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成為加密圈的當紅炸子雞,近日,IBM 透露正計劃幫助金融機構探索 DeFi 領域。傳統金融世界的參與,將在某種程度上為 DeFi 提供茁壯成長的土壤。對於 DeFi 而言,該如何跳出當前的限制?傳統銀行的融入是否能成為其走向大眾的燃點?
(背景報導:幣安趙長鵬:雖然看好但DeFi項目都還太難用,CeFi仍會是主流)
從概念興起到高歌猛進,DeFi 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成為加密圈最具吸引力的敘事。COMP、YFI、YAM、CRV 等動輒百倍、千倍的收益,讓 DeFi 成為當下加密市場名副其實的扛壩子。就連在市場和技術雙雙沉寂的公鏈,也一沾上 DeFi 概念就被一頓爆炒。
然而,對於秉持著創新理念,怀揣著遠大願景的 DeFi 而言,僅活躍在數位資產賽道中生根發芽,終究會使其發展後勁不足。
近日,IBM 金融服務和數位資產主管 Nitin Gaur 透露,IBM 正計劃幫助金融機構探索 DeFi 領域。銀行理解和接受DeFi 領域至關重要,否則他們的整個商業模式最終可能會被打亂。
傳統金融世界裡的原生玩家們快馬加鞭的趕來,將在某種程度上為DeFi提供茁壯成長的土壤。對於 DeFi 而言,該如何跳出當前被禁錮的小圈子?傳統銀行的融入是否能成為其走向主流大眾的燃點?
尚處早期的DeFi,傳統熱錢湧入障礙重重
不要問,直接入金。
這是DeFi玩家入場的真實寫照。
而這種簡單粗暴方式確實讓不少人強制暴富。一時間,大小玩家們為搶占先機擠破頭,甚至不惜將Gas值拉滿。即便前一秒還是財富密碼,下一秒就變成紀念幣的景象不在少數,但依舊不能阻止玩家們趕場式拿起手中的鋤頭,奮力挖掘下一個財富窪地。
市場開始變得愈加瘋狂。不過,各類DeFi項目的使用較為複雜、玩家的技術準備要求較高等問題卻讓DeFi可望而不可及。
與此同時,DeFi也已經陷入投機怪圈,「流動性挖礦」爆紅背後的被清算風險、系統性風險等讓其發展陷入尷尬境地。另外,披著 DeFi 外衣的劣質品更使 得DeFi 陷入信任泥沼,難以掙脫。
收益與風險並存之下的 DeFi,增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不過,DeFi 仍只是加密市場中的一個小眾市場。OKEx Research 首席研究員 William 指出:
一般而言,根據技術成熟度曲線,我們將一項新技術的發展演變分為五個階段: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滅幻滅期,穩步爬升期、生產成熟期。
很明顯地,目前 DeFi 正處於萌芽期與期望膨脹期的交界位置:
2019年是 DeFi 元年,經過一年左右的沉澱,自 2020 年 6 月以來,DeFi 的鎖倉市值迅速從 10 億美元增長至目前的 70 億美元左右,呈出爆炸式增長。
這既是過去一年以來 DeFi 生態逐步壯大、厚積薄發的結果,也有 「流動性挖礦」這種類似催化劑作用的影響。
而美國力研諮詢公司創始人谷燕西則表示,目前 DeFi 的應用場景只是在加密貨幣領域,確切來說是在以太坊上,資產總量是有限的。DeFi 仍處於初期的發展階段。
資產端不足一直都是 DeFi 難以迴避的問題。
雖然DeFi「開放金融」的本質在於人人皆可作為資產端參與市場,但從目前來看,DeFi生態大部分都是圍繞著以太坊成型。
以太坊之外的資產正在被挖掘,dForce 創辦人楊民道表示:
今年的 DeFi 的資產端已獲得不少突破,BTC-ERC20資產已經超過 30,000 個 BTC,足足十倍增長,而且勢頭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跟傳統金融比起來,資產端天花板還是比較明顯,因此需要更多傳統資產的接入。
包括 dForce最近引入的去中心化的黃金代幣 GOLDx,也是希望能把更多傳統資產帶入 DeFi。未來的 6-12個月,會有很多的傳統資產進入。
延伸閱讀:比特幣續漲驅動力?以太坊上「錨定 BTC」wBTC renBtc sBTC 發行暴增七成
但對於主打開放式金融的 DeFi 而言,要想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吸引傳統資金進入,著實面臨著不小的困難和挑戰。
dForce 創辦人楊民道指出,處於早期階段的 DeFi,一方面受制於基礎設施的限制,例如底層公鏈的性能、鏈上優質資產的稀缺、較高的認知和操作門檻、智能合約安全、鏈上交易保險等。
另一方面,由於 DeFi 項目具備高度可兼容性、可組合性、可編程性等特點,非常便於金融產品的創新和迭代,但也容易受到組合性風險所帶來的威脅,尤其是當其與原子交易和閃電貸結合時,該風險將被放大數倍。
此外,產業發展還面臨著合規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挑戰,監管機構對於完全開放式的金融協議給欺詐性交易和洗錢行為帶來的影響存有顧慮,同時也對開發者團隊和他們所開發的產品之間的權利與責任尚未有清晰的界定。這些都是傳統市場熱錢流入DeFi的障礙。
不過,楊民道認為 DeFi 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並帶來更多的流動性和潛在的利潤。他解釋道:
DeFi項目彼此之間的高兼容性和可組合性,將極大地加速合成資產和衍生工具的創新。
由於技術本身是開放的、可編寫程式的、靈活的,因此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組合在一起(稱之為 DeFi樂高),打破地區和國界的限制,允許任何人參與,且交易完全公開、透明、鏈上可驗證。
這些都是強監管下傳統金融產業無法與之媲美的地方。
延伸閱讀:資安報告|DeFi 樂高下的米蘭諾鬆塔:Uniswap 和 Lendf.Me 遭駭始末
從小眾到大眾,擴圈戰該如何打?
