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近期不斷創下新高,除了能否做為儲備外,圍繞在比特幣作多的討論就是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然而,貨幣是政府特許產業,伴隨著高度商業利潤。從傳統金融的角度,比特幣是一個優良的新解決方案嗎?此外,讀者可曾好奇我們現有的貨幣系統又是如何運作的?本文撰文者為動區專欄作者余哲安,現為謙和商務聯誼會投資社社長,在本文中,作者將會解析現有貨幣系統,以及比特幣是否為合格的貨幣。
(前情提要:OCC換人確定!貨幣署長離職告白: 加密貨幣「決定了美國的命運」,令人生畏但必要)
(事件背景:深度解析|Ark方舟投資《Big Ideas 2021》:比特幣將成為企業現金、虛擬世界快速突破)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大家都在探討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又或是在其它情境中應用,而探討動機不外乎兩大原因:
- 貨幣業務是受政府監管的服務,需取得政府特許,以及具備巨額資本才可以進入的「特許產業」,特許產業通常也伴隨著龐大的商業利潤,而比特幣與區塊鏈相關技術似乎也給了大家一個繞開上述門檻切入貨幣相關業務的窗口。
- 大家對於現代央行貨幣政策合法幣本身特性有諸多不滿。
無論在哪個產業、領域,一旦我們可以用「新解決方案」取而代之時,通常代表新方案解決了舊方案無法解決的關鍵通點,且新方案帶來的問題與缺陷也是可以容忍的。在權衡各種利弊與試驗後,才可以決定新方案是否可以落地應用。
貨幣是個極為特殊且牽涉面向極廣的一種業務,本篇文章所探討的內容雖無法涵蓋貨幣牽涉到的所有面向,但總是要有個開始。從標題所提及的兩個主題切入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即使你不在意比特幣相關議題,讀完本文後,對現代貨幣框架也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在這個框架中,內文將會提到「貨幣層級」(hierarchy of money)。具備貨幣層級觀念是理解現代貨幣體系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而這也是貨幣學最難被世人接受的觀念之一。
延伸閱讀:加拿大前總理哈珀:美元不太可能被取代,但「黃金、比特幣」有望成全球儲備貨幣
貨幣體系的層級
絕大多數人對於貨幣的認知通常源自於生活經驗,少部分人則是透過一些金融業務經驗與金融相關課程來建立對貨幣的認知。前者透過生活經驗所建立起對貨幣的認知,亦完全受限於生活經驗;後者對貨幣的認知若有偏誤,通常源自於將不同層級的貨幣工具放在同一個層面同一個標準上去考量所致。
而清算原理,簡單來說是使有層級分別的現代貨幣系統得以順利運行之基本原理,內文會介紹這樣的運作機制具有那些特性。
對上述兩大主題有了初步認知後,我們才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去探討:比特幣本身的數據結構與運作機制在「相關的技術面上」適合不適合做為貨幣?
首先,讀者要了解一件事: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貨幣體系永遠都是依照層級所劃分的。
為了讓大家能更容易理解貨幣體系中的層級關係,這裡暫時先以金本位作為貨幣系統的前提假設,因為黃金在貨幣體系頂層中扮演終極清算的角色是可以被大眾輕易接受的。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金本位的貨幣系統中,由國家發行的鈔券其意義是「支付黃金的承諾」。
而我們接受鈔券取代實體黃金作為支付手段後,原先黃金本身純度是否達標的問題被檢驗成本更低的鈔票防偽機制所解決,而且鈔券還有著便利性、具備固定面額等優點。總結來說在支付的體驗上,鈔券帶給用戶諸多好處,但鈔券的缺點是多了「政府承諾支付黃金」的信用風險。
若該貨幣系統運行良好,政府總是有一個窗口能提供足額的實體黃金供社會大眾兌換,民間自然會形成一個「鈔券即黃金」的共識。當鈔券與黃金像這樣分屬於兩個不同層級的貨幣其兌換比率被固定維持在一比一時,我們稱這樣的狀態為「平價」(the price of par)。平價也是貨幣其中一個關鍵價格,而貨幣最為常見的價格是利率。
– 貨幣體系層級 –
當然,貨幣層級並不是只有這兩層而已。鈔券除了拿來支付消費以外也可以在銀行開設帳戶當儲蓄,儲戶也可以向銀行收取利息。
儲戶將鈔券存入銀行後換取一個銀行帳戶上的存款餘額,銀行存款的意義是「支付鈔券的承諾」。在承平時期,銀行存款與國家發行的鈔券兌換比率也是固定維持在一比一。我國近數十年來貨幣系統運作情形非常良好,對絕大多數未經歷過銀行擠兌的民眾來說銀行存款跟鈔券是等價的,因為只要我們想要提領現金時,銀行總是能滿足要求。
