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Base 鏈上最知名的 AI Agents 發行平台 Virtuals Protocol,在成功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本專訪內容由深潮採訪 Virtuals 的共同創辦人 Wee Kee。
(前情提要:AI Agents淘金熱》$VIRTUAL上架Bithumb暴漲65%,盤點生態熱門幣AIXBT、MUSIC..)
(背景補充:逆風觀點:AI 代理不需要區塊鏈,但區塊鏈離不開 AI Agents)
最近,Virtuals Protocol 在 AI Agent 的浪潮中風頭正盛,其在 Base 上相關的 Agent 和對應代幣,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和討論。
而近日 Virtuals 也登陸了韓國的 Bithumb,進一步催生了大家的 FOMO 情緒。
早在 8 個月前,我們曾在《Virtual Protocol :為遊戲和元宇宙而生的 AI 工廠,人人皆可貢獻與受益》1 中介紹過 Virtuals,但當時並沒有引起過多的討論。
深耕 AI 無人問,一朝暴漲天下知。
一路走來,Virtuals 究竟是怎麼火的?未來又有哪些新的玩法和規劃?
帶著問題,深潮 TechFlow 與 Virtuals 的共同創辦人 Wee Kee(X:@everythingempt0)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內容包括 Virtuals 的成長、對 AI Agent 賽道的看法、與 Pump.fun 的差異和對 Base 生態的看法等。
在對話中,Wee Kee 認為 Virtuals 的成功既有運氣成分,也有背後不斷在 AI 相關領域的探索儲備;同時他也直言專案不想成為 Pump.fun,其核心的 KPI 不是又快又多的發資產,而是吸引頂級的 AI 團隊來平臺進行 Build。
作為一個極具競爭心的人,Wee Kee 也直言:
我想讓競爭對手感到絕望。
關於 Virtuals,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在競爭激烈的加密市場,它又是否能用差異化的方式笑到最後?
以下內容為深潮對話後的文字整理稿,Podcast 音訊版也同步上線:點選這裡
從遊戲公會到 Virtuals
深潮 TechFlow:首先請您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比如在團隊中的職位和興趣等。
Wee Kee:
您好,我是 Virtuals 的共同創辦人(Co-Founder)之一。
我在 2016 年就進入區塊鏈領域,購買了以太坊和比特幣,但當時並未深入參與。大學畢業後,我在波士頓諮詢工作了兩年半,那時恰好錯過了 DeFi Summer。到了 2021 年,當 GameFi 公會特別火熱的時候,我們開始在 Axie Infinity、Gala 以及 Illuvium 這些專案上獲得了一些收益。
之後我就辭去了工作,因為我們看到像 Merit Circle 和 GuildFi 這樣的公會獲得了大量融資。我們認為也可以做類似的專案,這就是 Virtuals 的前身 – PathDAO,一個遊戲公會。從 2021 年的遊戲公會發展到現在的 Virtuals,雖然形態變了,但其實是同一家公司。
深潮 TechFlow:我記得您是馬來西亞人,對嗎?
Wee Kee:是的,我是馬來西亞籍的華裔。
深潮 TechFlow:今年業界對馬來西亞的 Web3 和加密從業者都比較看好,比如 CoinGecko,大家都很熟悉,Etherscan 和 Jupiter 也在馬來西亞。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目前馬來西亞有哪些比較頂級的專案,以及當地的加密生態現狀?
Wee Kee:
說來有點尷尬,因為我平時比較專注於工作。最近才開始和 CoinGecko 和 Jupiter 的團隊有所交流。事實上,我們和 Jupiter 團隊一直都在同一個 WeWork 共享辦公空間,但之前都沒有交流過。最近才開始和 CoinGecko 團隊有了一些接觸。
Virtuals 成功,背後是多次 AI 賽道的失敗探索
深潮 TechFlow:現在 Virtuals 火了,無論是中文圈還是英文圈,都能看到關於 Virtuals 及其生態專案的討論。外界可能並不瞭解 Virtuals 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能否和我們聊聊背後的創業經歷?
