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葉海亞(Ali Yahya),美國知名私人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又名a16z)」的合夥人,負責為客戶投資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葉海亞專精電腦科學,在前往a16z任職前,是Google的核心開發者之一。究竟人們該不該對「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抱持理想?還是一切只是浮士德的一場夢?葉海亞給出他的看法,認為在討論「去中心化」可不可行之前,應先釐清網路中的「權力結構」。沉思中,葉海亞看見了可能為「去中心化」網路帶來毀滅的「中心化四騎士」。
提到加密網路(cryptonetwork)的「去中心化」時,這個「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大致谷歌一下,可以發現「去中心化」網路指的不外乎是「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共同產生網路上的資料和訊息」。以上概念確實和「去中心化」有關,但與其真正的定義,可能相去甚遠。
去年,以太坊(Ethereum)的V神(Vitalik Buterin)說過,「去中心化」可以用來描述加密網路的三個組成:
- 物理架構(physical architecture)
- 資料邏輯模型(logical data model)
- 權力結構(power structure)
葉海亞認為,只有描述「權力結構」時,「去中心化」才適用。大多數人在表達對一個網路「過於中心化」的擔憂時,就是指這個方面。權力結構觸及了加密網路的核心,加密網絡之所以價值巨大,就是因為它替權力去中心化,給出了一個新機制。
誠然,V神提及的另外兩個面向也很重要。但是,目前的電腦科學研究當中,已經有更好的術語來描述它們。「冗余(redundant)」和「容錯(fault tolerant)」更好地描述了V神所謂的「物理架構的去中心化」;「統一(unified)」一詞,也比「中心化」更適合討論區塊鏈的數據模型。抽絲剝繭後,「去中心化」的定義豁然開朗 — 它就是用來形容權力控制的。
本著這種精神,葉海亞提出以下定義:
去中心化描述了一個分散式網路中,權力控制的程度。這個網路係由大量、獨立的參與者,以代表的形式來實現。
其中,「大量」,「獨立」和「代表」是關鍵詞。
葉海亞認為,網路上擁有權力的參與者數量必須很龐大,否則網路很容易受到諸如共謀和賄賂等「中心化力量」的攻擊。
然而,如果這些參與者的行為,恰好受到某個公司或個人的影響,數量的大小就起不了作用了,因此參與者也必須彼此獨立。
甚至獨立也是不夠的。如果有權力的人(例如礦工)與沒有權力的人(例如用戶)的利益錯位,網路仍然是中心化的。為了使網絡完全去中心化,控制它的人的利益,必須代表網路中的每個人。(編按:意即增進自己利益的同時,也同時維繫了網路整體的利益。)
葉海亞承認,這個定義太過理想。事實上,這個世界應該沒有一個完美的去中心化,我們無可避免,必須權衡折中,用不同的方法去逼近它。盡管這些權衡做法,使「去中心化」的概念變得更複雜(更不用說權力的等級制度經常被隱藏,很難量化),「去中心化」仍然是一個有用的概念。
「中心化」網路中的權力結構
葉海亞指出,通過拆解「去中心化」的適用場景,一個抽象的概念,便得以被具象化。既然「去中心化」指的是權力結構,從網路上被行使的權力出發(即適用場景),或可看出端倪。通常,人們在網路上可以行使四種不同的權力,每一種都能讓網路變得中心化。葉海亞稱他們為「中心化的四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Centralization)」。
守門人(The Gatekeeper)
網路的「守門人」是控制訪問該網的哨兵,有權決定誰可以參與網路。「參與」一詞可以指,用戶使用網路,貢獻並獲得報酬(例如作為礦工或驗證者),或與網路進行任何形式的互動。理想情況下,完全去中心化的加密網路沒有「守門人」,或者換句話說,它應該是無需授權,並抵制審查的。然而,完全消除「守門人」卻不怎麼現實。以下,讓我們從光譜最「中心化」的一端,看到最「去中心化」的那端。
像 Facebook 這樣完全中心化的網路顯然有一個單一且全能的「守門人」— 就是它自己。對於誰可以參與其中,Facebook 有絕對的控制權。
但加密網路中,「守門人」的存在往往更加微妙。例如,某些網路看似是去中心化的,但實際上依賴所謂的「白名單(whitelist)」,只你是「白名單」上的一員,就可以決定誰能參與這個網路,還有參與到什麼程度。如果「白名單」受到某一個組織或個人的掌控,那麽這個網路就有一個中心化的「守門人」。
