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狂潮」過後,加密貨幣熊市氛圍籠罩的今天,又一波「狂潮」出現—與區塊鏈及加密貨幣公司有關的收併購案(merger and acquisition,M&A),較去年激增兩倍以上。
由美國JMP證券(JMP Securities)為PitchBook數據庫(PitchBook Data)彙整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15日,已有115件與加密貨幣、區塊鏈公司相關的收併購案結案,預計到年底的時候,同類型的收併購案會增加到145件,較去(2017)年的47件整整多出了兩倍以上(209%)。
(資料來源:JMP證券)
這份資料涵蓋了各式各樣的收併購形式,從單純的以投資形式入主,到部分、全額併購都有。JMP證券透過CNBC說明,這些收併購案「絕大多數」都是「相對小規模」的—大概都低於100萬美金—且橫跨了全球,不過實際金額未被揭露。
而這波「狂潮」,與比特幣自年初以來下跌了53%,脫不了關係。
來自JMP證券的Satya Bajpai,主責區塊鏈項目、數位資產及投資銀行業務。他在CNBC的專訪中表示,所謂的「加密寒冬(crypto winter)」,讓一個現象浮現,就是大多數代幣(token)的價值還是錨定比特幣,對圈外人來說,這些代幣的價值與項目或公司本身無關。
因此,有意收併購這些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公司的人,不會以這些新創公司真正的價值來評價。企業等於是以一個,非常實惠的價格,投資或買下這些公司。
「加密寒冬」給了大家一個搶進創新科技領域,一個「剛好而已」的機會。
Bajpai進一步說明:
激增的收併購案可以解讀是,大家都想圈地為王。畢竟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這個領域,創新的速度太快,比起從0到1,不如買下來比較快。雖然收併購要付出較昂貴的金錢代價,但你等於是立即得到了科技和產品。科技產業裡的公司就像是一直在跑步機上,只有不斷奔跑(投資新的科技),才能留在跑步機上(在產業裡生存)。
此外,透過收併購,企業能夠抄捷徑,直接獲取這些新創公司的用戶群,和用戶群背後的社群。多方考量後,收併購確實是任何企業想要進入這個領域,最可行也最快速的方法。
不過,這個模式也面臨一些挑戰。儘管首次代幣發行(ICO)可以把收益、所有權和風險代幣化,一般企業還是習慣以傳統的方式(如:持有實質股份),參與這些新創公司的發展。對於有發行代幣的項目或新創公司來說,被收併購後,其代幣的存在,在入主的企業眼裡似乎毫無意義。
利弊權衡下,加上加密貨幣處於熊市,對有意進行收併購的企業而言,是划算的。風險投資人Garry Tan本(10)月初就在推特上說道:
「加密寒冬」[…]讓企業能以較沒有風險的價格進入[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世界]。
The crypto winter generally makes it safer for super long-term oriented Yale-model institutions to enter at a price that isn’t dangerous.
You know what is scary? Investing and then immediately seeing an 80% drop. That is hard to recover from.
— Garry BUIDL Tan (@garrytan) October 7, 2018
?相關報導?
新加坡大型集團欲收購Bithumb過半股權:為何它一年內被駭三次仍保持領導地位?
火幣確認收購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Trade,拿下日本經營牌照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