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賽道作為新興熱門敘事看似潛力無限,但現實層面只停留在「購買美債」,而購買美債也會進一步導致加密市場資金外流,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資金反向注入加密市場呢?
(前情提要:MakerDAO再加碼1億RWA資產,總持倉超27億美元 )
(背景補充:RWA商機大》讀懂兩種「現實世界資產」發行模式 )
新加坡 2049 結束了,在微信群 / 朋友圈也看到了幾個小作文。大部人總結的大約都是一個比較悲觀的態度,的確在會場也只能看到交易所錢多大贊助,其他的專案相對而言都比較沒有那麼隆重。
大家討論的主題無非是熱鬧 / 狂歡,但是悲觀。具體的專案方面,Layer1/2、支付、RWA、Infra / 安全服務等諸如此類,其實這些沒什麼好說的,很多人也討論過了。
今天寫這個主要想聊聊以太坊怎麼樣才能到一萬美金,或者說以太坊能夠到達一萬美金的支撐是什麼?給大家也給自己入金一波信仰。而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新的機會?
明年減半,加上比特幣 / 以太坊 ETF 得到批准很有可能是下一輪(如果有牛市)的重點發動點這個事情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所以就不多說了。
RWA – 買美債
今天想分享的是停止加息之後給以太坊帶來的新機會,我們先簡單聊聊 RWA。
RWA 是一個非常早的概念,幾年前那時候說 Tokenization 比較多。因為我記得應該是在 17 年左右瑞士金融管理局把 Token 分成了三類,分別是 Utility Token(效用形代)、Payment Token(支付形代幣)、還有一個就是 Security Token(債券化代幣)。
而發行債券化代幣的過程一般就是 Tokenization/STO。(當然,STO 是比較正式的說法,而 Tokenization 則更加籠統一點。)
延伸閱讀:一文讀懂台灣碳權交易所3大交易板塊、限制與規範,碳權STO還有戲?
首先,RWA 火熱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美國國債利率居高不下,是目前看來錢好蓄水池。幣圈熊市沒有什麼好投或者玩的專案,錢就閒著了。這時候如果一個通道能夠去買一個年化 4+% 的理財產品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毫無風險就變得很誘人了。
此外,加上 MKR 的操作,把還給了補貼,讓收益率最高到了 8%。
最終產品的利息只有 4+%,但是 MKR 能夠到 8% 的原因不是詐騙或者發幣然後給的假的收益;而是把擁有 DAI 但是沒有去質押在流通當中的那部分人的收益補貼給了質押的人。 利息就是流動性的代價。
除了 MKR 以外,還有很多中心化的公司也開始提供類似的服務,就是把幣圈閒置的錢收集起來去買美債。當然這個過程中需要把 U 換成 美元 然後去買美債;這個過程需要考慮損耗和合規,機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給使用者服務直接接受 U 了。
所以只要美債的利率居高不下,而幣圈又是熊市,資金相對沒有更好的去處那這種型別的 RWA 就會一直火熱下去。 但是講實話,這一點對於幣圈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
用幣圈的錢去買現實 / 傳統世界的資產,本質上是讓幣圈的錢流出的,只會讓幣圈的資產量越來越小。如果你的錢本身就是美元,如果不是為了隱私 / 匿名考慮其實你大概率是不會把美元換成 U 再去用幣圈的產品買美債,而是直接買了。
和買美債型別類似的 RWA 還有一類,這幾天見到了也聊了。不買美債而是直接買房地產,然後收租。當我剛剛聽完這個事情的時候,出於禮貌我還是回了一句
「牛逼啊 這個市場體量很大啊!」
的確很大,房地產能不大嗎?但是利用這個發幣多少年前就已經有了。首先這種模式能成立嗎?就是投資房地產,然後發幣,收房地產的租金。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剛剛搜了一下國內一線城市的租售比,大概是 650+,換句話說,你如果買一個房子然後拿去出租,那麼需要 50 多年你就能回本了。如果是比較熱門的小區或者更好的地段,租售比甚至能夠達到 1000 多;也就是 100 年回本。這不是扯淡嗎?100 年都夠改朝換代了。
其次,如果要買國外的房產然後這麼幹,這種型別的融資是正經的 STO,是需要搞定 SEC 去申請然後得到批准,根據融資的目標區域,選擇 Reg D 或者 Reg S。
這是一個兩三個人搞 DeFi 的團隊能做的事情嗎?你說這個故事的時候,難道真的不虛嗎?你說你在房地產那邊的資源多,我說實話我現在聽到資源多這句話就頭疼,什麼叫資源多啊?國內水電便宜,水電資源多?還是小麥土豆資源多啊?我老家盛產花生,我資源也多,能給你摟好幾畝花生地。
再說了,就算是能成,這種型別的 RWA 本質上和買美債的類似,都是讓幣圈的錢出去投資實體 / 傳統資產,而不是能夠快速擴大幣圈的規模大。
Reserve-RWA,RRWA
那這麼說 RWA 是不是就沒得搞了?狹隘了吧!
