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連年下滑,有部分學者建議可以取消部分國定假日,藉此提高國內生產力及稅收,這一提議引起當地社會熱議。德國經濟研究所估算,若全國增加1個工作日,可望增加約50億至86億歐元(約新台幣1700多億至3000多億元),約占GDP總量的0.1%至0.2%。不過這一提案卻遭工會與勞團反對。
(前情提要:歐洲Web3田野觀察:德國是科技控、英國金融紳士、東歐野蠻生長 )
(背景補充:OKX 正式成為首批獲得 MiCA 牌照並在歐洲營運的全球加密交易所 )
德國經濟自 2022 年以來持續萎縮,據《明鏡週刊》1 月份報導,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在 2024 年 GDP 萎縮 0.2%,是繼 2023 年 GDP 下降 0.3% 之後的又一次下滑,上一次連續兩年出現衰退的情況還是發生在 2002/03 年。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 甚至預計 2025 年經濟產出將下降 0.1%。如果這一預測成真,這將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低迷期。
德國經濟衰退五大原因
至於德國經濟為何在近幾年衰退如此嚴重,自由財經報導歸納五大原因:
- 能源衝擊:自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莫斯科決定切斷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這對德國造成沉重打擊。多年來,德國的商業模式是以廉價能源為動力生產工業品以供出口。
- 中國競爭:多年來,德國因中國加入全球經濟而受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就業機會卻流向中國。德國公司發現工業機械、化學品和車輛的龐大新市場。
- 國內節省投資:德國在繁榮時期變得自滿,推遲對鐵路和高速互聯網等長期項目的投資。政府平衡預算,有時還透過蓬勃發展的經濟獲得稅收收入而出現盈餘。然而,在2009年的憲法修正案透過限制赤字支出給政府施加束縛,是否放鬆所謂的「債務煞車」將成為新政府面臨的棘手問題。
- 缺乏熟練工人:德國公司很難找到具有合適技能的員工,包括從訓練有素的IT工作者到日托提供者、老年護理人員和飯店工作人員。德國工商會對2萬30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43%的企業表示無法填補空缺職位。
- 官僚主義:對僱用高技能移民構成障礙。德國企業和經濟學家表示,冗長的審批程序和過多的文書工作對經濟造成拖累。
經濟學家:取消國定假日增加經濟
在德國經濟連年下滑背景下,有部分學者建議可以取消部分國定假日,藉此提高國內生產力及稅收,這一提議引起當地社會熱議。
據經濟日報報導,聯邦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施尼則(MonikaSchnitzer)日前接受「明鏡週刊」專訪時指出:
取消一個公共假日可作為經濟改革的象徵性舉措,也能帶來實質效益。
報導刊出後引發熱議,許多經濟學者與政界人士表態支持。德國經濟研究所(IW)所長胡特(MichaelHüther)、衣佛研究所(Ifo Institute)所長菲斯特(Clemens Fuest),以及巴登符騰堡邦財長巴亞茲(Danyal Bayaz)等均認為,德國需面對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問題,提高總工作時數為必要改革。
德國經濟研究所估算,若全國增加1個工作日,依照不同的估算方式,國內生產毛額(GDP)可望增加約50億至86億歐元(約新台幣1700多億至3000多億元),約占GDP總量的0.1%至0.2%。
該機構以「日曆調整法」模擬不同年份工作日與假日分布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並參考1995年德國多數邦取消「懺悔與祈禱日」(Buß- und Bettag)的經驗,推估潛在正面效益。
提案遭德國工會與勞團反對
不過經濟學家的收假提案卻遭到工會與勞團的強烈反對。德國工會聯合會(DGB)執行委員皮爾(AnjaPiel)在社群平台X上評論:
假期是德國勞動文化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助於員工休息與恢復精力,也對生產力提升有實質幫助。
德國基民盟(CDU)國會議員、該黨勞工協會主席瑞德克(Dennis Radtke)表示:
企業本身也從勞工獲得充足休息中受益,尤其在當今遠距與加班常態化的時代,更不應削減法定假期。
面對輿論分歧,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施若德(Christoph Schröder)提出折衷方案,他表示:
與其貿然取消假日,不如考慮將部分假日調整至接近週末,減少國定假日與週末間工作日的數量,即可在不影響休假權益的前提下,提升勞工工作效率。
據了解,德國為聯邦制國家,各邦國定假日天數不一,平均落在11天間,加上法定超過20天的帶薪休假日(Urlaub),德國勞工平均每年享有約6週有薪假期。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數據,德國勞工平均每週工作34.2小時,是歐洲總工時較短的國家之一。
📍相關報導📍
Tether財報出爐:上半年淨利52億美元新高、美債持有量甚至超德國、阿聯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