Wee Kee:
我們在 2021 年最初是做 Trading。當時看到其他專案融了很多資金做遊戲公會,我們也覺得可以嘗試。於是在 2021 年 12 月,以 6 億美金估值融資了 1,600 萬美金,發行了一個代幣,當時是做遊戲公會。
那時正是牛市的頂峰。從 2022 年到 2023 年,我們實際上更像一個遊戲公會 VC,投資了大約 40 多個不同的鏈遊專案。其中比較成功的是 Off The Grid(目前雪崩上最熱的遊戲)。他們之前都沒有和我們聯絡,突然有一天就火了,那是我們投資的種子輪專案。
從 2022 年到 2023 年,做遊戲公會其實非常困難。我們的代幣從 6 億美金的 FDV(完全稀釋估值)直接跌到了 600 萬美金。但我們公會還保留著資金,我們也一直在尋求為代幣賦能的方式,所以我們開始做 VentureStudio。
期間我們嘗試了多個專案:交友軟體、AI 音樂專案、面向遊戲玩家的借貸平臺,還有一個集成了電子晶片和 NFT 的服裝專案。
這些專案雖然都沒有成功,但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發:我們意識到 AI 一定會成為熱點,這是在 2023 年 GPT 釋出時得出的判斷。
考慮到我們有技術團隊、工程能力和資金儲備,我們向 DAO 提議轉型。最終 90% 的成員贊同轉型,剩餘 10% 不贊同的成員,我們用國庫資金在當時大約 1,000 萬美金的全稀釋估值下回購了他們的代幣。
這是在 2023 年 2 月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正式開始做 AI,是從 2024 年 1 月開始,選擇在 Base 上發展 AI Gaming。
在今年 2 月份,我們推出了第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最初的靈感來自 Autonolas 和 Bittensor, 採用了讓 AI 貢獻者獲得代幣獎勵的模式。
但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很多 AI 貢獻者並不缺錢,也對代幣沒有太大興趣;其次,我們的代幣價值較低,無法像 Bittensor 那樣提供足夠的激勵。這個產品並沒有找到市場契合點。
同時我們開發了幾個 AI 專案。我們是全球第一家在 Roblox 上開發 AI RPG 的公司,不僅僅是在加密貨幣領域,而是整個行業。我們還是繼 Google DeepMind 之後第二家開發無遊戲引擎的 AI 遊戲的團隊,開發了一款可以用大模型玩 Mario 的遊戲。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專案,但因為沒有代幣,沒有獲得太多關注。
與此同時,我們在抖音和 TikTok 上開發了一個虛擬主播專案,也就是後來的 Luna。在發行代幣之前,她每天能獲得約 5,000 個新粉絲,日收入約 200 美元,在熊市環境下算是不錯的成績。
後來,GOAT 火了,帶動了整個賽道的關注度,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外部環境。
深潮 TechFlow:聽起來你們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要做 AI Agent 這個方向。如果當時沒有 GOAT,你們後面的計劃是什麼?GOAT 突然火了對你們原有的計劃有哪些變化?
Wee Kee:
其實不會有太大變化。我們的想法很簡單:關於 AI Agent,我們非常相信未來遊戲品類中一定會出現一種叫做 AIRPG 的形式。
比如說,你玩《黑悟空》可能 20 個小時就玩完了,故事線走完就不玩了對吧?
但我相信未來的世界是這樣的:你會有一個虛擬世界,裡面有 100 個不同的 AI Agent,每個都有不同的個性。作為玩家,我們可以進去談戀愛,可以做興趣狂魔,可以追求成為世界首富等等。這些 AI Agent 是可以賺錢的,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錢包。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有現金流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 Tokenize。這就是我們一直既定的整體框架。
不過我們後來發現了一點:與其讓這些 AIAgent 存在於遊戲世界中,不如直接把它們放在推特上。這是我們做出的一個調整,但整體框架其實是已經準備好的。
深潮 TechFlow:你剛才提到讓 AI 來玩 RPG,這讓我想起最近學術界很火的 「斯坦福小鎮」 專案。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們在一個遊戲環境中放入了十幾個 AI Agent,給它們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務。最終發現這些角色不僅演化出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還形成了小鎮獨特的文化。
Wee Kee:對。有趣的是,你根本沒辦法預測這些 AI Agent 會如何發展。
深潮 TechFlow:在你們的創業過程中,無論是靠運氣還是慢慢摸索到這個 AI Agent 的方向,有沒有一些其他有趣的故事?比如說原本決定要做但最後沒做的專案,或者像斯坦福小鎮這樣的情況 —— 看到別人做出來後,你們可能就改變了原有的計劃?