既然剛剛講的東西都是把幣圈的錢搞出去縮小規模的,我們整一個反向的 RWA 不就好了?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 Reserve Real Wrold Asset,RRWA。
那既然要錢進來,用什麼方式最好?
那肯定是騙啊。
正經一點的方法有沒有?有的。
之前的 GBTC 和 現在再說的 「很有可能通過的比特幣 / 以太坊 ETF」 都是 RRWA,把外面的錢吸引進來的方式。
基於 ETH Staking 的 Fund Management Protocols
錢都到美債上,幣圈的錢也都買美債是因為美債的利率相對於幣圈的收益高,變成了一個蓄水池。那這個資金流動有沒有可能變成反向的?
美債有可能會變成吸引力比較差的資產嗎?— 會
如果變差了資金會流動到哪兒?幣圈有能夠承載這些錢的地方嗎?— 有,ETH Staking
延伸閱讀:Bankless:推薦 5 個適合新手的 ETH Staking 協議
所以等到美債利率下降,ETH 的質押生息相對優勢會開始明顯起來,從而在更大的資產範圍類別內,把以太坊也變成一個資金的蓄水池。
想想是不是就很刺激?
這時候你可能就要為了,那不就是幣本位了,那還要買幣,萬一虧了呢?
是不是傻!我們需要的就是有更多的人買幣,越多越好,幣本位更好。
你看啊,如果你也認可
- 美債利率一定會降下來,蓄水池裡的錢要有其他地方放
- 大部分的資產都是風險資產,穩定收益的資產最受歡迎,特別是被動型(這個是資料即時)
- 以太坊相對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候選資產之一,有著不錯的無風險收益率
- 這些事情基本都是確定性的事件,大概會在 0.8 – 1 年以後開始逐漸發生
但是問題是
- 以太坊是風險資產,有著不錯的上漲空間,但是也有大幅度下跌的可能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不就好了嗎?
那怎麼解決?
在金融領域,風險是不能夠被 「解決」 或者 「消除」 的,只能轉移。這就是如果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你發現並沒有那麼麻煩,那肯定是有人 「為你負重前行」。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事轉移這些風險,轉移這些風險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有人願意承擔這些風險,不管再大的風險都有人願意做,只要錢到位。
所以總結一下,這一部分的主題就是,以 ETH Staking 為底層資產,設計能夠轉移風險的協議,讓這個協議能夠承擔 / 容納更大的資金體量,然後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RRWA Protocol 1.0
現在的 Lido 加一個法幣入金通道,協議只有一個池子,美金進來直接買成以太坊,然後直接去質押;定期給使用者返還美金收益。
協議收質押收益的一部分,或者跟發幣通道分一點通道費。
加上幣的獎勵激勵直接在這一個池子裡。
優點
- 簡單直接,使用者好理解,風險也清楚
缺點
- 完全沒有一點風控,以太坊漲了皆大歡喜,利息漲本金也漲真乃投資神人!
