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Saylor 在線上訪問中,被問到近日兩位美國參議員 Kirsten Gillibrand 和 Cynthia Lummis 公開表示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商品的看法。他隨即否定指出,比特幣特性像黃金一樣,是目前加密貨幣中唯一的商品,而以太坊存在發行人屬於證劵。
(前情提要: 自認不虧!MicroStrategy執行長 : 微策略進場後,比特幣漲了83%、股價飆 80%)
(背景補充: 搶監管!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TFC) 主席: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商品)
微策略執行長 Michael Saylor 在 7 月 8 日接受國外知名 Youtube 加密貨幣頻道邀請,在節目上大談比特幣(BTC)、以太坊(ETH)、Cardano 等加密貨幣,他首先解釋近期為何在熊市仍然大手買入比特幣,並講述他對以太坊、Cardano 等其他幣種的看法。
主持人挑戰 Saylor 一貫高捧比特幣的原因。作為比特人擁護者的 Saylor 隨即強調比特幣是「唯一、最偉大的數位商品」,指數位商品的關鍵在於不存在發行者的角色。
主持人 Aaron Arnold 又問到 Saylor,美國參議員 Kirsten Gillibrand 和 Cynthia Lummis 認同 CTFC 主席的說法,指 BTC 和 ETH 是商品,而其他競爭幣種(Altcoins)均應被視為證劵,並應推草案進行監管。
.@SenLummis tells @ToryNewmyer, “The CFTC, although it will have the lion share by market cap, the majority of the digital assets…have characteristics of securities that will require the SEC's disclosure capabilities….The SEC's role in this is absolutely critical." pic.twitter.com/1B0wnQQ62p
— Washington Post Live (@PostLive) June 8, 2022
Michael Saylor 大力否定參議員的說法,強調以網路基本面來看,以太坊不是商品,而是證劵﹕
我認為以太坊是一種證券,這很明顯…… 以太幣是透過 ICO 發行出來的,有一個管理團隊存在,有預先挖礦,且後面持續有硬分叉(核心開發團隊做決策並「改變」了協議),還有一個不斷被延後的難度炸彈。
難度炸彈甚至會把整個以太坊挖礦市場整個「扼殺掉」。有人能夠扼殺掉一整個產業,每 6 個月決策網路生態走向變動….清楚表明以太坊是種證券。
據其看法,數位資產要能被歸類為「商品」,需要由「完全去中心化的協議所支持,即使有誰想去改變它,也無法做到。」
他認為存在發行人這一點上足以說明以太坊並非商品,而是證劵。且若你看到一個加密貨幣網路持續進行硬分叉,問題在於這可改變原有的協議,像是貨幣機制、發行模式等等,也會改變幣的價值。
Saylor 重申,為何比特幣是商品,全因它的網路核心無法改變,它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協議」﹕
若然你想網路空間推出一件商品,它必須就像黃金一樣,就算是礦工他也無法改變黃金的物理本質。即使政府通過任何法案,也無法扭曲它的特性變成鋼鐵、鋁等。
延伸閱讀:比特幣 Taproot 升級正式激活!智能合約來臨、54.65% 節點支持、BTC 小幅回升
重申比特幣以外加密貨幣屬「未註冊證劵」
Saylor 此前曾多次表示比特幣以外的加密貨幣屬「未註冊證劵」(unregistered securities),尤其是PoS 制的區塊鏈原生資產,須受到監管。主持人就此追問 Saylor 對於此的解決方法,Saylor 劈頭就說不知道,不置可否,但強調 SEC 或 CFTC 若能提供更清晰的指引,例如﹕介定何謂商品,讓欲註冊成證券的加密貨幣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
Today @GaryGensler discussed #Crypto regulation with @WSJ. Relevant comments from 7:45 to 18:15 in this video. Other than #Bitcoin, most cryptos (especially PoS networks) represent unregistered securities lacking the full & fair disclosures necessary to protect investors. https://t.co/WW814yfnGD
— Michael Saylor⚡️ (@saylor) June 14, 2022
📍相關報導📍
比特幣跌破2萬!微策略再砸1000萬鎂買BTC ,但累計已虧13.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