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網路發展十多年後到現在,本以為已窮途末路,Web3 生態系讓現今的 Web2 時代彷彿開啟一扇大門,原先在 Web 2 開放與變現無法兼得的困境下,勢必將被打破,改變商業激勵機制。
(背景補充:富比士2022預測 : Web 3將讓「未來就業市場」出現3大巨變 – 自主權、DAO、學賺模型 )
2007 年,賈伯斯發布第一款觸控手機——iPhone,顛覆了網路行業規則。
2008 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啟發,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開創一種全新的電子貨幣——比特幣。
當時的賈伯斯大概想不到,iPhone 對網路產業的改變,直接觸發了 Web2 行動網路封閉式發展的黃金十年。
當時的中本聰大概更想不到,十多年後,當 Web2 的可能性被窮盡後,原本為抵制全球法幣通貨膨脹的比特幣和區塊鏈,會成為開啟 Web3 大門的關鍵鑰匙。
行動網路發展十多年後的現在,仿佛行之末路,談論大公司的壟斷和封閉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在網路巨頭的殘酷討伐下,大廠的城牆越來越高,一般用戶們的數據所有權和隱私權朝不保夕。當流量紅利消失,成長漸緩,本以為網路行業只剩存量博弈,Web3 卻讓行業看到新希望,峰回路轉,人們開始向往一種新的網路未來。
延伸閱讀:祖克伯的 Meta 轉型意義:元宇宙不再是科幻電影、而是現在進行式,但隱患為何?
在這個新未來,用戶將擁有平台,而不是平台擁有用戶。用戶的時間、注意力和數據不再是平台販賣的商品,內容和數據的所有權重新回到用戶手中,股東利益不是第一位,Web3 應用由社群共同創造和擁有。最重要的是,網路將不再封閉,開源和開放成為 Web3 共識,進而迸發更多的創新可能性。
熟悉網路發展歷史的人,到這裡可能會說:等一下,開源和開放,不是網路早期的特徵嗎?歷史的河流彎彎繞繞,難道又回到從前?都說「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網路卻似乎在追溯自己的源頭,又回到 Web2 曾經的分叉路口,站在歷史的河流裡重新出發。
索性,我們就從開放和封閉這個維度,重新走一遍網路之路。
曾經開放的 Web2
在「流量為王」、砸錢燒錢為主要成長方式的中國網路產業,心動科技 CEO 黃一孟在騰訊、網易、B 站等遊戲巨頭的縫隙中,仍然成功培育出 TapTap 遊戲發行和內容平台,這固然因為他很懂遊戲,更離不開他對開放社群的深入理解。
心動之前,黃一孟 2003 年曾創立 VeryCD,這是中國版的 eMule,一個開源的 P2P 媒體資源共享網站。當時,VeryCD 的理念就是「分享網路」,想透過開放的技術構建全球最龐大、最便捷、最人性化的資源分享網路,也一度真的成為中瀏覽量最大的資源分享網站之一。在當時的中國網路,黃一孟不是唯一一個信奉開放理念的創業者。最近黃一孟在推特中懷舊,回憶十幾年與阿北(豆瓣創辦人楊勃)、Mtime 創辦人馬銳拉一起商量,要如何把豆瓣、VeryCD 和 Mtime 的電影資料開放協議打通。
黃一孟的回憶不無感傷,「那是 Web2.0 的黃金時代,大家都認為開放是理所應當的,各網站各司其職拼湊起一個更豐富的網路。」
的確,Web2 曾經是開放的樂園。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 RSS 協議。
RSS 是一種網路聚合器協議,它允許用戶以一種標準化的、電腦可讀的格式訪問網站的更新。訂閱 RSS 可以讓用戶在一個新聞聚合器中及時跟蹤許多不同網站的更新,而無需各打開檢查。翻譯成人話就是,使用 RSS 的用戶可以定制屬於自己的內容訊息流。
當時,網路產業仍屬早期,現在常見的 Facebook、Twitter、微博等大型應用程式仍未誕生,人們使用 RSS 來追蹤不同網站的更新,定制自己喜歡的訊息流。正如黃一孟所說,十年前,無需登入註冊的 API、RSS、XML 導出是很多網站的標準配置。
但是,隨著行動網路的發展,各種 App 應用湧現,用戶只需要註冊一個帳號,App 就會給我們提供相應訊息。我們不再需要定制自己的訊息流,APP 會根據我們的瀏覽偏好「持續推送」。目前我們常用的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內容應用,其實都是基於 RSS 的封閉式服務。與之對應,Google Reader、feedsky 等優秀的 RSS 提供商紛紛被關閉,支持 RSS 的網站也在日益減少,這個協議似乎正在成為歷史的塵埃。