基於工作量證明(PoW)的加密網路,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是沒有「守門人」的。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無需授權的情況下參與。但是,如果網路中的算力集中在少數礦工手中,這些礦工就可以排除來自某些用戶、甚至來自其他礦工的交易。同樣,控制芯片生產的硬體制造商,同樣可以成為「守門人」。在這方面,權益證明(PoS)就比工作量證明有優勢,因為驗證者不需要面對硬體門檻。即使如此,權益證明還有待考驗,畢竟,如果網路中大多數「權益」都由少數驗證者控制,這個網路亦將變得中心化。
最後,無論是工作量證明,抑或是權益證明加密網路,只要將它們連接到現實世界的交易所和其他終端,都算是不同程度地行使著「守門人」的權力。
執法者(The Enforcer)
網路中的執法者負責執行規則,他們是實際運行程式碼的人,而這些程式碼保證了網路的運轉。在大多數情況下,執法者的工作是由經濟獎勵驅動的。例如,工作量證明加密網絡中的礦工獲得區塊獎勵和驗證交易的費用,同時為網路貢獻算力。大多數人談及礦工中心化或共識中心化所產生的顧慮,通常指的就是執法者所擁有的權力。
理想情況下,網路中執法者可行使的權力,是嚴格被協議規則規範的。如果執法權力是去中心化的(根據上面的定義),那麽獨立的執法者之間,勢必會相互制衡(競爭)。但是,如果太多的執法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即中心化),執法者就可以開始偏離規則,或者在極端情況下,完全打破規則(例如雙花攻擊)。
守門人和執法者通常是一體的,但也有些情況,他們會分開。例如,由白名單控制的加密網路可能只有一個「守門人」(控制白名單的人),但有許多執法者(其他在白名單中的人)。
架構師(The Architect)
相對於執法者「執行」網路規則,架構師是有權「改變」規則的人。他們影響了整個網路的治理。架構師的存在以及正直(integrity),對於一個網路的發展至關重要。
架構師可以直接決定改變網路協議程式庫中的程式碼,以行使手中的權力;或用他們的通證(token),對鏈上事務進行投票。有些架構師,則是間接以自己在社群中的影響力,改變社群的看法,進而影響網路發展。
架構師擁有可說是最重要的權力,這種權利可以通過很多方法,輕易地轉化為其他類型的權力。與其他權力模式一樣,要讓網路「去中心化」,必須讓架構師之間互相制衡,並讓他們的利益,代表網路中其他每一個人。
牟利者(The Profiteer)
網路中的牟利者就是那些從規則中獲利的人。「獲利」可能是指,他們有權獲得首次通證/代幣(token)發行的一定比例;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有權獲得一小部分之後鑄造的通證/代幣(稱為「創始人的獎勵」)。
牟利者的權力,往往通過財富間接地表現出來,財富讓牟利者可以對其他三種權力施加影響。牟利者還在加密資產交易市場上擁有一定程度的權力,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影響市場。而且,在治理鏈上事務時,牟利者也可以輕易成為「架構師」。
釐清網路權力類型的意義
葉海亞表示,古有明鑑,任何強大的網路,都有這四種權力行於其中。其中一種權力極大化,都可能轉化為另外三種權力。因此,每種權力都必須「去中心化」,從而讓整個網路去中心化。在考慮權力的去中心化時,葉海亞認為以下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好好思索:
為了確保自己和一個網路的互動是公平的,你不得不相信誰?
從區塊鏈革命最基本的願景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應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網路應該以完全「無需信任」和自我監管的方式運作。然而在現實中,沒有完美的權力去中心化,總會有人在某個地方擁有稍多一點的權力,但人們不得不信任他。
葉海亞總結道,「去中心化」是一個高維度的概念,然不是不可討論。對現今加密世界來說,找到一種方法,釐清加密網路中的權力結構,是談論「去中心化」的不二法門(或至少是第一步)。有了清楚的思緒和脈絡,才能更好地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網路。
看見天開了,並且看哪,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忠信真實,祂審判、爭戰都憑著公義。祂的眼睛如火焰,頭上戴著許多冠冕,又有寫著的名字,除了祂自己沒有人曉得。[…]在天上的眾軍,騎著白馬,穿著細麻衣,又白又潔,跟隨著祂。
?相關報導?
【動區專題】反轉區塊——後區塊鏈時代,我們該拋下的,是對去中心化的幻想
寒冬中,信仰不夠?以太坊聯合創辦人 Joseph Lubin 用20條推特為您充能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