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世界裡,由於 DeFi 的發展,預測市場開始受到期待,出現了Veil、Augur等受到關注的項目。究竟有區塊鏈加持的預測市場,能改變什麼?本文為專欄作者 橙皮書 之獨立觀點,不代表動區立場。
預測市場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它1988 年由美國愛荷華大學幾位金融教授提出:「預測市場」是以進行預測為目的而產生的一種投機市場,它把可能會發生的事件當作一個商品呈現在「期貨市場」裡,人們在網上買這件事情發生的機率,看好就買進、不看好就賣空,最終這個事件的「價格」就是它可能會發生的機率。
當年在愛荷華州電子市場 (Iowa Electronic Markets) 上,群眾通過這種方式預測了老布希的得票率,結果和真實的得票率相差不到1%。
所以在聊區塊鏈加持的預測市場時,我們有必要先看看過去的預測市場是如何運轉的。
早期預測市場營運模式
Iowa Electronic Markets (IEM)之外,Hollywood Stock Exchange (HSX) 是最早的預測市場之一,誕生於 1996 年,用戶可以對好萊塢新上線電影的首月月票房進行下注預測。
2001 年,經紀公司 Cantor Fitzgerald 收購了 HSX,希望它能賭點真錢,讓它成爲真正的電影票房期貨交易平臺。但此舉遭到了電影行業的抵制,因爲一旦賭注過大,會對真實的電影市場造成影響,2009 年,美國發布法案,禁止電影票房期貨交易。
HSX 至今還在營運,但只進行虛擬交易,沒有法幣通道。
Intrade 則是另外一家創建於 1999 年的預言市場,基地在荷蘭,它曾是唯一玩真錢的平臺,主要做選舉、體育等方向。在 2008 年和 2012 年美國大選期間,大量用戶涌進 Intrade,對大選結果進行預測。
2012 年,監管盯上了 Intrade,美國用戶的法幣通道被關閉,13 年,網站所有的預測被關停。
美國之外,在台灣同樣有預測市場存在,比如「未來事件交易所」,跟 Intrade 類似,主要的方向是選舉等政治行爲,目前仍舊正常運轉中。
不一樣的是,未來交易所雖然只能玩虛擬點數,但是你可以用臺幣充值點數,而你預測贏來的點數可以在平臺上換取真實商品。
【相關新聞】
在互聯網發展期間,中國也曾出現過一些預測市場產品,但由於各種原因,基本都沒什麼發展了。
從傳統互聯網發展來看,預測市場從來都不是大眾產品,作為鼻祖的 IEM 其實是一個半公益學術機構,Intrade 則由於監管的原因,現在已經不再開放交易。
區塊鏈世界的預測市場,能改變什麼?
首先,去中心化是繞不開的詞,跟過去平台定義可交易標的不一樣,在去中心化預言市場平台,任何人可以對任何事,發起一個預測交易標的,豐富了交易類型。
此外,用戶發起或參與一次預測,相當於購買了一個智能合約,當事實被驗證的時候,會進行自動化結算。
在驗證事實上,去中心化平台也有著跟過去不一樣的玩法,以 Augur 舉例,它發布了自己的平台信譽token REP,對於每一個預測結果的判斷,由持有 REP 的用戶來選擇,將仲裁權由過去的平台,變成了所有持有 REP 的用戶,這些用戶在當「法官」的時候,會獲得一定的收益。
類似於Augur的去中心化預言機,免去了很多中心化系統導致的貪污、作弊等系統性風險,同時結算也更加透明和公平。
結算公平,人人可發起預測是去中心化預言機明顯的優勢,但它也出現了新的問題:
- 流動性不夠,你確實可以對任何事情預測,但大部分的預測其實沒有對手盤
- 操作門檻高,已經擁有錢包的用戶,想要弄懂如何在類似 Veil 上發起一次預測,估計都得費神費力,更不用說圈外的用戶了
同時,老問題並沒有被解決,從開頭的定義我們知道,預言市場相當於給很多事件創造了一個期貨交易平台,它是一個天然的賭場,你能想像到它一旦受到關注,會面臨怎樣的監管壓力。
目前 Veil 和 Augur 這樣的平台大家能開心的預測奧斯卡,贏幾個 ETH,當某一天它的關注度升高了,你很難保證它不會是下一個 Intrade。
相關閱讀 >> 去中心化預測市場 Veil 宣布關閉,反思區塊鏈上的產品設計,出了什麼問題?
但很多人認為,預測未來和賭,都是剛性且明確的需求,而預言市場就是那個滿足需求的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有一個平衡和解決的方案,而區塊鏈這種抗審查、去中心化等屬性,是相當合適的。
你是怎麼想的?
?相關報導?
去中心化金融(DeFi):核心與優勢在於無需批准即可參與
台灣刑事局破獲以EOS為賭注的「總統大選賭博 DApp」,區塊鏈博弈爭議如何解?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