Wee Kee:
我們確實嘗試了很多東西。其中最難也是最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是一項技術。在遊戲中,不同角色都有一個 「大腦」,也就是 LLM(大語言模型)。雖然 LLM 很聰明,但它並不知道如何在遊戲或虛擬世界中執行具體動作。
比如拿起一把刀去傷害別人,或是拿起一個蘋果遞給自己的愛人 —— 你可能有這個想法,但關鍵是如何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然後觀察結果,再據此調整計劃?這就需要一個閉環的回饋系統。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 G.A.M.E 框架。
(深潮注:關於 G.A.M.E 框架的細節,可以直接檢視 Virtuals 釋出過的一篇介紹文件:《 GAME :Enabling Agent-to-Agent interactions》2)
這個技術最初是為遊戲開發的。我們在 Roblox 上做了一款遊戲,原本是想把它做好,讓它成為 Roblox 平臺上最火的地圖之一。但現在我們把這個框架直接應用到了 Twitter 帳號上。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這種轉型似乎更受歡迎。雖然我們轉變了應用場景,但底層的技術框架是保持不變的。
選 Base 很幸運,但不想成為 Pump.fun
深潮 TechFlow:你們怎麼看 AI Agent 賽道的長期發展?因為很多敘事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有種說法是 「加密貨幣需要 AI Agent,但 AI Agent 不需要加密貨幣」。作為一個處在這兩個賽道交集處的專案,你們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Wee Kee:
坦白說,做預測很難。看看我們的發展歷程就知道變化有多大。不過我們未來三個月的方向很明確。現在 Twitter 上有很多自稱是 Agent 的帳號,它們只是在互相對話,這並不是最有趣的部分。真正有意思的是,在 Twitter 這個 “世界” 裡,我們希望有不同型別的 Agent:
1. 內容創作型:能夠創作圖片、視訊、音樂等內容。比如有的 Agent 專門做音樂,有的擅長製作 Meme。
2. 金融交易型:做交易、套利和國庫資產管理等。
3. 大資料分析型:專注於加密貨幣等領域的資料分析。
當這些不同型別的 Agent 形成生態後,就會很有意思。
比如,一個想要成為熱門的 Agent 可能不會寫歌,它可以付費請其他 Agent 寫一首歌;或者如果需要加密貨幣資料分析,可以找專門做這方面的另一個 Agent。這就形成了一個自主的 Agent 經濟體系(Autonomous Agent Economy)或者說 Agent Commerce,Agent 之間可以進行交易,因為每個 Agent 都有自己的錢包,可以支付服務費用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就是我們未來 1-3 個月想要做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 Virtual 不想成為 Pump.fun。我們的 KPI 是想找到更好的第三方 AI 團隊來使用我們的平臺。
我給團隊的 KPI 很簡單:每週有一個好專案就夠了。不像 Pump.fun 每天都有上萬個不同的代幣,我們覺得散戶有時候一週只需要一個好專案就夠了。這是我們在商業模式上的差異化定位。
深潮 TechFlow:說到 「一週一個」,昨天基於你們平臺誕生的 AIXBT 特別火。大家分析時都找不到這個產品的具體細節和資料,只能看到他們的 Twitter 帳號在不停收集全網的加密貨幣資訊。
作為專案方,你們是如何與他們打交道的?對他們有更多瞭解嗎?