總鎖倉量的屢破新高、代幣價格的直線狂飆、活躍地址數的成倍增長,2020 年 DeFi 的魔幻給人一種重回2017年的興奮感。William 說:
目前市場上的部分 DeFi 幣種明顯虛高。
而 DeFi項目本身在合約程式碼、模型機制設計上存在風險隱患,更重要的是 DeFi 項目尚未出圈,真正地走向金融產業,目前只是在加密貨幣領域大放異彩。
所以在當前的盛宴之下,未來可能會經歷一個痛苦的擠泡沫階段,但也只有這樣,才能淘汰一批劣質項目,促進 DeFi 未來的健康發展。
這種虛高從數據上可見一斑,DApp 數據服務商 DappRadar 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以太坊 DeFi 生態系統最近的爆炸性增長可能被嚴重誇大了。
以 DeFi 借貸平台 MakerDAO 為例,該平台的總鎖倉價值佔整個產業的24%,但DappRadar認為,其 75% 的鎖倉價值漲幅是由代幣價格激增推動的,這意味著只有 25% 的增長是由於新資金進入。
另外,Encode Club創始人Damir Bandalo也於近期發推文稱,他統計了前15個DeFi 協議,實際DeFi總鎖倉價值或只有35億美元。而根據 DeBank 當日數據顯示,DeFi 總鎖倉量為 77.9 億美元,其中前 15 名的總鎖倉市值約為74.6 億美元。簡而言之,DeFi 的實際總鎖倉額僅占公開總鎖倉額的 46.9%。
延伸閱讀:趨勢解讀專欄|Uniswap 大遷徙:2017 年的感受好像被帶回來了?
延伸閱讀:DeFi 總鎖定價值超估?Encode Club創辦人:我計算的 TVL 比 DeFi Pulse「少28億美元」
也就是說,DeFi的發展規模並沒有想像之中那麼大。其實,無論DeFi,還是加密市場,破壁擴圈都是其當下進一步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如果說,DeFi 只是加密市場的小眾賽道,那麼加密市場則只是傳統世界里中的滄海一粟。
DeFi要想脫胎成為開放式金融,為普通人提供普惠、摩擦成本更低,且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就必須打破邊界。而傳統資產的引入則是其擴圈的主要推動力量。
谷燕西表示:
DeFi 是技術上的創新。
現實中的資金只是通過交易用戶進行交易投機的方式來進入數位貨幣,因此能夠使用的資金的量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從現實中的資金和資產真正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出它們的價值。
而火幣大學校長於佳寧則表示:
下一階段,將有更多加密資產通過跨鏈、映射等方式加入到 DeFi 生態中。
而更多的傳統實體資產引入 DeFi 將通過 STO、ABT 等一些新方式。比如若香港正式發行交易所牌照後,STO將成為資產上鏈的核心通道,類似地產資產等線下資產可以和線上資產鏈接起來,用STO的方式完成資產數位化。
一旦 STO 有所進展,那麼將實現大量資產數位化,且可以和 DeFi 有著非常好的結合。
但作為新鮮事物,普羅大眾對 DeFi 仍是一知半解,更別提參與進來。DeFi 該如何搭建與傳統圈子之間的橋樑?楊民道認為:
傳統資產進圈,首先要解決標準化問題。
穩定幣是第一個進圈的資產,因為穩定幣非常容易標準化。今年穩定幣的鑄幣量超過110億美金,這部分資產大部分通過中心化的信任發行方上鏈。可以預計,將來圈外的資產大部分都會通過中心化方式進來。
同時,谷燕西補充道,基於數位貨幣的支付和數位資產的交易流通,是建立以上技術同現實資產連接的最好的方式。
傳統銀行能為 DeFi 點燃一把火?
