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需關注黃金與比特幣的互補性,以應對經濟動盪。本文源自 Marsbit Lawrence 所著,由 ForesightNews 重新整理。
(前情提要:黃金再飆新高》歷史統計:比特幣通常將在 100~150 天內跟進拉漲 )
(背景補充:黃金多頭又爆發,如何在加密市場中投資黃金?XAUT 與 PAXG 有什麼優勢? )
2025 年 4 月,比特幣價格在 83,000 美元至 85,200 美元區間內持續震盪,未能突破 86,000 美元的關鍵阻力位。這一價格波動與巨集觀經濟資料的微妙變化密切相關。
美國失業救濟申請人數資料。
4 月 17 日,美國勞工部公佈的初請失業金人數為 21.5 萬人,低於市場預期的 22.5 萬人,表明勞動力市場仍保持韌性。這一資料被視為美國經濟穩定性的重要訊號,但也降低了市場對美國聯準會降息的預期,從而抑制了風險資產的短期投機情緒。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 4 月 16 日的講話中強調,美國近期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遠超預期,可能導致通膨上升與經濟增長放緩的雙重壓力。
與此同時,川普在記者會上講到:「我認為他(鮑威爾)很糟糕,但我不能抱怨,」並指出他第一個任期內的經濟很強勁。川普接著繼續抱怨鮑威爾,稱他認為這位美國聯準會主席在「玩弄政治」,並表示鮑威爾是「我從來都不怎麼喜歡的人」。
隨後川普表示:我認為鮑威爾遲早會降息,鮑威爾唯一擅長的事情就是降息。
儘管美國聯準會明確表示不會干預市場或實施降息,但歐洲央行已率先將利率從 2.50% 下調至 2.25%,創 2022 年底以來新低,試圖緩解關稅政策對經濟的衝擊。這種全球貨幣政策的分化,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比特幣等資產的避險屬性。
從技術面看,比特幣正處於關鍵「拐點」。匿名交易員 Titan of Crypto 指出,BTC 價格在三角形形態內持續收縮,RSI 指標位於 50 上方並試圖突破阻力位,暗示方向性突破即將到來。訂單流分析師 Magus 則認為,若比特幣無法儘快突破 85,000 美元,長期圖表可能轉向看跌。這一價格區間的爭奪,不僅關乎短期趨勢,更可能決定比特幣能否延續 2024 年以來的牛市格局。
歷史關聯:黃金新高後的比特幣滯後效應
4 月 17 日,黃金價格飆升至每盎司 3,357 美元的歷史新高,這一現象引發了市場對比特幣後續走勢的廣泛關注。
比特幣與黃金的歷史走勢比較。
歷史資料顯示,黃金與比特幣之間存在顯著的滯後相關性:每當黃金創下新高後,比特幣通常會在 100-150 天內跟進並突破前高。
例如,2017 年黃金上漲 30% 後,比特幣於同年 12 月觸及 19,120 美元的歷史峰值;2020 年黃金突破 2,075 美元后,比特幣在 2021 年 11 月升至 69,000 美元。
這種關聯性源於兩者在經濟不確定時期的互補角色。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通常率先反應通膨預期和貨幣寬鬆訊號;而比特幣則因其供應剛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成為「數位黃金」敘事下的後發力量。
比特幣與黃金價格走勢的相關性。
Theya 增長主管 Joe Consorti 指出,比特幣對黃金趨勢的滯後性與其市場成熟度相關 —— 機構投資者需要更長時間完成從傳統資產到加密資產的配置轉換。
當前,黃金價格的飆升與美國聯準會政策的不確定性形成共振。
Galaxy Digital 執行長 Mike Novogratz 將這一階段稱為美國經濟的「明斯基時刻」,即債務不可持續與市場信心崩塌的臨界點。他認為,比特幣和黃金的同步走強反應了投資者對美元走弱及 35 兆美元國家債務的擔憂,而關稅政策加劇了全球經濟秩序的動盪。
週期模型與長期預測:比特幣的「冪律曲線」與 40 萬美元目標
儘管短期面臨波動,分析師對比特幣的長期前景仍持樂觀態度。匿名分析師 apsk32 基於「冪律曲線時間輪廓」模型預測,比特幣將在 2025 年下半年進入拋物線增長階段,目標價位可能高達 40 萬美元。
該模型將比特幣市值與黃金市值標準化,並以黃金盎司為單位衡量比特幣價值,揭示了其作為「數位黃金」的潛在估值邏輯。
比特幣價格和算力曲線圖。
歷史週期規律也為這一預測提供了支撐。比特幣的減半效應(每四年一次)通常在其後 12-18 個月內引發牛市,而 2024 年 4 月的減半事件或將在 2025 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顯現威力。
與此同時,機構投資者通過 ETF 等合規工具持續增持比特幣,截至 2025 年 2 月,BTC ETF 總資產淨值已達 936 億美元,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主流資產的地位。
然而,市場也需警惕「預期透支」風險。當前牛市主要由機構囤幣和 ETF 資金驅動,散戶參與度持續低迷,交易所 BTC 餘額降至 2018 年以來最低水平,流動性陷阱風險加劇。若比特幣未能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如支付、智慧合約),其估值可能面臨回撥壓力。
政策變數:關稅、流動性危機與市場重構
2025 年 4 月,美國對華商品關稅飆升至 104%,日本、加拿大等國也面臨高額關稅衝擊。這一政策不僅推高了全球通膨預期,也重塑了資本流動格局。彭博社資料顯示,關稅導致美國物價上漲約 2.5%,家庭年均支出增加近 4000 美元。為應對經濟壓力,美國聯準會可能被迫重啟量化寬鬆,而貨幣超發將進一步強化比特幣的抗通膨敘事。
關稅政策還凸顯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優勢。在傳統跨境支付受阻的背景下,穩定幣(如 USDT)因其低成本和即時結算特性,成為新興市場規避資本管制的工具。例如,阿根廷、土耳其等國的穩定幣溢價率長期維持在 5%-8%,反應出法幣信用危機下的迫切需求。
然而,關稅引發的短期市場震盪不容忽視。4 月 9 日,比特幣價格一度跌至 8 萬美元,日內跌幅達 7%,衍生品市場單日爆倉超 10 億美元。這種波動性表明,比特幣尚未完全擺脫「高風險資產」標籤,其價格仍受巨集觀情緒與槓桿清算的劇烈影響。
結論:新經濟正規化下的資產配置邏輯
當前市場的核心矛盾在於政策預期透支與內生動能的錯配。比特幣的長期價值取決於監管框架與技術瓶頸的雙重考驗。
投資者需清醒認識到,2025-2026 年可能是比特幣「最後的狂歡」。
在這一變局中,黃金與比特幣的互補性愈發顯著。黃金憑藉其歷史共識與流動性優勢,仍是危機中的終極避險選擇;而比特幣則通過「去相關性」驗證了其「數位黃金 2.0」屬性,成為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核心標的。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配置實物黃金與主流加密貨幣的組合,並關注新興市場債券的「錯殺機會」,或是抵禦動盪的最佳策略。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在押韻。無論是比特幣的 8.5 萬美元拐點,還是黃金的 3,357 美元新高,這些數位背後皆是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縮影。唯有保持理性與遠見,方能在不確定性中捕捉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