若提領現金的額度過大時銀行就需要一些作業時間來調度資金了,偶爾會出現一些民眾想要提領大額現金但銀行無法馬上滿足儲戶要求的新聞。
在銀行存款這個層級以下所有其他類型的信用,我們統稱為有價證券,而這些有價證券在意義上其實是「支付銀行存款的承諾」。
就這樣,一個簡易版金本位時期的貨幣層級金字塔完成了。
– 金本位時期的貨幣層級金字塔 –
貨幣與信用
在這樣的貨幣層級裡面依照用戶自身定位的不同,來決定這些不同層級的工具是扮演「貨幣」還是「信用」。
以一般民眾的角度來說,銀行存款以上的層級都是貨幣;以銀行的角度來說,國家發行的鈔券以上的層級才是貨幣;以中央銀行這個職能為清算國際收支帳戶的角度來說,只有黃金才是貨幣。
在這個貨幣層級金字塔裡面,越上層則貨幣屬性越強,越下層則信用屬性越強。
我們都知道貨幣供給是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與衰退出現擴張和收縮的,於是金字塔的形狀也會跟著出現變化。在經濟繁榮時期,金字體的形狀會往橫向發展; 在經濟開始衰退時,金字塔的形狀又會內縮。各層級的貨幣供給總是跟隨著週期性的景氣循環出現彈性伸縮。
在景氣繁榮擴張時期,各貨幣層級之間的區別會變得較為模糊,容易讓人認為有價證券總是能隨時兌換回等值的銀行存款。在經濟衰退收縮時期,某些有價證券無法償還足額的負債,償債能力只剩 80%。此時的不同貨幣層級的「平價」就被打破了,人們在此時會傾向「存款為王」。
若經濟衰退嚴重一點,銀行業發生了危機。儲戶在此時會爭相到銀行與 ATM 提領現金(如上圖),在銀行出現擠兌時大家才會發現原來銀行存款跟國家發行的鈔券是不一樣的。此時鈔券與存款之間的「平價」被打破,人們在此時會傾向「現金為王」。銀行擠兌在國內近期並無案例可循,大家可以參考歐盟國家的銀行擠兌新聞。
到這裡為止我們對於貨幣有了兩個概念。
- 貨幣是有區分層級的, 這些層級是根據社會對貨幣各種需求自然演化出來的結果。
- 各個貨幣層級是會隨著景氣循環而出現擴張與收縮的:在景氣擴張時期,人們傾向持有信用性較強收益較高的資產類別。在景氣收縮時期,人們傾向持有貨幣性較強安全較高的資產類別。
雖然在前言中提到由生活經驗建立起對貨幣的認知是狹隘的,但這裡我們有個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與貨幣層級中的某個清算紀律卻是一致的:「所有層級的資產都需要由更高層級的資產來支持清算」,接下來我們以一個簡單的案例情境讓大家理解上述清算紀律的意義。
在金本位的前提下,假設某甲欠某乙一百元,某丙也欠某甲一百元。
接著某甲向某乙提議:「某丙剛好也欠我一百元,不如我將某丙欠我一百元的借據給你,這樣你我就兩清不相欠了。」
若你是某乙會接受某甲的提議嗎?通常不會。為什麼?
因為對某乙來說,只是讓負債從某甲轉移到某丙身上而已,而某甲跟某丙的借據都屬於同一個貨幣層級私人部門發行的有價證券。除非某甲能以更高層級的資產來償還負債(等值的黃金、鈔券、存款),否則某乙通常不會接受。
上述案例情境所描述的清算紀律亦適用於其它貨幣層級:同樣在金本位的情境下,民間的債務可以用銀行存款、鈔券、黃金來償還,銀行間的債務可以用國家(央行)發行的鈔券、黃金來償還,國家之間或央行之間的債務可以用黃金來償還。
現代的貨幣層級其實比上述由四個層級構成的金字塔更複雜,且現行的貨幣制度也早已不是金本位,不過相信以上內容已經可以讓讀者建立起一個理解貨幣層級關係的基礎框架。有了貨幣層級這個基礎框架後我接下來向各位介紹支付系統中的清算機制與清算原理,這裡使用的案例情境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 ATM 跨行提款。
從這裡開始以下內容我們就不再有金本位這個前提假設了。
這裡以小明想要從中國信託提領郵局存款十萬元為情境假設。小明輸入帳號密碼或指紋識別驗證身分後取得中國信託銀行帳戶的控制許可,接著小明發送出一個提款的支付命令給中國信託。中國信託收到支付命令後從小明的郵局帳戶餘額中扣除了十萬元,而小明也從中國信託的 ATM 提領了十萬元。
接下來我們換個角度,從銀行系統的角度來描述上述支付作業。中國信託收到小明的支付命令後便詢問郵局小明在郵局的帳戶有無足額的存款可提領,經郵局確認存款足額後中國信託 ATM 就代為支付現金十萬元給小明。對小明來說他整個提款流程已經結束了,但這裡卻創造了郵局欠中國信託的十萬元負債還沒解決。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從資訊流與資金流的角度來分拆小明跨行提款的整個流程。
若整個跨行交易系統在當日就只有小明跨行提款十萬這個事件,那麼在該營業日終了時郵局會償還十萬元給中國信託。