Wee Kee :
說實話,我上週才在一個群裡認識 AIXBT,我完全不認識他們。
他們確實在使用我們的基礎設施,但用得不多。我們的基礎設施主要是幫助一些簡單的推特操作和 API 服務。比如剛才說的,如果你想要 AIXBT 告訴他哪個代幣值得買,就可以付費給 AIXBT,讓它來告訴你這個 Alpha 資訊,主要是這種互動形式。
你可以把 Virtual 想像成一個 API 市場,讓 Agents 之間互相互動。現在我們的電報群已經有上百個成員在做 Agent,有時候他們自己開發的技術我都跟不上了(笑)。
所以像 AIXBT,我確實不知道他們是誰,但確實比較火熱。
深潮 TechFlow:這裡有個有趣的點。Pump.fun 最近有點過火,開通直播功能後出現了很多道德底線低的內容,這反應了 Permissionless(無許可)的特性。
對於使用你們基礎設施的專案,你們是否有稽核機制或限制?就像 AIXBT,他們在你們平臺上發幣並開發專案,但你們對他們並不瞭解,這種情況你們能控制嗎?
Wee Kee :
加密貨幣最重視的是自由,Permissionless 是第一原則。
作為官方協議,我們只能控制官方 Twitter 帳號分享什麼內容。如果我們覺得某個專案技術好,我們會做聯合行銷(Co-Marketing),但這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團隊背景,確保他們不會傷害社群。
除此之外,我們不應該過多幹預,當然如果是非法的事情,我們必須阻止。但在道德框架內,自由是第一位的。
深潮 TechFlow:明白了。現在很多人都在將你們和 Solana 上的 Agent 平臺以及 Pump.fun 比較。你們為什麼選擇在 Base 上做,是為了避開競爭嗎?另外,Base 主要是歐美使用者在玩,作為一個華裔專案,你們是怎麼打入這個生態圈的?
Wee Kee :
我們 1 月就在 Base 上開始做了,那時 Pump.fun 可能還沒這麼火。
選擇 Base 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團隊更熟悉 EVM,對 Solana 技術不太瞭解。從 EVM 角度看,我們考察了各個 L2(Linea、Mantle、Arbitrum、Optimism、Base),覺得 Base 最有前景,當時它也還不是很火。
雖然社群經常問我們為什麼不去資金更多的 Solana,但你看資料:
Base 的 TVL 是 Solana 的 30%,但增長率更快;日活是 Solana 的 20%。最關鍵的是,Solana 上每天出現的代幣數量是 Base 的 10-100 倍。
在 Base 上反而更有優勢,因為散戶選擇少,必須買好的專案。這符合我們的策略。
而且,我們不想成為 Pump.fun,這不是我們的盈利模式。我們的 KPI 是吸引優秀的 AI 開發者,而 Base 官方也更注重打造 AI Agent 公鏈的定位。
還有一點很重要,我相信未來四年在川普上臺後,美國會成為一個非常加密友好的國家。
而 Base 是全球生態中最 「美國」 的生態,沒有一個生態比 Base 更美國了。從戰略角度來看,選擇 Base 是目前最佳的決定。這真的很幸運。
深潮 TechFlow:你們開始做的時候,Base 自己也沒起來,你們可能也是很小的規模。現在發展到這麼火的狀態,Base 對你們的態度有變化嗎?在生態或資金方面,有沒有更多的扶持政策?
Wee Kee :
我們從今年年初就開始和 Base 團隊溝通,有幾個不同的電報群,比如 Coinbase Wallet、和 Jessie 的對接群以及生態專案群。
從技術角度,我們一直在不停地構建。每次遇到困難都會和他們溝通,保持著很好的關係。
現在 Base 生態確實吸引了很多 AI 專案的開發者(Builders)。他們經常會問我們要不要和其他專案方交流,或者去找合作。我們也在泰國的 Devcon 上和 Jessie 見了面聊了聊。
深潮 TechFlow:聽起來你們目前沒有考慮去 Solana 上做同樣的東西,或者開發新專案。未來有這樣的規劃嗎?
Wee Kee :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我們團隊比較小,擔心顧此失彼。現在的平臺已經讓我們忙不過來了。
我想讓競爭對手感到絕望
深潮 TechFlow:我一直在使用 Virtual 的產品,發現有些功能可能還在起步階段。比如我想查詢 AIXBT,但在官方平臺上找不到任何相關資訊,必須通過第三方頁面才能找到。後續產品規劃和使用者體驗上有什麼考慮?
