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太坊每兩週一次的電話會議中,開發人員討論到了在未來以太坊即將走向「Ethereum 2.0」,其中牽涉到非常多重大影響層面的改變,2.0 將會把現有的網路「migrate」到全新的一個網路。此外,一群 ethereum 的資深開源開發人員在昨日的會議上討論了,如果每三個月就實行一次硬分叉的可能性。
開發人員諸如 Alexey Akhunov 和以太坊創造者 Vitalik Buterin 都呼籲接下來開發團隊要審慎防範去影響到現有以太坊的鏈上生態,例如哈里森就提問道,「以太坊升級方案 EIP-615 接下來可能的影響範圍有多大?由於這項改進方案需要非常多的升級才能在幾年後,顯現出它的巨大優勢。」
EIP-615 是下一個伊斯坦堡硬分叉中五項升級方案的其中一個,旨在提升負責運行智能合約以太坊虛擬機(EVM)的效能。
開發人員像是 Swende 擔心 EIP-615 會需要至少兩次以上的硬分叉才有辦法顯現出它的效能,他也提出這麼繁複的工作,雖然或許能在「智能合約的安全性反向分析」上有所幫助,但並不見得能在虛擬機本身帶來太大的效能改進。
Swende 擔心接下來如果要在舊的虛擬機上實現這麼大的改變,會需要好幾次的硬分叉才能完成所有應完成的工作。
那如果,三個月就硬分叉一次?
開發人員拋出了縮短硬分叉間隔的提議來「試試水溫」,例如像是「狀態租金(state rent,向使用者收取儲存數據的費用)」的升級提案,該提案若執行的話,許多智能合約可能必須重新編寫或部署,也會需要多次的硬分叉升級才能讓新的功能完全生效,於是便有了將每次升級的時程改為三個月是否可行的討論。
然而,在以太坊開發公司 Consensys 的資深工程師 Joseph Delong 認為,三個月這樣的時程過於倉促。
以太坊基金會的團隊負責人 Péter Szilágyi 也表示同意,並解釋說:
「如果只是要施行硬分叉並完成,那麼三個月確實足夠,但作為一名[軟體]客戶端開發人員,通常客戶端會需要大量的後續維護工作。因此,如果每三個月進行硬分叉,那麼就沒有時間能做維護和性能改進了。」
以太坊基金會的安全負責人馬丁·霍斯特·斯文德(Martin Hoste Swende)雖然也認為每三個月進行一次硬分叉不是好主意,但他指出,有些簡單升級變更的可能其實並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進行。
「我們不該想著要每三個月安排一次硬分叉,而是分別去檢視某功能是否已經開發完畢並且完成測試,並且它已在所有客戶端中實現。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硬分叉也很快就能順利完成。」Swende在電話會議中表示道。
Parity Technologies 首席技術長弗雷德里克.哈里森(Fredrik Harryson)則希望開發人員一步一步慢慢來實施他們的計劃,因為他認為即使是完整計劃的以太坊硬分叉,以先前六個月時程也從未準時實現過。
「我們可能需要額外的準備工作讓某些流程自動化,才可能進行更短的硬分叉。硬分叉最麻煩的事情往往不是在於編寫代碼,而是其他的準備工作。」哈里森說。
除此之外,以太坊基金會顧問 Greg Colvin 指出,構建以太坊軟體客戶端的大多數團隊目前沒有「合適的人」來處理硬分叉實踐該有的基本工作,例如「設置測試網,運行測試用例,進行測試」等等其他責任。
對此,哈里森則回應是因為團隊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這樣的人力成本。
「對我們來說,這是錢的問題。我們背後沒有足夠的資金。」哈里森打趣道。
雖然同意以太坊 2.0 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大,但哈里森對於接下來挑戰巨大的改進,針對「非常多硬分叉升級要實踐」,給出了初步小結:
「我們不應該因為以太坊 2.0 的一切都很不確定,就去調整我們規劃好的路線圖或想法。」哈里森總結道。
?相關報導?
以太坊下一次硬分叉升級——「伊斯坦堡」考慮執行 ProgPoW,改變挖礦演算法
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來台演講,首次介紹「ZK ZK Rollup」以太坊擴容方案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