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上的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可能不再是個想像,至少在台灣,它有實踐的機會。
於3月15日在台北由 Maicoin 集團所舉辦的 STO 論壇中,各界參與者針對了台灣在發展區塊鏈上的代幣籌資進行討論。
而有彈性的鼓勵進行創新嘗試,似乎是與會者一致的共識。
ICO 的項目有很多失敗的例子,那提供投資者一種如果符合法令監管的 STO 的募資方式,應該是未來的趨勢。
台灣金管會副主委張傳章在會議表示,並補充:
相較於 ICO,STO 應該是比較符合我們傳統 IPO 的募資方式,那國際間也都普遍傾向由現在政見法規架構將 STO 納入管理。
相較於不受監管、透過虛擬貨幣進行融資的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STO 圍繞著更多配套措施——「投資人保護」。
ICO 的特質是流動性、是自由,一位一般投資人,無關國籍、無關交易成本、無關教育程度、無關經濟能力,都可以用一點點錢,去投資新創公司。
是個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機會。
Maicoin 集團的法人機構業務總監江旭昇這樣定義 ICO,而回到 STO,他認為:
現在投資人都有機會投資這些項目,但現在,這些投資人要的不是機會。
他們要知道的,是他們的權益是什麼?
江表示現在需要的,是主管機關如何確保投資者權益,同時在規範下替台灣的金融環境創造更多的流動性,進而成為亞洲融資的創新中心。
他認為STO能為網路世代創造新的資本市場,同時也能協助台灣突破多年來經濟與政治的劣勢,且能鼓勵外國新創企業落地台灣,STO的本質又使外國投資不影響到新台幣匯率,也為台灣年輕人提供創新的機會。
STO 被歸類為符合監管法規的另類融資渠道,該會議也對比了其他地區的監管現況。
去年,香港證監會(SFC)針對虛擬資產提出了一系列的監管指導,涵蓋了包含密碼貨幣、應用型代幣至證券型代幣等數字資產。
MaiCapital 是總部位於香港的區塊鏈對沖基金,該基金取得了香港證監會的註冊,部分聚焦於證券型代幣,其執行長 Michael Wong 解釋了香港監管機構目前對於數字資產的管理方式。
針對資產管理,若要進行虛擬資產的管理則必須要取得執照;另一部分,則是針對投資數位資產基金的經銷,若從事這方面的業務,同要取得 Type 1 的執照以及額外的核准。
有趣的是,在證監會的聲明中,卻沒有替證券型代幣的分發提供一個明確的架構,
Michael Wong 指出,這讓取得 Type 1 執照的業者無法確立是否得以合法分銷這些證券代幣。
而監理沙盒則是證監會提出的一項可能的方向。其表示,主關機關歡迎虛擬貨幣交易所業者進入監理沙盒進行實驗,同時也讓主管機關了解整體業務流程。
不過很重要的一點,其並沒有保證出了監理沙盒,便可以獲得執照,對於證監會來說,其較具有實驗性質。
Wong 表示:
但這至少給予產業一個機會,受到適當的監管。
相較於香港,台灣目前在 STO 的腳步上似乎超前不少,目前虛擬貨幣交易所 MAX 的營運商 Maicoin 集團是唯一一家進入金融監理沙盒的區塊鏈業者,他們希望將自己的公司的股權進行證券型代幣發行。
然而鑑於在申請狀態,經動區詢問,該交易所表示尚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資訊。
該會議也聚集了許多業內人士討論,卓昭明博士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位在台灣的區塊鏈新創 Bincentive 的執行長,為一家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跟單投資平台,專注在密碼貨幣相關市場投資。
作為會議聽眾,其十分樂見 STO 能夠在台灣產業發展,他認為市場若出現像證券代幣(Security Token,ST),投資人會更有信心的加入他們的投資市場,但在鑑於 Security Token 類似於有價證券的情況下,便要確定在跟投平台上的證券代幣交易者是否符合法規。
但若要進行這方面的業務,可能要考慮申請監理沙盒。現在法規還沒有研究到 Crypto 的 Trading Advisor(交易顧問)的角色。
卓補充。目前初始的發行機制皆尚未訂定,對於這樣的公司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後續的二級市場業務。
我們也在與專家討論,是否能透過沙盒進行,若這一關能過的話,就不是只有Security Token,傳統的Security(證券)與future(期貨)都有機會被交易。
當「金融投資民主化」遇上規範
STO 同樣是存在於區塊鏈上發行的代幣,但當它被賦予了類似傳統證券的意義後,究竟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在會議最後的專題討論中,源鉑資本(Kyber Capital)創辦人胡一天做為討論主持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至少在 Maicoin 集團的創辦人劉世偉眼中,投資民主化的融資環境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ICO)對消費者保護不夠多,STO 是一個綜合的方案,保留了 ICO 的民主性,但也像是傳統投資一樣能保護消費者權益。
其認為,台灣開放STO後,有機會能提升國內資本流動,上市上櫃公司若可提撥特定比例的股份、股利做STO,由於虛擬貨幣的流通無國界與24小時流通,將能吸引海外投資人看到台灣企業,吸引更多的資金匯入。
不過,同樣參與討論的以太坊(Ethereum)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是一位開發者,雖然許多證券型代幣已經透過了以太坊區塊鏈發行,但他依舊沒有對 STO 發表任何觀點,並強調了區塊鏈的可擴展性與安全性。
我比較專注在解決底層技術的痛點,擴展性是最重要的事,另外一個就是安全性。
Vitalik 這麼說道。
而公部門領域看待這樣的發展,監督發行方的資訊揭露、負起應有的責任,是他們最在意的部分。
為什麼監管這麼重要?過去 ICO 會歷經泡沫,就是因為缺乏監管,導致任何人皆可以進行炒作行為,然後便退出市場,受傷的仍是大眾。
立委許毓仁表示,並一再強調監管之於該產業的創新融資的重要性。
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用個人觀點發言,其表示去中心化與否,並不是要討論的重點,而是技術如何幫助募資變得更好,以經濟學的觀點,「資訊不對稱」一直是募資市場強調的重點,究竟揭露了多少訊息,讓消費者進行足夠的判斷?