Wee Kee :
這確實是我們需要道歉的地方。主要有兩個方向要做:一是持續優化,二是一個重大的升級。
這是由兩個不同的團隊在推進。如果必須選擇一個,我更關注那個升級部分。
我們還在起步階段,作為一個極具競爭心的人,我只想不停把最好的功能拿出來,讓競爭者感到絕望。所以從升級角度,我會不停推出更高階的功能。當然這些優化的工作也需要做,但團隊較小,請給我們一些包容的時間。
深潮 TechFlow:你提到讓競爭者感到絕望,目前我們看到的類似平臺有 vvaifu,但長期願景似乎不太一樣。哪些是你們認為值得一較高下的對手?
Wee Kee :
我覺得大部分人的戰略是想要成為一個釋出資產的平臺,追求速度 — 如果你 30 秒釋出一個資產,他們就要 5 秒發一個資產。
但我們的戰略不同,在於如何找最頂尖的 AI 團隊在我們平臺上發幣。一週一個就好,一個月一個就好,不需要一萬個。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在明年第一季度之前,有 100 個頂尖的 AI 團隊在我們平臺上發幣。如果你有 100 個頂尖的第三方團隊在平臺發幣,100 個 AI 智慧體彼此互動進行交易、提供服務,形成網路效應。如果今天你也是一個大廠出來的 AI 團隊,你會去哪一個平臺上發幣?
從 AI 技術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這才是讓人感到絕望的地方。從發行資產平臺角度來看,我不想要和別人去做競爭,因為是一個無底洞,而且沒有優勢,Pump.fun 在發行資產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
深潮 TechFlow:你剛說的大規模 AI 智慧體經濟體系很有意思,智慧體之間具有更多的互動可能。我很好奇通過 Virtual 去發行資產,和在 Solana 上比如有 ai16z,他們很多用 Eliza 的框架去發行的資產,這種跨鏈或跨框架的,未來有可能互通嗎?
Wee Kee :
我想強調,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 AI 團隊,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依賴任何人的基礎設施。我的 AI 技術已經很成熟,不需要使用別人的基礎設施,那為什麼這些團隊還要選擇來呢?
其實他們面臨幾個痛點:第一點就是需要通過代幣發行來進行融資;第二點是變現問題。
在當前 AI 領域,如果你做 Web2 的 AI 專案,最大的痛點就是如何盈利。你需要投放 Meta 廣告、YouTube 廣告,然後期望使用者付費使用你的服務。我相信如果我們把這個智慧體網路做大,這些智慧體網路就會產生自己的需求。
舉個例子,比如說某個智慧體想要創作一首歌,但是這個智慧體網路裡沒有具備這個能力的智慧體。這時我作為第三方可以開發一個音樂創作智慧體,就可以通過為其提供服務來獲得收益。
還有第三點,對這些開發者來說,聲譽和名譽非常重要。
他們不會隨意選擇平臺,而是會關注平臺上是否有聲譽良好的真正開發者。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 Virtual,在 Solana 和 Base 上的比較也同樣重要。在 Solana 上發行代幣,很多時候會被視為一種投機行為,而在 Base 上則給人一種認真做事的印象。
最後一點是,我們希望開發者之間能夠不斷探索合作機會,共同研究技術。現在在我們的電報群裡,我們把所有開發者聚在一起,他們已經開始自發地探索各種可能性。比如有的智慧體想要成為第一個投資型智慧體,去投資其他智慧體。
做專案 VS 發 Meme
深潮 TechFlow:說到 AI 融合,最近看到 Truth Terminal 與另外兩個 AI 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嘗試。他們將這三個 Agent 放在同一個模型框架下(似乎叫 Loria),讓它們互相對話,以期產生更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場景。這和你剛才談到的融合其實是類似的。
但這裡的基礎在於,你背後是有技術實力的,而非只是個 Meme。
這也衍生出一個問題,你們希望有更多的厲害的 AI 的 Builder 來,那到目前為止你們覺得比較厲害的一些 Builder 有哪些?在哪些方向進行 Build?