- 以太坊跌本金跌,利息也跌,生活失落感情失意妻子責怪孩子無力天天問牛市什麼時候來
RRWA Protocol 2.0
RRWA 1.0 的升級版,從一個池子變成兩個池子,一個高風險一個低風險。請注意啊,我們這裡的目的都是擴大幣圈的資金規模,所以都是考慮幣圈外的錢過來,解決他們的幣的倉位。
- 高風險池子分享低風險池子的收益,但是本金作為低風險池子的備胎
- 低風險池子分享高風險池子的本金,但是收益要分一部分給高風險池子
比如說,阿瓜和阿呆分別想投資 100 美元到 RRWA Protocol 2.0 協議裡,一個風險偏好高,一個厭惡風險。這時候 ETH 質押率收益是 5%。
阿瓜選擇高風險池子,阿呆選擇低風險池子;一年後情況變好,也就是以太坊漲了
- 阿瓜賺 7%(5%+2%),一共賺了 107
- 阿呆賺 3%(5%-2%),一共剩下 103
一年後情況變好,也就是以太坊跌了 10%
- 阿瓜本金虧 15%(10%+5%),也就是本金剩下 75 加上質押收益的 7%
- 阿呆本金虧 5%(10% – 5%),也就是本金剩下 95,加上質押收益的 2%
當然,上面是非常粗略的計算,實際上以太坊質押收益肯定不是一年以後再取。兩個池子具體風險轉移的比例是多少,收益轉移的比例都需要認真考慮,甚至做成動態的計算方式(可以根據期貨期權市場對未來的預期價格來進行計算)。
反正大概是這個意思吧,這樣就能夠解決很大一部分風險的問題。
再把幣的獎勵放進去,高風險池子幣的獎勵多,低風險池子幣的獎勵少。
RRWA Ptotocol 3.0
在 2.0 的基礎上再升級,把借貸加進去,就是加槓桿。就直接復刻現在 Lido + AAVE 的做法。但是這個要求需要有一個能夠接受我們這個 RRWA 3.0 憑證的池子。沒有怎麼辦?簡單,協議裡直接加一個借貸的池子就行了,這個比較簡單就不多說。
RRWA Ptotocol 3.1
既然都有憑證有借貸池子裡,流動性是必須要的,所以順便再加一個 DEX 交易的元素進去,其他和 2.0 一樣。
本質上 3.0 和 3.1 和 2.0 都是類似的,根據使用者的風險偏好來提供不同風險的池子,然後讓不同池子的收益儘可能平衡一些。
2 個池子如果數量不夠,那就把池子改成 3 個,高中低三個對應風險等級;還不行就 4 個,再不行就 5 個!
RRWA Ptotocol 4.0
截止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多少個池子,都還是在質押使用者內部來組合,轉移風險。有效但是有上線。4.0 版本我們可以考慮把其他資產類別加進來,比如;
買點美債?
當然是選擇之一,我跟你講你現在如果要做這個,別研究到底把資產放在哪裡,直接找個收益綜合的池子一扔就行了,實在不行就扔到 Curve 或者到 Uni 去組一個 LP。這樣協議整體的收益會分散化一點。
在原來的池子裡再加一個穩定幣的池子,這樣協議裡面穩定幣也有了。這些穩定幣一部分可以投到其他協議裡賺收益,其他的還可以作為資金來放貸給前面說的需要加槓桿的使用者提供資金。
RRWA Ptotocol 5.0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沒有怎麼太多觸碰收益的憑證。也就是把 ETH 存進去之後得到的憑證,這些憑證可以簡單理解為 stETH,與其等著別人開發協議來利用這些 stETH,不如直接一併內建做了。
比如把我們的 rrwaETH 的本息也直接分離,因為收益本來就是動態的,把本息分離賭一下利息未來走高走低也不是不可以。
因為 ETH 本來質押率波動其實不太大,所以本息分離之後價格也不會波動太大。波動不大沒人願意賭怎麼辦?直接把這個作為標的,做一個衍生品的 DEX,不管是 Orderbook 還是池子都行。
當然你也可以提前準備好,直接一下弄兩個專案發兩個幣,甚至更多。
講實話,說到最後 RRWA 4.0,再到 5.0 我自己感覺就有點離譜了,但是你知道更離譜的事情是什麼嗎?
更離譜的是未來一定會有這種型別的專案出現,只需要第一個最基礎的火氣來了之後;就好像 GMX 和它的生態專案們一樣。如果不信你過兩年之後可以回頭再來看這個。
稀稀拉拉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表達,如果你本身信仰很足,但是需要一些內容或者證據的支撐,或者在這樣冷清的日子裡需要一些信仰的入金,那你就先相信吧。
以太坊會到一萬美元的,等到那一天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