關於去中心化的爭議一定不會少。可正如 Privy 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如今的 Web3,面向使用者,而不是專家。
啟示
某種程度上,friend.tech 確實更像是傳統網際網路產品,在產品和規則的調整頻率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迭代速度快,成本低。
產品迭代
ft 的產品迭代速度無疑是遠超加密行業平均標準的。這一點從產品底部的導航欄能最直觀的感受到,初版的 ft 只有主頁、探索和空投三個選項,而現在已經有主頁、關注列表、聊天、探索和空投五個選項。簡而言之,ft 更像一個產品了。
律動還整理了 ft 公佈的更新事件,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產品的更新內容和頻率。如果真如同社群中流傳的,ft 團隊只有 3 個成員的話,這個產品的更新頻率足以讓很多加密圈的使用者大吃一驚。
精細化運營
自從空投獵手們成為加密行業的主要使用者以來,專案方與女巫攻擊的博弈就成了一個重點。而 ft 在積分規則上的黑盒和高頻率調整似乎並沒有引發社群大範圍的中心化討論,甚至很多使用者表示雙手贊成。
快速迭代在 code is law 的智慧合約裡是很難做到的,但 ft 的合約只固定了交易層面,而積分和產品功能是資料層面。怎麼調整可變的規則,才能吸引更多使用者,減少漏洞,激發使用者活力,從而達到促進智慧合約資料優質增長的目標,靠中心化的調整無疑是好辦法。
正如同為使用者所熟知的傳統網際網路產品,要通過大量的內部資料分析、調研和 AB 實驗等很多方式才能摸索出合適的 PMF (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市場契合點)。
ft 團隊在市場的運營策略上也頗具章法。例如在產品的啟動上,第一波的熱度來自 KOL 宣傳下的大範圍冷啟動,影響力波及到絕大部分加密使用者。
當產品上漲勢頭衰竭之時,ft 宣佈的 Paradigm 融資為其產品增加背書,同時也吸引來廣泛的空頭獵手和更多感興趣的機構。同時 ft 團隊還對產品進行了動態調整,不僅迎合了 ft 社群的(3,3)策略,為互相購買提供了助力,也大幅減弱了自我購買者的積分。
美團共同創辦人王慧文在他的產品課裡講到, 在抽象層面人類是熱愛創新的,在具象層面人類是恐懼創新的。
事實上今天大多的成功案例都不是行業內的第一款產品。希望 friend.tech 的出現能激發出行業內更多的新想法和有創造力的產品,期待加密消費級應用更多的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