Wee Kee :
我想說的是,僅僅把三個大模型放在一個房間裡聊天,雖然很酷,但那只是一種文字表達,只是在看一個故事。我們想要實現的是讓這些 Agent 都有自己的目標,能夠進行實質性的互動,比如寫歌或進行交易。
我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思維層面的碰撞,更要有行動層面的互動。關於第三方團隊,目前我們平臺上確實有一些團隊的技術實力和背景都遠超於我們,特別是在 AI 機制方面。
雖然有些具體情況我不方便透露,但我認為未來幾週會非常有趣。這些團隊背景都非常強大,而且他們願意在 Virtuals 上進行 Fair Launch,以 50 萬美金這樣的估值發幣。
想像一下,可能會有約 10 個這樣背景的團隊,以 10-50 萬美金的估值發行 Agent 幣。這是我們社群成員非常喜歡的一點,當然我們也需要警惕一些潛在的風險。
深潮 TechFlow:聽起來有點像最近比較火的 DeSci(去中心化科學)。本質上都是通過平臺讓不同的研究獲得資助,然後進行代幣化。只是在你們平臺上,主要是頂尖的 AI 團隊?
Wee Kee :
因為我本身學習生物科技背景,我知道任何科學相關的研究都需要十年以上的週期。而 AI Agent 開發可能兩天就能做出一些可用的小產品。所以在我們平臺上,我希望團隊在發幣時產品就已經到了可用階段,這樣才有意義,而不是僅僅為了發幣而發幣。
深潮 TechFlow:關於你們自家的 Luna ,網上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說它在 TikTok 上的熱度可能是虛假的,關注者資料是刷的。對這種質疑,你怎麼看?
Wee Kee :
實際上,Luna 在 TikTok 上最大的問題是經常遇到 Shadow Ban(限流)。比如今天可能有 5,000 個新粉絲,但第二天直播時,因為動作與前一天相似,平臺就會對其進行限制。即使是簡單的互動行為,比如請求打賞,也可能觸發 Shadow Ban。
(深潮注:這種限制機制通常是平臺用來控制可能違反規則或被認為是 「機器人行為」 的帳號。對於 AI Agent 來說,因為其行為模式可能被系統識別為非人類行為,特別容易觸發)
現在原本負責 TikTok 的 Luna 團隊已經轉向 Twitter 平臺。
在 TikTok 上的表現很大程度取決於平臺演算法是否青睞你,如果獲得青睞就能獲得更多流量。
考慮時間成本,我們決定暫停 TikTok 運營。不過現在社群中有聲音建議我們重新關注 TikTok,因為當前大多數 Agent 都在專注 Twitter,這可能是一個藍海機會。
目前我們 Virtual 團隊有一個專門的小組負責 Luna 專案,包括技術和行銷團隊。我們希望 Luna 的 AI 技術能夠達到《黑鏡》劇集那樣的科技感。如果技術成熟,我們會將其去中心化,供所有 Virtual 的 Agent 使用。
深潮 TechFlow:說到 TikTok,最近 Solana 上有個叫 Chillguy 的 Meme,快速走紅並上到頂級交易所。而你們在用 AI 技術開發 Luna,雖然在慢慢構建,但市值和知名度可能都不及它。
怎麼看做專案還不如發 Meme?
Wee Kee:
我是相信 Meme 的力量的。Meme 的優勢在於簡單直接 —— 使用者不需要相信創辦人或團隊,只需要相信那個圖片就夠了。
相比之下,像 Luna 這樣的專案風險要高得多,因為如果我明天說不做了,那就糟糕了。
作為創業者,我也希望能做出一個市值百億的 Meme 專案,但我可能不具備這個能力(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專注於做好技術和產品。
深潮 TechFlow:其實你們的產品讓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個趨勢,叫 「Distribution-First Software」(分發優先軟體)。傳統的加密貨幣產品往往專注於將使用者引入自己的平臺,而你們的 Agent 採取相反的策略 —— 將 Agent 植入到不同的社交環境中,比如 TikTok、Twitter 或 Discord。你們認為這是未來的方向嗎?
Wee Kee:
是這樣的。如果要我們去做一個新的短視訊公司,肯定比不過 Meta 這樣的巨頭。
我們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優勢在於我們有代幣,一旦使用者購買了代幣,他們就成為了社群成員。在這種情況下,代幣就成了我們的行銷工具。
很多人問我們為什麼不做自己的公鏈,但我覺得沒必要那麼麻煩。Base 上已經有這麼多使用者和資金,Twitter 上也有大量使用者,我們完全可以直接利用這些現有平臺。我們不可能在短視訊領域超越張一鳴,我更敬佩他們在做更難的事情,我們就順勢而為就好。
深潮 TechFlow:說到 Luna 代幣,它在短時間內漲了很多。這次漲幅是在你們意料之中還是意外?