哪怕是行動端 APP,也曾有過開放時代。微博早期曾著手搭建開放平台,並提供 API 接口給第三方開發者來構建個性化的客戶端產品,從而誕生了一批具有極強個性化色彩、更少廣告的第三方微博客戶端,受到用戶歡迎。然而,不願意看到第三方客戶端發展壯大的微博,陸續以安全問題等理由多次關閉基本權限。直到 2017 年,有開發者透露,微博已經徹底封閉開放接口,這意味著第三方客戶端幾乎全軍覆沒,微博再度封閉起來。
另一個受歡迎的開放產品是 2011 年誕生的應用 IFTTT,英文為 If This Then That。顧名思義,你可以在 IFTTT 上設定一個條件,讓系統為你做出特定的動作。作為一堆網站的開放集合,IFTTT 可以讓用戶只需要挑選其提供的第三方服務裡的某一個,指定它出現某種狀態時,就觸發另一個服務的某個動作。一切可以在彈指間完成。例如,你可以設定 IFTTT 在天氣狀況變成下雨時給你發推送;你可以設定 IFTTT 在發現有人在 Twitter 上提及你時,將對方提及你的內容發到 Evernote 里;也可以設定 IFTTT 在某個 RSS 有更新時,將更新的內容發送到 Read It Later 裡。
在 Web2 發展早期,這種開放思維讓不同產品的創新像樂高一樣可組合和疊加,在訊息聚合和彼此啟發的基礎上,出現更多不可思議的複利效應。
然而,開放和封閉之間,歷史終究做了自己的選擇。
如今我們回頭看,隨著蘋果應用系統的誕生和行動網路的發展,曾經向著開源和開放走去的 Web2 大批協議在競爭中被淘汰,反而是注重護城河、知識產權和壟斷的網路應用越殺越勇。在這樣的路徑下,Web2 自然而然開始轉向,由開放走向封閉,進而發展成如今我們熟悉的壟斷巨頭。
也許,a16z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的那句名言「軟體正在吞噬一切」,正是對 Web2 最好的注腳。
開放與商業化的兩難
開放和開源明明有利於創新,為何會被歷史拋棄。這離不開 Web2 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經典難題,如何盈利?
Web2 最大的盈利邏輯,就是「流量變現」。
自從網路企業的始祖雅虎開了服務免費的「好頭」以後,「燒錢賺流量」和「流量變現」就成為了橫亙在所有網路企業面前的難題。如何獲得流量(戰略選擇)和流量的變現效率(商業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網路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值表現。
這一點,騰訊早期商業模式的發展史可以體現的淋漓盡致。騰訊最早期的產品,就是為用戶提供免費的即時通訊工具。雖然用戶數量高速成長,但用戶並沒有付費習慣,騰訊當時也就沒有很好的變現方式。為實現盈利,騰訊先是透過電信增值服務、虛擬商品銷售(QQ 造型等)以及「Freemium」(Free + Premium)三種模式收費,隨後不斷擴充其他的免費產品和內容,例如微信、QQ 音樂、QQ 門戶、QQ 遊戲等,進而透過增值服務、廣告、娛樂和電子商務等,不斷擴大「流量變現」的嘗試。
在這樣的商業邏輯面前,用戶數量和使用時長就是每個網路公司最大的蓄水池,應用需要圍繞用戶來變現。這也倒逼網路應用想盡各種辦法,將用戶留在自己封閉的生態體系內,甚至不惜彼此屏蔽和壟斷,也就有了我們很熟悉的阿里系、騰訊系、字節系等巨頭之間的各種戰爭。
Web2 機制下,開放和開源,恰恰是盈利的反面。
當 RSS 服務盛行時,意味著大量網站的流量其實被竊取了,用戶可以通過 RSS 訂閱直接跟蹤網站更新,等於掐斷了這些網站和應用的流量,網站的內容生產者無法獲得點擊率和流量,從而無法透過廣告等形式變現。當微博開放 API 給第三方開發者,意味著也將自己主站的流量分享了出去,微博自主產品的流量和點擊率自然而然會下降。在「流量為王」的 Web2 時代,這分享的不僅僅是流量,而是商業價值和變現機會。這種模式對上市公司微博來說,肯定無法長久。
再比如,在傳統網路中,TCP/IP、HTTP、SMTP 這些建立網路基礎的開放協議,明明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其發明者卻很難有途徑來變現,無法匹配與貢獻相匹配的價值,往往只能「用愛發電」。
