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公開、透明、創新、法律」,這是區塊鏈與現實世界經濟產生互動必定會觸及到的議題,這些議題之間有些相輔相成,有些則互相抵觸。我們現在依然生活在法律架構下的世界,然而未來將往何處,取決於政府的效率、民眾的價值觀、人們逐利的渴望這三方面的拉扯。
區塊鏈概念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由中本聰提出,因為人們對當時引發危機的金融業的不信任,所以這套點對點的電子支付系統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才有了市場,當時沒人意識到這棵樹苗會在近幾年開花—尚不能稱之為結果,因為區塊鏈的落地應用還不普及,不過要說這十年間區塊鏈到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改變?如果一般人感受不大的話,對產業界又有什麼影響?
因為筆者本身財務金融出身,對於金融業理解也比較深刻,我們先從金融業開始講起,坦白說金融業是個相當保守的產業,又或許可以這麼說:過去十幾年來金融業完全不懂區塊鏈,每年都依然賺進白花花的銀子,現在又有什麼動力去採用這項新科技呢?
把傳統金融業套進區塊鏈,是否是削足適履?
銀行賺錢主要利用存放款的利差,在存款端,普羅大眾已經相當信任銀行體系,所以沒有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在放款端呢?對於企業級的放款其實有相當多的文件必須簽署,而且其中又涉及到了各級主管的放款權限,同時還有法律層面—防洗錢的要求。
銀行內的任何業務皆受高度控管,因為必須追求安全最大化,區塊鏈不可竄改之特性剛好符合這個需求,透過智能合約還可以節省許多成本,但困難點在哪裡呢?現行的制度,用法規、用層層的關卡、用大量之人力成本去覆核,讓想做壞事的人成本變高,讓過程變得麻煩,藉以降低弊端及出錯機率,而人們信賴這個制度。
但是如果利用區塊鏈對整個體系進行改造,並不是一聲令下就能馬上達成的,除了IT人員的增聘及訓練,也必須讓員工跟主管都了解流程,這是金融業內部應用區塊鏈的困難。
那麼在外部,也就是跨銀行間的交流,區塊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最明顯的是效率的優化,如果系統運行在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上,並且不需要涉及眾多人力的層層覆核延誤,那麼不管是轉帳、貸款審核或同業間、跨國款項移轉,人們將能夠立即收到付款,也能減少一層層的手續費(當前國際電匯經常需要約20美元左右的手續費)。
但是仍然像之前所說的,這一切需要一套完整區塊鏈帳本系統的佈建,而依照金融業的模式,通常採用的是「聯盟鏈」的模式,也就是說受許可的參與人才能使用這個系統,要達成跨國資金移轉、外匯兌換,在銀行跟政府的系統對接上就要耗費許多精力,更別說不同國家之間法規不同所導致的問題,儘管目前美國數家國際級銀行已經開始嘗試採用區塊鏈,但是仍然都還在試水溫的階段。
而區塊鏈一開始的去中心化理念,其實並沒有落實到金融業中,即使在企業內部達成一些去信任化的機制,我們認為也並不長久,因為綜觀歷史,金融業就是政府管轄下控制經濟體系的工具,只要新的法規一出,在銀行內部採用的創新可能馬上就要砍掉重練一套,光是看看現在國際對於反洗錢的要求,讓金融業增加多少流程跟人力需求就知道。
游離於銀行之外的體系
所以與其說把區塊鏈應用在銀行中,還只能達成一些效率上的改進。不如直接佈建一套系統,游離於銀行之外來達成資金的移轉,這樣不是更方便嗎?
比如現在的外匯移轉需求,直接改成由虛擬貨幣中的「穩定貨幣」來達成,藉由把實體法幣信託,創造出像是TUSD這樣的穩定幣,然後透過公有鏈或是其他區塊鏈的點對點支付方案來達成資金的移轉,豈不是要方便得多?
但是目前這種方案也有一些問題點:
- 當穩定幣轉移到別的國家後,能否直接用來支付或購買東西?
- 若必須換回當地貨幣,那是否有合法的管道兌換
- 現行穩定貨幣大多是建構在以太坊上的ERC20代幣,會受到以太坊網路壅塞、手續費飆高的影響,造成資金的轉移不即時。
簡單來說,現行銀行制度跟虛擬貨幣體系的優缺點如下:
- 銀行優點:可處理交易數量多、法律保障產權
- 銀行缺點:手續費昂貴、許多業務必須臨櫃辦理
- 虛擬貨幣體系優點:過程簡單、可輕易在網路上完成
- 虛擬貨幣體系缺點:普及度低、法規不完備、交易速度受到公有鏈狀態影響
我們對於區塊鏈套用在金融上的想法並不樂觀,因為傳統銀行與政府端,都是寧願忍受效率低下,但要達成掌控民眾資產流向跟安全的目的。
最需要方便跟創新的消費者端,應該樂於採用區塊鏈的支付方式,但是目前各種區塊鏈的解決方案都有不夠普及跟TPS(每秒處理交易筆數)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必須有個殺手級的應用,讓消費者自己願意去採用,才能突破上述的限制。這就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監管與使用者便利之間的拉扯。
區塊鏈去中心化、公開的特性對於產業的影響
現在眾多的區塊鏈項目都是開源的,也就是將程式代碼公開在Github上給大家審閱,這是區塊鏈很重要的一個精神。而去中心化的另一個典型應用就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因為其去中心化、可以保證按照程式碼來執行的特性,所以是現代主流鏈上重要的應用,許多金融業上需要人們簽核、確認的程序,都能利用智能合約輕易達成。
但是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智能合約的代碼是否潛藏後門跟漏洞,大部分使用合約的人卻沒有能力去審查,現階段都是依靠一些自願奉獻的開發者來驗證合約是否有漏洞,因此就衍生出「智能合約審查機構」這樣的角色,來幫助項目方去增強它的合約的信用,也幫助一般使用者能夠快速篩選出相對安全的合約,但是這樣不就又淪落到依靠「中心化機構」的結果了嗎?