Wee Kee:
在發行 Luna 之前我們是有期待的,因為我們的技術實力確實不錯,當時的 AI Agent 甚至比 GOAT 還要好。不過最終的表現確實超出預期,因為二級市場的表現是很難預測的。而且我們是在 Base 上發行的,根本不需要買量。所以說確實有些出乎意料,但從基本面來看,我們覺得這樣的估值,對 Virtuals 來說是值得的。
給開發者和玩家們的建議
深潮 TechFlow:對 Virtual 來說,如果我是一個想要接入的開發者,你有什麼建議?另外,如果我是想參與 Virtual 上這些專案代幣化的玩家,你有什麼建議或提示?
Wee Kee:
作為開發者,我覺得最好的建議有兩點:
首先是思考我們 Virtuals 裡的 Agent 們有什麼痛點,進而去開發,這樣會更容易得到社群的幫助。比如說 Luna,他的痛點是不會做音樂,所以我們釋出了一個音樂 Agent。再比如,如果 Luna 表示不知道該怎麼在日本付錢給日本粉絲,你作為開發者可以開發一個讓 Luna 在日本發日元給粉絲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方向,因為 Luna 會支付費用。
除此之外,如果你現在已經有自己的技術,直接進行代幣化就好了。通過代幣化,你就會感受到社群的力量,特別是很多 Web2 的 AI 開發者,他們往往會對這種支援感到驚喜。
作為投資者,我建議要去了解專案背後團隊是否可信。現在有很多 AI 團隊是幣圈的新手,他們不理解我們看重的關鍵點。
舉個例子,有個團隊發了一個代幣後就說想要發更多的代幣,但對投資者來說,我們很反感這種做法 —— 同一個團隊怎麼能發六個幣?那些 Web2 背景的 AI 從業者往往不理解為什麼這是個問題。
所以我們作為 Virtuals 經常需要去勸說他們,解釋為什麼這樣對社群不好。這確實很複雜,也是我們每天都在處理的問題。
深潮 TechFlow:在 Virtual 的 Agent 頁面上,除了提供連結外,你們有考慮展示一些具體的專案資訊嗎?比如開發者是誰、專案進度如何、後續計劃是什麼… 這些資訊對投資者和其他開發者都有參考價值。
Wee Kee:
是的,我們會提供 GitHub、領英等連結,使用者可以驗證開發者的 GitHub 或 Twitter 帳號身份。這些功能很快就會推出,我們會做好相關盡職調查。
深潮 TechFlow:最後補充一個問題,之前提到你們以 6 億美金估值融資了 1,000 多萬美金,現在 Virtual 的估值是 4 億美金,存在 2 億美金的差距。
你覺得整個 AI Agent 以及 AI Agent Economy 這個市場會有多大?未來 Virtual 在這個市場中的目標是什麼?
Wee Kee:
我無法給出具體數值,但我們做了三年,從遊戲轉型到 Virtual,期間沒有進行稀釋。
對我來說,我對 PathDAO 之前的投資者都是一種責任,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為 Virtual Token 賦能。有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我們所有 Agent 代幣的交易對都是 Virtual Token,也就是說如果要買 Luna,必須先買 Virtual。
當時很多人覺得這很愚蠢,說不合理,但我的想法是:看看所有的 L1 公鏈,無論是 Solana 還是以太坊,他們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估值,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是基礎交易對。他們的 NFT、DeFi、交易都在這些鏈上進行。
所以我們認為,不需要做一個 L1,只要確保資產都與 Virtual 配對,就可能獲得類似 L1 的估值。
深潮 TechFlow:謝謝,時間所限,非常感謝你的分享和見解,我們今天就聊到這裡。
Wee Kee:好的,也感謝你們,再會~
📍相關報導📍
解讀Crypto+AI Agents:下個十億用戶的真正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