一切歷史選擇,都離不開人類追逐利益的本性,這沒有道德色彩,只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為了盈利,Google 不斷砍掉無法變現的應用,無論它多麼被用戶喜愛,包括使用 RSS 的 Google Reader。為了盈利,騰訊對建立在自己生態上的應用生殺予奪,幾行原始碼就可以掐斷一個小程式應用的生命線,無論它多麽成功,只因對自身業務造成威脅。為了盈利,網路巨頭視用戶流量入口為金色大門,彼此之間互相屏蔽,無論這給用戶造成多大不便。直到最後,當用戶利益和商業利益之間發生沖突,網路應用們仍會選擇利益,畢竟他們只需對股東和自己負責。
在商業化盈利的終極目標下,流量越來越昂貴,網路應用變得越來越封閉和壟斷,經過其生態系統的任何過客都要留下「買路財」,進而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 Web2 時代的龐然大物。
Web3:激勵機制改變
要改變 Web2 的模式困局,勢必要改變商業的激勵機制。
感謝中本聰,十多年前提出的比特幣概念,在層層演變下,最終顛覆了企業商業模式和社會協作模式。
正如「胖協議」理論所說,上一代共享協議(TCP/IP、HTTP、SMTP 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價值,但這些價值大部分都是在應用層,以數據的形式重新被獲取(想想 Google、Facebook 等)。
Web3 將顛覆這種生態的關鍵要素,就是共享數據層,和引入密碼 token。
通過開源和去中心化網路來儲存用戶數據,而不是互相獨立的應用訪問來控制不同的訊息孤島,Web3 降低了新參與者進入門檻,讓創新想法可以像樂高一樣層層搭建,並創建一個生態系統:上面的產品和服務將更具活力和競爭力。在相同且開源的協議上,市場可以構建若干個競爭、非合作、但可互相操作的服務。這也防止了「贏者通吃」的市場壟斷。
另一方面,引入 token 後,當 token 升值時,就會吸引早期投機者、開發者和企業家。他們成為協議的利益相關者、並在經濟上支持它的成功。然後,獲得早期利益的部分持有者,為進一步提升 token 價值,將會圍繞協議創建應用和服務,不斷壯大協議生態。部分應用會變得很成功,引入更多新用戶,這進一步增加 token 的價值,吸引更多企業家的關注,帶來更多的應用,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生長機制。
在開放和 token 的雙重作用下,既確保了用戶數據的安全、隱私和控制權,被用戶自己所有。協議、應用、開發者、用戶的利益也彼此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成為整個利益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是是架構師,參與 Web3 平台的建設,並透過智能合約獲得與勞動成正比的激勵。每個人都擁有平台。
Web2 時代開放與變現無法兼得的困境,將被徹底打破。僅管 Web3 當前仍討論多於落地,但它都在困境中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和前進方向。網路發展撞了牆後,在技術創新的幫助下,又重新回到曾經的分叉路口,沿著前人開放和創新的路徑,繼續向前走去。
Web2 從開放,到封閉,再到 Web3 的開放,頗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演變意境。
這條河流的歷史航道看似走了彎路,卻也是必經之路。在當下的每一刻,每個市場的參與者都做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歷史的航向由利益所鑿刻。
比特幣和去中心化區塊鏈的誕生,將 power 從少數人手中釋放出來,分散給更廣大的人群。歷史的最終選擇,也必將符合 power 所有者的利益,即我們每一個人。
📍相關報導📍
近期最大論戰|因為「Web3.0」,推特創辦人被自己的投資人封鎖了
深度理解 Web 3.0:由用戶控制的網路 背景和含義
藍狐觀點|一文分析 4 款「Web 3.0 玩賺遊戲」的經濟機制設計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