以前金融海嘯之所以發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幫債券評級的那些信評機構,收了債券發行方的錢,評級結果也不公正。
如果智能合約的漏洞所帶來的利益夠大,不就有誘因讓審查方與發行方勾結放水嗎?
第二個層面就是「代碼的完全公開」是把雙刃劍,為什麼使用者敢放心把錢跟資訊丟進智能合約?因為透明的代碼跟去中心化的執行方式,讓金流可以按照合約內容來執行。
但是這也同時帶來了代碼的著作權不受保障的問題,後進者只要完全複製先前成功者的程式代碼,就能做出一樣的功能,就像是前陣子風靡全球的老鼠會遊戲FOMO3D,在推出後幾個禮拜內就有山寨版直接複製他的智能合約,然後更多山寨版就如雨後春筍般湧出。
先發者唯一的優勢剩下品牌效應以及過去經營的社群,但是以往在科技產業中能夠鼓勵創新者、阻擋後進者的技術門檻,在區塊鏈產業中蕩然無存,綜觀現在,似乎區塊鏈產業還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這也是我們對於區塊鏈完全公開的特性,能否抵擋人性抄襲的貪婪的一個質疑,萬一後進者利用比你更大的資金去宣傳,直接捕獲原先你的項目的使用者,有什麼辦法去阻擋呢?
虛擬貨幣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現在常常有一種呼聲,在談論虛擬貨幣未來取代國家發行的法幣,我們認為這並非最重要的事,區塊鏈技術都尚未成熟,TPS跟規模問題都還沒完全解決,又談何取代現實世界法幣呢?
但我們能探討的是,究竟現在虛擬貨幣在全球經濟扮演了什麼角色。
當前虛擬貨幣在全球範圍下的應用,出現了很有意思的對比。越是發達國家,傾向把虛擬貨幣視為高風險的商品,而又急於將其納入監管下,將他變成一種牢籠中受控的馴獸,虛擬貨幣作為金融交易商品的屬性被凸顯。
而在政府失去公信力、經濟不振的國家,虛擬貨幣反而成為民眾的救贖,比如處於經濟崩潰的委內瑞拉,還有受到美國制裁而幣值大貶的土耳其。虛擬貨幣避險、保值跟支付的特性被凸顯,因為這些無力執行自己貨幣政策的國家,他們的政治經濟風險比虛擬貨幣的波動風險更大。
我們看到了這麼一個光譜:弱小而無用的政府->虛擬貨幣體系->發達國家政府。
虛擬貨幣變得像是現行世界金融體系的補充,去中心化的世界常常是沒有效率的,但是因為他不需要依賴政府的管理能力而可以自主運行,所以在光鮮亮麗的金融體系無法覆蓋到的地方,虛擬貨幣提供了另一條出路。
因此我們也把虛擬貨幣當成是一種金融創新來看待,若新創、小型事業不易得到募資或是法規遵行的成本過高,可以發行ICO;若想要將一些資產增加流動性,可以發行資產型代幣或是證券型代幣;若是想要鼓勵人們從事某種行為,則可以發行效用型代幣,比如Fcoin發揚光大的交易挖礦機制,就利用FT代幣鼓勵人們衝高交易量;若是在金融體系崩潰的國家,則能利用支付型的虛擬幣來滿足民眾需求。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現行的經濟理論跟貨幣政策都是實行數百年來的結果,政府可以透過操控貨幣流通量跟舉債來影響國家經濟,如果一個弱小國家的經濟體系完全被虛擬貨幣取代了,是不是就形同回到無政府狀態?
而這些游離於法律監管下的金流,有沒有可能帶來另一波金融海嘯?
又或是未來更多經濟活動如果以「代幣」的形式在區塊鏈上進行價值的轉移,政府能否容忍課不到稅的問題?目前在國際組織上,已經看出傳統金融體系對於去中心化的虛擬幣體系的排斥態度。例如馬紹爾群島想改用加密貨幣作為法幣,就遭到IMF警告可能會得不到國際金融體系的支援。
(延伸閱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發行國家加密貨幣將拖累該國經濟)
這都是我們過去從未經歷過的情況,因為過去沒有一套技術能夠挑戰政府對金融的掌控力。狄更斯『雙城記』中曾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這個區塊鏈與虛擬貨幣崛起的年代裡,又何嘗不是呢?
我們花了數百年建立了現代的金融體系,如今在虛擬貨幣的衝擊下將走向何方?
反轉區塊系列:
- 10/2(二)後區塊鏈時代,我們該做什麼? – By 果殼
- 10/5(五)我們拋下的,是對去中心化的幻想 – By 果殼
- 10/8(一)當幣圈泡沫幻滅後,該如何看待跌落神壇的區塊鏈文化? – By Benson
- 10/11(四)區塊鏈是一場泡沫嗎?談談分散式金融科技的必然 – By Pei
- 10/13(六)我們熟知的經濟與金融,將被區塊鏈引向何方? – By 財金哥&區塊妹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