了解 IPO 有什麼樣的問題?就是資訊不對稱。
大眾往往會有疑惑,到底這家公司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估值是偏高還是便宜,主管機關對此會特別謹慎,由於是針對「不特定大眾募資」,因此過去任何企業想要募資,過去幾年財報要盈餘,還要有專業券商輔導……
但他也承認,這導致企業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進行募資,對於初期階段的新創公司十分不利。而回到 STO 其認為,若公司能夠清楚的描述其投資標的物,並確保投資的對象是負責之公司,若做到充分的資訊揭露,STO 的技術的確可以協助主管機關進行這類型的規範。
而胡一天在討論中也詢問了在場兩位區塊鏈項目的創辦人,以太坊的 Vitalik Buterin 以及萊特幣的 Charlie Lee,如果重新來過,在當初籌資時有類似 STO 的方針,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
而顯然 Vitalik 更相信「區塊鏈項目」要有去中心化發展與治理的精神:
我認爲密碼貨幣或是區塊鏈的項目不需要靠一個中心化的公司(管理)以變得成功。
以社群導向發展,讓更多人能夠參與,會發展得更好。
然而,「財務管理」是區塊鏈新創團隊在過去 ICO 募資後會遇到的問題,由於缺乏監管規範,年輕的團隊在早期拿到了大量的資金,一旦遇上密碼貨幣市場大幅波動,不善於資金管理往往成為項目發展的一大阻礙。
劉世偉提到了以太坊曾在2014年透過比特幣(Bitcoin)進行眾籌,但是隨後比特幣的價格崩盤,導致以太坊曾歷經較為辛苦的開發階段,他問到如果有一個中心化的機構進行資金管理,是否對以太坊的發展狀況有幫助。
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 Vitalik 表示無論是傳統的資金管理或是穩定幣等等,都會對於項目發展有幫助。
去中心化的組織是一種新的網路發展方式,以太坊這樣的組織卻透過發行代幣進行募資創造了網路價值,而面對這種新概念,政府似乎依舊抱有疑問。
鄭貞茂以「社會企業」來形容 Vitalik 所創辦的以太坊,對於投資人來說,當初用比特幣投資以太坊區塊鏈並沒有一定程度的明確性。
投資人究竟需要預期的是什麼?是投資人能夠得到應有的報酬,還是這個組織能夠持續成長?
其表示在募資上,依舊需要一個機制去確保公司發展與治理要怎麼對於投資人有清楚的交代。
此外,針對 STO 如何吸引跨境資金的進入,鄭也提出必須注意資金的流向的掌控,其舉跨境支付的監理沙盒實驗案為例,若在能夠有完善的機制掌握境外資金的流動,促進台灣成為一個安全的投資環境,他相信主管機關會願意開放這樣的機會。
在最後,被問到傳統投資人為何要轉換他們的投資購買方式,劉世偉認為,STO 的出現是資本市場在科技趨勢下的一種演進,就好比當初人們的媒體渠道從電視與收音機轉移至手機與電腦上的串流平台一般。
我常常會看CBS電視網的一個脫口秀,這原來是出現在電視上的節目,但我現在是在 Youtube 上觀看這個節目。
這有點像在未來,如果MAX或者其他同業能夠交易證券型代幣的時候,也能與在香港交易所等地的買賣沒什麼區別。
劉指出,儘管規範尚未定案,但其表示目前沙盒進度進行的很順利,且希望台灣也能成為亞洲引領創新的其中一個指標:
我們會想回到 Youtube 之前的電視聯播網嗎?
我想我個人已經不會了。
?相關報導?
對於香港新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香港知名加密貨幣投資基金表示:樂見其成
台灣是否適合發展STO?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