從 1.0 到 2.0,再到現在的 4.0,金融業的變革從不缺乏銀行的身影。
而銀行業在變革與轉型上也從來都不是輕描淡寫。例如金融科技這一概念出現伊始,曾一度被認為將取代傳統銀行。但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兩者並不是誰消滅誰,而形成一種傳統銀行業務與金融科技融合的共生髮展路徑。
麥肯錫也曾在《銀行業年度報告》中指出,為避免金融科技公司的威脅,傳統金融機構紛紛開始選擇通過合作或者內部開發團隊將創新元素整合到自身業務中。
DeFi 作為金融業的新物種,也被認為將顛覆傳統銀行。但與之相比,DeFi 在安全性、流動性等方面的發展仍有著較長的路要走。
不過,DeFi 的宏大願景和無限潛力卻正吸引著主流世界的注意。例如,泰國央行 CBDC 正在關注 DeFi 產業的最新發展,且智能合約部署是 Inthanon(注:泰國央行數位貨幣的原型將基於 Inthano)項目下一階段的重點;韓國四家大型銀行允許 DeFi 服務商在區塊鏈平台上創建智能合約時可獲取這些去中心化匯率數據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數位資產態度反復無常的高盛也開始動作頻頻。今年7月新任高盛全球數位資產主管的 Mathew McDermott 透露稱,目前他們在研究發行自有代幣的可能性。而近日,高盛正在為其數位資產團隊招聘一名副總裁,以專注於公司在數位領域的戰略。
延伸閱讀:下一個 JPM Coin?高盛數位資產負責人:考慮發行自家的「法幣穩定幣」
這或許是 DeFi 逐漸打破傳統金融的積極信號。谷燕西認為:
傳統銀行絕對是進入未來數位金融生態的一個最佳的機構。
在未來的 5 到 10 年,金融體系會發展成為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都在區塊鏈上以原生的方式產生。今天在物理世界所做的事情,會在數位世界中發生,並同時會有極大的效率的提高。這就包括債權的發行,資產證券化和貸款的產生。基本上就是一個數位金融體系生態。
簡而言之,商業銀行會是數位資產的產生方,又是央行發行的 CBDC主要流通方,因此這其中有著非常好的機會生成數位資產,並同時提供這些數位資產的交易流通。
所以商業銀行未來此方面的機會是非常大的。
同時,他還表示,機構能否被允許採用區塊鏈技術建設數位金融生態、央行發行的CBDC是否能夠支持交易即結算的 DVP 模式等對於金融機構引入 DeFi 而言,有著不小的挑戰。
延伸閱讀:美國 CFTC 主席:金融體系未來「一大部分」或將轉以區塊鏈形式存在
而於佳寧則表示:
CBDC 與 DeFi 的結合可能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從目前來看,相較於一些小國 CBDC 基於區塊鏈發行,大國在 CBDC 的發行問題上都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例如中國 DCEP 本質上是一個中心化發行的資產,並沒有基於區塊鏈,它需要通過第二層的商業機構、商業銀行進行兌換時再去上鏈,其中的時間週期和難度比較大。
由於 CBDC 在解決是否在區塊鏈發行這一問題還需一段時間,且對服務合規性等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和 DeFi 的結合還需要一個過程。另外,如何合規、治理及監管,對於 DeFi 而言仍是一片空白,這也是 DeFi 和 CBDC 結合的難點。
不過,合規穩定幣可能會成為 DeFi 的一個主戰場,例如 Libra 等支付類區塊鏈項目,其波及範圍和用戶基礎非常大,或可創造出一些奇蹟。
延伸閱讀:中國國家隊|區塊鏈服務聯盟 BSN 明年將整合「穩定幣支付」,取代銀行原先結算工作
楊民道也指出:
短期內傳統銀行不大可能進來,主要是監管的問題。
DeFi還處於非常早期階段,但是現在新金融基礎設施的作用已經比較明顯,而且 DeFi 走向大眾,並不需要真實地作為消費級產品存在,只要在底層作為基礎設施就可以。
因此,傳統銀行進軍還是比較遠的事情。
不可否認的是,懷抱開放式金融願景的 DeFi,正成為金融走向更為廣闊世界的開端。
📍相關報導📍
央行數位貨幣|避稅天堂「巴哈馬央行」將 “沙錢 Sand Dollars” 放上年度會計財報 (CBDC)
中國國家隊|區塊鏈服務聯盟 BSN 明年將整合「穩定幣支付」,取代銀行原先結算工作
觀點|銀行持續封殺!機構及民眾相繼投入下,加密貨幣不受銀行待見的真相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