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相關議題的前立委員許毓仁表示,中國在 2014 年展開央行數位貨幣研發計畫後,不過將近短短 6 年就以進入招攬國內外多家民間企業共同進行內測的階段。許呼籲台灣政府應積極分析 DCEP 關鍵技術,拆分專研,以待未來大用。本文由前立法委員/台灣金融科技協會副理事長 許毓仁 投書。
中國大陸推行數位人民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已箭在弦上,各國政府亦對此多有研究著墨。論者有謂台灣不該發行數位新台幣以免被視為美中大國博弈的棋子,然而數位主權貨幣具有打破金流障礙、健全物聯網產業、提升數位主權、增強貨幣地位及利於政策推行等重要功能,當前政府高舉科技興國旗幟,當然不能因噎廢食。
該怎麼做?一言以敝之,靜水深流,將 DCEP 的關鍵技術拆分,各個專研,以待大用。舉例而言,雙離線支付技術彰顯了數位人民幣的 M0 性格,然而我們卻還沒看到其具體運作的成果,雙離線需考量安全性與線上帳本的同步問題,以避免潛在的「多重花費」風險。當前學界提出的解法,一則透過可信執行環境(TEE, 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的應用;一則透過和實名制手機綁定的銀行客戶端模式;另外亦有基於區塊鏈及非對稱加密技術離線支付的應用等不一而足,而觀察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申請的專利則可看出其透過標準統一晶片建立離線支付體系的端倪。
統一的晶片模式要求所有支付節點都要安裝晶片,成本較大,可能是該方法尚未受到採用的原因。但透過近場通訊等手段,以IC卡、SIM卡、eSE卡,或所謂薄膜SIM卡作為載體的物理隔離晶片技術,在台灣卻是具有諸多專利的強項,且此一方法還能透過與智慧合約技術的結合,解決交易雙方的信任問題,以及訊息流和資金流同步的問題,這個優勢能夠大幅度簡化傳統金融機構間複雜的交易流程。
再舉一例,於匿名性方面,為實現 DCEP 有限匿名要求,一筆交易可能要同時將訊息傳送營運機構和央行,且所傳送的內容還有所不同,這在設計上非常複雜,且有成本過高的隱憂。就此而言,台灣著重研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數位身份 DID(Decentralized ID)即具有重要價值,DID有去中心化、自主可控、可信的數據交換等優勢,是網路的一種全新分散式數位身份。台灣將能提供 DID 與監理機制之間的相互競合與折衝的空間,而非自始就自上而下的強監管,就此亦應鼓勵相關產業投入研究。
中國大陸早在 2014 年即提出進行法定數位貨幣研發的計畫,並於 2017 年於央行成立數位貨幣研究所,短短數年,已達到即將全境發行的成就,一鳴驚人。政府相關單位應當認真分析其關鍵技術,並以台灣的科技、研發優勢深耕、活化產業,方能站穩數位貨幣的戰略高點,於科技興國一役再下一城。
📍相關報導📍
深度|中國央行數位貨幣 (DCEP) 已在內測階段,它最終會長什麼樣子?
【動區專訪|立委許毓仁】從立法者的角度看區塊鏈產業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