但在現實中跨行提款業務是會互相交叉的,有用戶從中國信託 ATM 提領郵局存款,自然也會有用戶從郵局 ATM 提領中國信託的存款。這裡我們從上述小明提領十萬元當日再新增一筆交易:小王從郵局 ATM 提領中國信託存款九萬元。
接著,我們把流程圖再畫一次。
聰明一點的讀者大概已經可以想到了,中國信託與郵局這樣透過跨行交易業務產生的欠債可不可以互相抵銷呢?可以!像這樣把多筆債務互相抵銷後轉化成單筆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淨額抵銷」。
到這裡我們先說明一下幾個與上述案例情境中相應的支付用語。
小明與小王從 ATM 提取現金我們稱為「支付」(payment)。
中國信託和郵局在跨行交易系統紀錄下由跨行提款業務產生的負債我們稱為「結算」(clearing)。
將雙方多筆跨行提款業務造成的負債轉化成單筆負債我們稱為「淨額抵銷」(netting)。
在營業日終了時,根據跨行交易系統的結算紀錄與淨額抵銷後的負債金額,郵局支付一萬元給中國信託解除當日所有由跨行提款業務產生的負債關係,我們稱為「清算」(settlement)。
清算程序走到最後還有一個狀態稱為「最終清算」(final settlement),意思是債務關係解除後在這裡是最終狀態且不可撤銷,不得恢復至最終清算前的狀態。若最終清算後的狀態是可以回滾的,那麼基於最終清算後所衍生的所有支付業務也都必須跟著回滾,這會對整個支付系統還有用戶造成極大的困擾。
淨額抵銷與結算屬於資訊流的處理,支付與清算屬於資金流的處理。支付系統的運作其實就圍繞著記帳和轉帳這兩件事情在打轉。
那麼上述這樣先淨額抵銷後再清算的運作機制比起每一筆支付都逐筆清算的運作機制好處是什麼?
由於記帳比起轉帳需要的成本更低,盡可能減少資金移轉的數量就可以有效降低支付系統的營運成本,用戶就能以更低的費用享受同樣的金融服務。在電子系統問世之前,記帳都是用紙本,轉帳也是用實體鈔券。對於當時使用實體鈔券進行清算的銀行來說,移轉的鈔券或黃金的數量越少, 風險也就越低。
大家還記得前面曾經提到過的清算紀律嗎?所有層級的資產都需要由更高層級的資產來支持清算。在現實中是使用什麼資產來清算銀行間的負債呢?答案是中央銀行發行的準備金,央行發行的準備金與鈔券在貨幣層級上處於同等的位階。
這裡我們調整一下金字塔中的文字內容,將「國家發行的鈔券」改成「央行發行的鈔券」。現代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已經都是政府授權改由央行發行。大家可能會很好奇央行發行的準備金長什麼樣子,畢竟我們只看過實體鈔券。
其實準備金是一種完全電子化的資產,就像捷運悠遊卡裡面的餘額一樣無實體的存在形式。我們可以把準備金視為限於銀行同業之間交易的貨幣,而央行是準備金這個貨幣唯一的發行者。
若有銀行存戶想要將存款以現鈔的方式提領出來,但銀行內的現鈔庫存不足額時,銀行可以將準備金拿去與央行交換等額的鈔券來因應存戶的提領需求。近期大家熱烈討論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也是與鈔券、準備金同屬一個貨幣層級。
比特幣適合當貨幣嗎?
支付系統中的清算原理到這裡也算是介紹完了,希望大家已經能理解「貨幣層級」與「清算原理」這兩個概念,接下來我們可以開始探討比特幣在涉及上述內容的範圍內面臨了哪些問題。
- 比特幣的供給缺乏彈性。現實社會對於貨幣的需求量是有彈性的。貨幣供給若缺乏彈性會帶給整個金融系統與現實社會很大的麻煩。
- 比特幣缺乏最終清算的狀態。在比特幣這個支付系統內交易需要等待六個區塊才能驗證交易完成,等待的區塊數量越多則交易越安全。可是這樣的驗證方式其實只是在概率上降低了交易被推翻的可能性並不存在一個不可逆的最終清算狀態,無法滿足現有金融系統所要求的清算確定性。
- 比特幣作為支付系統的時間成本過於昂貴。由於需要等待六個區塊才能驗證交易完成,而平均每個區塊的產出時間是十分鐘,故驗證六個區塊耗時約一個小時。現有的金融服務需求無法容忍一個小時的時間成本。
下一篇,我會講述金融系統中心化的形成過程,然後與具備去中心化特色的比特幣做優缺點對照。
📍相關報導📍
貨幣並非集體幻想,什麼支撐了比特幣〈一〉為什麼美元有價值?
加拿大批准北美「首支比特幣ETF」,打開散戶大門;但歸類仍屬高風險投資
摩根史坦利首席策略師:比特幣正走在「取代美元」的路上,但它也許不是終極貨幣
比特幣 | 德意志銀行 : 將推「交易平台」經紀商業務, 加密貨幣託管;紐約梅隆也入戰局
IMF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全球穩定幣」可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臉書幣Diem或成首例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