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報告顯示:打開ICO 世界排名,我們會發現許多項目其實是有些問題的。最大的問題會出現在他們的白皮書與其智能合約的不一致性。這可能會對投資人造成問題。
由
賓州大學法學專家David Hoffman 所領導的團隊,於本週發佈一篇長達104頁的報告,撰寫ICO 項目的細節分析以及內部運作分析。而他們發現了一些令人困擾的問題:智能合約與項目白皮書的不一致性。
研究報告分析了2017年前50大ICO 項目的白皮書以及其他資料,接著從智能合約下去做仔細分析。
我們分析了程式是如何在這ICO 項目背後運作,並且智能合約要如何滿足其白皮書上所著。我們研究發現很多ICO 案子甚至無法保護投資人免於內部交易的風險。當然,還是有少數ICO 有做到在其智能合約包含這段程式碼。令人意外的是,在一個支持科技自由主義的社群,一個主張利用一段精心設計的程式碼來達到去信任化的信任的社群裡,竟然會出現一顯著的比例的發行人透過未公開的權力結構,依舊採用中心化的控管方法來運作。
換言之,你看到的白皮書與程式碼是脫鉤的。
問題在哪?
這份報告,名曰 “Coin-Operated Capitalism” 深入探討了去年前50名最大的ICO案的其中47個。(另外三個是採位元組碼,他們的分析師無法分析)。以下列出幾項比較常見的問題。
- 代幣供給限制:研究樣本內約莫兩成的ICO案允諾會限制代幣供給量但程式碼並沒有涵蓋。
- 代幣銷毀機制:約莫三成六的ICO案允諾會銷毀未售出的代幣,而其中的6間的程式碼並沒有涵蓋。
- 更改條款:有一些規則會允許ICO之後對程式碼進行重大的更新。然而,其中6間的程式碼中包含了更改條款,即便白皮書上完全沒有提到。
僅僅有2成的ICO公司有符合白皮書的承諾。
這對整體環境會造成蠻大的傷害。當人們要評估一件ICO案時,第一件事情是去看他們的白皮書。而看完白皮書之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這些功能要怎麼實際運作。而智能合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能夠做到“去信任的信任”。如果一件ICO案無法做到自動化,這會對整個生態系造成信任上的傷害。
研究報告更進一步的暗示出,整體來說大眾其實並不了解或不在乎一個項目的白皮書與其智能合約程式碼是否吻合。數據上更顯示,ICO所募集的金額與白皮書承諾事項是否有在智能合約上是沒有什麼關聯的。
事實上,報告中發現,那些白皮書與程式碼一致的對照起那些只有一處不同的,有著一處不同的項目的ICO報酬率是沒有的五倍。甚至,有一個項目發現有四處不同,而他的報酬率是570%。
投資人與其投資前準備
報告中將ICO 投資人分為四種類型:
- 那些只想加入泡沫,並寄望藉此大賺一筆的投資人
- 那些意圖處理有問題的資金的投資人
- 那些利用加密貨幣市場來擴張他的投資組合
- VC與避險基金
最後一組,理論上是最為理性的投資人,相較之下會比較有資源去仔細的審閱白皮書並檢查與程式碼的關聯性,並了解哪個項目是真正的有價值以及是否與白皮書承諾的有所吻合。可惜的是,該報告並沒有針對VC與避險基金是否傾向會將他們的錢注入完全誠實的項目做更多的討論。
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呢?每一場泡沫的起因,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不理性投資與消費。而不理性的一大來源,就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過分嚴重。而每一次的泡沫,宏觀上來看都是市場自我調整的一個模式。
經過足夠長的一段時間,每一個泡沫終將破滅。這會讓一切回歸到基本功,也就是智能合約是否可兌現承諾。而這,也會根本性的改變整個市場的生態。
?相關報導?
【獨立觀點】擔心比特幣是一場泡沫?你該看的是這場泡沫後將會留下什麼
【幣安實驗室|負責人】張靈:「希望ICO泡沫能早日破滅」,提出社群治理倡議消息】SEC高管表示:以太幣不屬於證券,不列入監管範圍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